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是雙方覺察,深入溝通,如何get到對方內心的真正訴求?

夫妻這點仕 發佈 2020-01-02T16:06:55+00:00

和平時一樣,我和先生固定時間在固定軟體上閒聊著。北京時間2019/12/31的23:45分,他那邊是下午的16:45分,對於即將到來的新一年,我們都報以共同的期盼,新的一年,不論是煩惱或壓力,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緩解幾分。

和平時一樣,我和先生固定時間在固定軟體上閒聊著。北京時間2019/12/31的23:45分,他那邊是下午的16:45分,對於即將到來的新一年,我們都報以共同的期盼,新的一年,不論是煩惱或壓力,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緩解幾分。

先生和我說,晚上有朋友約他出去倒數,狂歡到天亮,但他拒絕了,他說年紀大了,沒辦法再像年輕那樣有資本任性了。

當時的我一邊打趣一邊在暗自竊喜,心裡在想,看來有把我說的話放心上,孺子可教也。


隔天清晨,北京時間07:16分,他那邊時間00:16分,我按照平時的習慣,發消息給他,但久久未得到回覆。我便預料到,他還是去了。第一他沒有立刻給我回復,這個時間點國外在過新年,到處都是煙花聲音,不可能睡得著。

他沒回復我的原因非常簡單,第一他知道自己不是個能藏事的人,會把實情告訴我,那麼他認為結果就是我會責怪他,並會讓他早點回去,他也只能照做。所以他沒有回覆信息,心裡在想既然出去了,那就此刻享受出去的時光好了,等隔天再告訴我實情,大不了就是一頓批評,我始終也會消氣。

果不其然,北京時間13:38分,他那邊06:38分,他給我回信息了,他說自己昨晚出去了,到天亮才回家,已經準備好接受我的「懲罰」了。

我回覆說我知道他出去了。他表示十分詫異,接著主動告訴我昨晚和朋友去海邊吹海風吃燒烤,聊天到天亮,還特意強調了自己沒有喝酒。說老實話,他說的話我百分之兩百相信,我先生的為人如何我清楚,更選擇信任他。



他以為會招來我的一頓批評,但意料之外,我卻什麼都沒說。但不說破並不代表我坦然,我從來不會用「算了」這兩個字來搪塞自己的內心,類似「想開點,沒事的」,或者「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都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理由去撫慰自己。

我還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自己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你已經不是小孩了,所以我不會責怪你。

我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叮囑他洗漱後好好補一覺,氣氛有些愉快又微妙的結束了這場對話。

其實,我描述詳細的事件,關鍵的地方並不是它的經過和結果,而是這其中有很多讓人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你能從中發現什麼問題,又是否可以避開這類問題?

或許我的先生不知道,從我知道他出去,而沒有回覆我信息的那刻時,我的確感覺有些不太愉快。如果當時他告訴我和朋友出去了,並明確表示可能還會通宵,那麼我頂多囑咐他幾句,讓他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便不會再多說什麼。但顯然他怕我會失望,想到這裡,我知道自己該好好反思了。


理智也一下把我拉了回來,我想起之前我和他有過兩次的爭執,也都是為了一個小問題,我們討論了很久。討論一件事,他情緒激動時,音量會提高而不自知,這樣的後果往往把兩人討論的話題帶跑偏,這時我會及時反饋給他,但這兩次得到的結果卻不太滿意,雖然我倆最後都把問題解決了,但我知道他潛意識裡始終覺得我在糾結一些小事。

理智告訴我,我傳達的信息並不是糾結細枝末節,只是想通過反饋,兩人可以一起更深入了解和討論對方的出發點,以便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以前我作為反饋方,他作為接受方,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當然,我也會建議他可以隨時做反饋方,方便我們倆互換角色。

當回想起上兩次兩人的討論時,我的腦海里暗暗地敲起了警鐘。

一旦反饋的信息有誤,他人不能接受時,對方第一時間會通過下意識的言語或行為變現出來。


所以我決定這次改變策略,不像之前那樣分析給他聽了,而是多餘鋪墊的話一句都沒有,直接明確表達立場,同時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你想,如果一個人習慣了你平時的說話方式,但有趣的是你並沒有按照之前的套路出牌,那是不是會引起他的好奇和反思?當然這個是見仁見智,不同的人和情況,結果也不同。

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先生會用向對方「坦白」這件事做擋箭牌,即如果一旦有些事情做不到了,他會「自我麻醉」——事後我會坦白的,做了什麼事情我很坦蕩告訴對方,對方也許就不會計較,我也可以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但「坦白」這兩個字的概念很廣,並不是任何情況都適用,在我理解看來,「坦白」是向對方毫無保留地傾訴和分享喜怒哀樂,這適用於並非必然的事和人之間,但如果成了一種慣性出現在感情中,這無疑是一個定時炸彈。「坦白」像交代,即隱瞞,嚴重的甚至還會帶有「欺騙」成分。

一旦形成習慣,那後果將不言而喻,不好的事情都會慢慢積累成殤。



當然,陷入這種心理狀況,或許他自己也並未察覺。先生以前告訴我,我反饋的問題他以前從來都沒注意過,但接受了有這種意識後,當他再去下決定時,大腦會下意識讓他不立馬衝動做出選擇。

這證明他對我的話有重視,有放在心上。但更重要的是,當你完全用說教的方式,並試圖改變一個人時,往往只會讓自己陷入失望的境地。

就像傅首爾曾說:成長就是你最終會發現世界上什麼人都有,當你能夠闊達地面對他們,擁有制怒之力,不再妄想強行改變誰,那將會是自己的新生。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我們更不能奢望把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造,這大概就像強行把伴隨了一個人很久的脾性徹底扔掉一樣,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如果一個人能輕易為他人改變,那顯然對方也失去了自我,當一個人長期壓抑和隱藏自己的感受,而去選擇迎合他人時,我們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麼,這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如何會懂得愛他人呢?

可以試想,假若一個人對另一半的說教和行為感到厭煩,那他內心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抗拒和恐懼的。

哪怕你說的話是正確的,或分析得再深入,如果在不合適的時間點,用錯的方式進行,那你所說所做的一切顯然都是徒勞的。對方在無形中已開啟了防禦與拒絕的模式,不會讓你的言行「得逞」。


在書籍《溝通的藝術:看出人里,看出人外》中有提到,一段親密的感情關係想要隨著時間茁壯成長,主要指標包括以下幾方面:

  • 帶來情感
  • 提供支持
  • 保持誠實
  • 互相陪伴
  • 努力定期溝通
  • 表示尊重
  • 創造關係的未來
  • 營造積極的關係氛圍
  • 共同解決關係中出現的問題
  • 消除對方對承諾的疑慮

一段親密的感情關係想要變得更好,培養主動經營感情的觀念尤為關鍵。

與此同時,擁有「共情能力」在與人相處中必不可少。這種能力往往能把雙方的關係處理好甚至保持優化,做到與他人深度溝通。

「共情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能深入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處境並代入到自己身上,這個觀點如果我是他,會作出什麼反應,我又能不能處理得好呢?
把雙方的想法表達出來不代表各執己見,我們都是獨立個體,有各自的言行和思維,但哪些想法更切實際,能真正解決問題,又有哪些念頭需趁早打消呢?
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被刻意放大的問題相對來說就容易處理多了。


北京時間下午17:00,他那邊早上10:00,忙完了店裡的事情,接著他給我分享了今天遇到有趣和讓他懊惱的事,接著我們又一次進入了深入的詳聊。

北京時間23:45分,先生那邊16:45分 ,他像往常與我道晚安後,還附屬了一道留言:謝謝你老婆,我為昨天的行為道歉,很開心與你分享我的喜怒哀樂,也很享受每次與你的深入交流的氛圍,新年快樂。



如果說父母的職位需要持證上崗,那麼親密關係同樣需要我們「上課學習」。

我是夫妻這些仕,專注親密關係個人成長的學習。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我們一起交流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