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後天努力不夠:戰國七雄中韓國第一個滅亡並非偶然

大黃扯點歷史 發佈 2020-01-02T13:57:33+00:00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市的下轄縣級市),韓國滅亡。韓國在東方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並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以下具體說明。先天不足我們知道,韓國源自於趙魏韓三家分晉。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市的下轄縣級市),韓國滅亡。韓國在東方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並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以下具體說明。

先天不足

我們知道,韓國源自於趙魏韓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的時候,魏國得到了河東地區,河東是開發最早的、最肥沃的區域,擁有晉西南,渭北平原這些產糧地,這也是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天下的重要資本;趙國得到了太原盆地,之後又得到大同盆地,還有河北山麓一塊,雖然比不上河東之地的肥沃,但戰略位置極佳,也算差強人意。

而韓國並沒有分到出名的產糧之地,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上黨高地和宜陽鐵山,上黨高地地勢險要、俯瞰四方為兵家必爭之地,後面秦趙長平之戰就是因為爭奪此處,而宜陽鐵山加上韓國掌控先進冶鐵技術,使得「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表面上看這兩處是韓國的優勢,但有實力才能發揮優勢,沒有實力就只能是取禍源頭,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國的上黨和鐵山都是引得四方覬覦的寶物,而韓國自身又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來充分發揮優勢,於是就只能在不斷的戰爭中逐漸消耗國力,走向滅亡。


地理位置

這個也可以看成是三家分晉的後遺症之一,本來晉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能夠成為和齊楚並稱的超級大國,靠的就是自己的國土面積、人口這些硬實力。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實力一分為三,趙魏韓每個國家的實力都不及晉國,仍處在中原四戰之地,並且平白地多出了兩個鄰國。

這其中以韓國的地理位置最差,北邊是戰國首霸魏國,南邊是戰國帳面實力最大的楚國,西邊則是後起之秀秦國,這三個國家都是好戰分子,韓國的日子可想而知。韓國的四周都是強國和大國,這讓韓國無法擴張自己的疆域,反而要面臨被進攻的壓力,其戰略空間被明顯壓縮。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韓國正好是秦國東出的第一站,秦國想要統一天下,採取的是遠交近攻之策,首先掃除的必是韓國。與之相對應的是,齊國離秦國最遠,因此是秦國一直結交的國家,因此在六國之中最後滅亡。

沒有戰略縱深

同上面的地理位置一脈相承,由於韓國的戰略空間被幾個強國不斷壓縮,使得韓國向四方都無法拓展領土,因此也就無法建立有效的國土戰略縱深。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國都曾先後被吳國、秦國攻破,雖然元氣大傷但仍能復國,苟延殘喘,就是因為楚國土地太過廣袤,哪個國家也無法一口氣將其全部消化,因此楚國可以東山再起。

歷史上的沙皇俄國和蘇聯,被拿破崙和希特勒打得一潰千里,但人家國土縱深太大了,打著打著法國和德國就沒有後勁了,但俄羅斯還可以繼續誘敵深入,最終拖垮了這兩個軍事強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就是戰略縱深的重要性。

韓國由於沒有寰轉的餘地,因此秦國稍微一發力,就滅國了。

變法不徹底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著名的商鞅變法外,實際上在這之前魏國曾有李悝變法,楚國有過吳起變法,之後有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和商鞅同一時期的韓國也曾有過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也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在法家三學說中,商鞅強調「法」,慎到強調「勢」,而申不害強調「術」的作用。所謂「術」簡單來說就是君主統御臣下的手段,當然申不害的「術」也是在執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

總的來說,申不害變法雖然使得韓國短暫強盛了十幾年,但他的理論學說主要是為了增強、鞏固君主的地位,而且太過於依賴君主個人,韓昭侯和申不害一死,韓國又迅速衰敗了。相對於秦國、趙國、魏國等國的變法,韓國的變法具有不徹底的問題。並且,對於軍事上沒有徹底變革,加上缺乏名將的率領,韓國在軍事實力上可以說是戰國最弱的。

綜上,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滅亡的,可以說是先天的底子不好加上後天人為改變不夠的必然結果。

我不編造故事,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關注我的ID:大黃扯點歷史,不斷更新原創文章,期待與你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