「放血」並不全是恐怖情節,有時是治病的妙方

悅讀中醫 發佈 2020-01-02T13:39:37+00:00

小編 導 讀 拿起針具,刺入體表某些部分,放出少量血液。這種療法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見過,這是中醫特色療法中的一種——刺血療法。

小 編 導 讀

拿起針具,刺入體表某些部分,放出少量血液。這種療法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見過,這是中醫特色療法中的一種——刺血療法。為什麼這種方法可以治病?哪些病證可以用刺血療法?哪些不可以用?具體怎麼操作?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今天這篇文章。


刺血療法又稱刺絡放血療法、刺絡、刺血脈,現代常稱之為刺血療法,古代稱為「刺絡」「啟脈」。刺血療法是傳統針刺療法中的一種,是用三棱針、梅花針、毫針或其他工具刺入人體某些腧穴、病灶處、病理反應點或淺表小靜脈處,放出少量血液,從而達到治病效果的方法。刺血療法操作簡便,療效迅速,在臨床上常常立起沉疴、頓消痼疾,具有其他療法所不能達到的顯著療效。

一、刺血療法的基本原則

血實宜決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血實宜決之。」《素問·調經論》云:「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素問·病能論》云:「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難經·二十八難》云:「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這些論述,皆認為不同病因所致的血實有餘證,宜刺血泄之。現代醫家以刺血療法治療高熱、神昏、癲狂、丹毒、喉痹及瘡癤癰腫及血實有餘之證等,療效堪佳。

苑陳則除之

《靈樞·小針解》指出:「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菀陳」,指絡脈中鬱結之血;「去血脈」,即指刺血以排除血脈中鬱結已久的病邪,主要在瘀血病灶處施術。現代醫家用刺血治療某些頭痛、目眩、腰腿痛及各種急性扭挫傷,均能收到活血化瘀、疏通氣血的作用,其療效甚佳。

二、刺血療法的主要作用


泄熱解毒

刺血療法具有良好的泄熱解毒作用,尤其適用於外感發熱和各種陽盛發熱。張景岳明確指出:「宜三棱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徐靈胎亦認為刺血能使「邪氣因血以泄,病乃無也」。此外,毒蟲咬傷,亦可刺血瀉毒,如《備急千金要方》載:「蜂蛇等眾毒蟲所蜇,以針刺蜇上血出即可愈。」因此,臨床將刺血用於某些急性傳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簡便效捷。

通絡止痛

刺血療法,最主要的作用是止痛。中醫學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說明疼痛性疾病,其經脈中必會有閉塞不通、氣滯血凝的病變。而刺血療法可直接刺血外出,疏通經脈,故疼痛可止。臨床用刺血療法治療神經性頭痛、腹痛、跌打扭傷、筋骨疼痛等痛證,皆可起到較好的止痛之功。

活絡消腫

刺血療法之後,可以疏通氣血、暢通經絡、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而達到消腫、止痛、解毒等目的。因此,刺血療法在臨床被廣泛用於各種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疾病,如跌打腫痛、軟組織疼痛腫脹等。

啟閉醒神

對於熱陷心包、痰火擾心、痰迷心竅及暴怒傷肝、肝陽暴張等所致的口噤握固、神昏譫語、不省人事及便閉不通等屬於實證者,用刺血療法可開竅啟閉、醒神回厥。《素問·繆刺論》載有邪客五絡而成「屍厥」之症,皆以刺血為急救措施。臨床用於昏迷、驚厥、狂癇及中暑等重危證的治療,簡便而有效。

調氣和營

凡因氣血悖行、營衛逆亂而致的頭痛、眩暈、胸悶脅痛、腹痛泄瀉、失眠多夢等,皆可用刺血治療,使營衛氣血和調而獲愈。

祛風止癢

古人認為癢證是有風氣存在於血脈中的表現,並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則,刺血就是「理血調氣」,疏通血脈,則「風氣」無所存留,從而達到祛風止癢的功效。

三、刺血療法的適應證、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適應證

「病在血絡」是刺血療法的主要理論依據。《素問·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生於毫毛……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者注入經脈,經脈滿者入舍於腑臟也。」指出絡脈是外邪由皮毛腠理內傳經脈臟腑的途徑。《靈樞·官針》明確地指出:「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這些記載表明,對於那些久治不愈的疾病,採取刺血療法具有立起沉疴、頓消痼疾的顯著療效。

(1)中風、中暑、小兒驚風等一切急性病。

(2)頭痛、眩暈、失眠、腹痛、腰痛、便秘、痹證、哮喘等內科疾病。

(3)閃挫或跌倒而致的腰背疼痛。

(4)小兒疳積、小兒泄瀉及小兒夜啼。

(5)疔瘡初起癢痛而未化膿者。

(6)扁平疣、黃褐斑、銀屑病和帶狀皰疹、毒蟲叮咬等皮膚科疾患。

禁忌證

(1)體質虛弱、貧血、低血壓者。

(2)孕婦或有習慣性流產者。女性經期最好不要施用刺血療法。

(3)大出血後或一切虛脫證。

(4)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凝血機制障礙者。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靜脈曲張者,不要直接針刺患處,可在周圍選穴針刺。

(6)血管瘤(靜、動脈瘤)。

(7)傳染病患者和心、肝、腎功能損害者。

(8)虛證、虛寒證及寒證患者慎用。

注意事項

(1)術前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顧慮,使患者與施術者密切配合。

(2)針具及刺血部位應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3)選擇合適體位,原則是既要使患者舒適,又要便於施術操作。

(4)熟悉解剖結構,避開動脈血管,切忌誤刺。若不慎刺破動脈出血,可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壓止血,若已形成血腫,可予局部熱敷使瘀血消散,在鄰近重要內臟的部位刺血時切忌深刺。

(5)操作要熟練、適中,手法要快、准、穩,針刺宜淺,因人因病控制出血量,對於虛證患者出血量不宜過多。

(6)對於虛弱、精神緊張患者儘量採用平臥位,並在施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治療反應,如出現暈針情況,立即讓患者平臥飲適量溫水,嚴重者可刺人中、內關等治療。

(7)如病已大減,則不應繼續刺血,以免損傷人體正氣。

(8)刺血後囑患者勿暴怒、勞累、飢餓、驚恐、要安靜休息,進食有營養的食品,勿食刺激性食物,以促使疾病的康復。

四、針刺的方法

點刺

先在刺血部位上下推搓,使血液凝聚穴位,用三棱針或毫針在淺表絡脈瘀血明顯處迅速點刺,迫其出血,血盡而止。此法常用於四肢末端或耳尖部,如點刺耳尖治目疾,點刺少商治咽喉疾患,點刺太陽治頭脹頭痛,點刺十宣治暈厥等。

散刺

根據刺血部位大小,用三棱針或梅花針在病灶周圍由外緣向中心進行多點散刺。多用於皮膚病、癤腫、疔瘡初起及扭挫傷局部等病症。

刺絡

先用止血帶綑紮刺血部位上端,後用三棱針刺入突顯的細淺靜脈,使其少量出血。如中暑時在肘窩、膕窩處淺靜脈處刺絡出血,急性淋巴管炎在紅絲端處多針刺血。

挑刺

多在病灶反應點處,用三棱針由淺至深挑破皮膚部分的纖維組織。多用於痔疾、瘰癧、眼疾等病。

五、臨床驗案

趙某,男,42歲。

主訴:反覆咳嗽、咳痰4年余,再發加重3天。

現病史:患者訴4年前感冒後反覆出現咳嗽、咳痰,曾多次入院治療,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經抗感染治療後,收效甚微。近3天因受風后症狀加重,咳嗽頻發,咳聲喑啞,痰黏黃,喉燥咽痛,惡風,身熱,口微渴,乏力氣短,納差,寐一般,大便干,小便微黃,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浮滑偏數。

查體:雙肺呼吸音粗,雙肺底聞及廣泛濕性囉音,雙肺DR正側位片提示兩肺肺紋理增粗。

中醫診斷:咳嗽(風熱犯肺)。

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

證候分析:患者病情遷延已久,「肺主氣」,肺氣虛弱,氣不化津,津聚成痰,痰儲於肺,氣逆於上則反覆咳嗽、咳痰。肺臟虛弱則易受外邪侵襲,風熱襲肺,易耗津液,故而咳聲喑啞、喉燥咽痛、口渴。肺熱內郁,蒸液為痰,則痰黏黃;「肺主皮毛」,風熱犯肺,衛表失和則身熱惡風。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浮滑偏數為風熱犯肺之徵。患者病情已久,久病必虛,故氣短乏力,中醫認為「久病入絡,痼病必瘀」。《血證論·咳嗽》云:「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故概言之其病機為:「肺氣不宣,氣滯血瘀,風熱壅內。」按五行藏象療法,屬邪在肺,故採用刺血療法祛除陳痼,使瘀熱得出,肺氣得復。

治法:《靈樞·五邪》云:「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故體察患者肺臟投表區腧穴,若按之則痛,或按之有頓覺輕鬆之「快然」感覺,即選為刺血穴位,經查體確定為以下穴位: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常規消毒後,以梅花針輕輕叩刺以上穴位,以皮膚紅潤、輕微滲血為度,再用閃火法拔罐5~10分鐘,1周治療3次,1周後患者咳嗽減輕,咳痰減少,痰少質稀,無喉燥咽痛,惡風,身熱,口渴,再續以治療2次,咳嗽基本消失,晨起偶有幾聲乾咳,查雙肺呼吸音清,雙肺底濕性囉音消失。

臨床上既有內治法,又有外治法。

內治法為人所熟知,外治法對很多人來說還是陌生的。

從五行藏象的角度出發,帶你領略中醫外治法的魅力。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一書是基於《周易》及中醫陰陽、五行、藏象理論,結合「以象測藏」「以象補藏」的觀點,對中醫外治法的五行「象」屬性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挖掘整理而形成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象系列外治療法的專著。(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謝勝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