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年的巧合:從戰爭的角度看織田信長與曹操的相似之處

清暑殿鏟史官 發佈 2020-01-02T16:14:34+00:00

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明代大才子楊慎的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放在卷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文/清暑殿鏟史官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的一些影視作品和遊戲產品中特別喜歡將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織田信長比作中國三國時期的著名軍閥曹操。不過,日本人也並非完全無中生有。

桶狹間合戰是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三大奇襲戰之一。永祿三年(1560年),桶狹間(今名古屋境內)合戰讓織田信長這個名字響徹全日本。信長因此戰而迅速崛起成為一方霸主,之後便開始實施統一全日本的戰略。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為後來的三分歸晉埋下了濃重的伏筆。

這兩場戰役,無論是歷史背景、實力對比、戰爭過程,還是戰果、影響及意義等方面都有諸多驚人相似之處。下面小編將一一進行剖析。

一、歷史背景

這兩場戰役具有極其相似的歷史背景。

兩場戰役都發生在兩國的亂世,即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時代,中央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

日本戰國時代簡稱戰國,在這個時代,幕府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有可能。

兩場戰役都是相鄰並逐步壯大的兩股諸侯勢力長期相爭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此時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成了橫亘在袁紹面前的心腹之患,袁紹欲南下,曹操欲北上,大戰不可避免。

日本戰國歷史上織田家和今川家之間就在三河地區爭端不斷,隨著今川義元取得三河地區的控制權及織田信秀的去世,今川的勢力已經完全壓制了織田,今川義元也被稱為「東海道第一弓取」(東海道實力最強的大名)。十八歲的信長繼承家業以後,以決死的精神率領至多不過千人的步卒與騎馬武士的小隊伍,東征西戰,到1559年,統一了尾張。一心在京都插上自己的軍旗的義元,自然不會眼看著織田信長勢力一步步擴大。

二、實力對比

桶狹間合戰是日本戰國著名的三大奇襲戰之一,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同時兩者都是兩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官渡之戰中袁紹的兵力歷史上基本沒有爭議,《資治通鑑》及陳壽的《三國志》均有比較明確的記載,當時袁紹的兵力為11萬-12萬人,其中騎兵1萬多。曹操的兵力綜合《三國志》、《世語》及後來的記載,在官渡一線的曹軍總兵力應為1.9萬人。如此算來袁紹軍和曹操軍的兵力對比應約為5∶1。

桶狹間合戰中今川義元對今川家進行了掃境出動的總動員。由於桶狹間之戰是戰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因此大部分史書所記均把織田軍數量記錄極少,而今川軍數量極多,以示其「以少勝多」。其中以日本參謀本部編的《日本戰史》中今川「兵員總計二萬五千,號稱四萬」,最接近事實。而關於信長軍的兵力,考慮到織田信長的動員力遠不及今川,從各種資料綜合起來看,當時織田家可動員的全部兵力在4000上下。按此標準桶狹間合戰中今川軍與織田軍的兵力對比應該差不多也是5∶1。

無論是史書記載誇大也好,偏誤也好,毋庸置疑的是,這兩場戰役雙方的實力對比都是極為懸殊的,無論對信長和曹操而言,都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役。

三、獲勝原因

關於這兩場戰役的詳細進程,小編在此不做贅述,但這兩場戰役均是在雙方實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產生了弱勝強的結果,耐人尋味。小編通過對比分析,認為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戰術,二是機遇。用兩句話來表達,其一,兵者,詭道也;其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分析比較兩場戰役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信長和曹操都沒有選擇與對手大開大闔的正面對抗,而都採取了奇襲的戰爭策略。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這是極為正確和明智的。

據《松平記》中描寫「午後二時,信長二千精銳自小徑而來……直襲本陣鐵炮打掛,百餘人衝突而下」。當時大雨傾盆,掩蓋了喊殺聲,且當時義元真正本陣的親兵只有一千餘人,實際上成了今川義元以少抗多,不敵而亡。今川軍在主帥陣亡後全線崩潰,信長大獲全勝。

官渡之戰中,建安五年十月,在袁曹兩軍相持的情況下,袁紹派車運糧,並令大將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烏巢。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將其糧草全數燒毀。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

都是奇襲,織田信長選擇直接襲擊今川的本陣,斬其主帥;曹操選擇襲擊袁軍的糧草囤積地,斷其補給以亂其軍心。雖然襲擊目標不同,但都是敵軍的要害,一擊斃命,令人拍案稱奇。

此外,在這兩場戰役中,運氣都照顧了弱小的一方,左右了整個戰局。

根據《信長公記》等資料記載,5月19日信長根據間諜提供的情報得知今川的本陣後迅速向其靠攏,並避開了今川軍的前鋒部隊。在信長剛剛部署完之後,桶狹間一帶突然下起了大雨,持續了十分鐘的大雨摧毀了桶狹間一帶的山路,也斷送了今川軍的命運。因為及時的大雨不僅掩蓋了馬蹄聲和喊殺聲,使救援部隊不能及時趕到,還使守軍不能發射火槍,無法有效還擊。

暴雨剛剛停息,信長就下令全軍突擊,由於山路被雨水摧毀,義元本隊無法集結部隊,也無法撤退。義元在他身邊三百餘旗本(大將直屬的,守衛大本營的士兵)的護衛下逐漸撤退,卻被近乎瘋狂的織田軍所追擊,最終義元和他身邊的旗本全部戰死。在義元倒下後,今川軍全面崩潰,兩萬大軍瞬間消失,成就了織田家的勝利。

如果沒有這場突然的大雨,信長即使成功地襲擊義元的本隊,也無法將義元擊殺。在道路良好的情況下,義元既可以快速集結部隊抵禦信長的進攻,又可以暫時撤退,躲避信長的追殺。但是被破壞的山路使這兩個行動都無法實施,終於導致義元被擊殺和今川軍全面崩潰的結局,難怪織田信長被後人戲稱為暴雨將軍。

官渡之戰中曹操的機遇在於袁紹的謀士許攸的投誠。許攸向曹操提供了足以改變戰局的情報和計略,向曹操指明了勝利的方向,那個方向就是故市、烏巢,只要焚毀袁軍糧草,那麼其不攻自破。許攸的到來如同一場及時雨,給斷糧被困的曹操帶來了希望,也徹底將袁軍打入了失敗的深淵。

四、影響及意義

桶狹間合戰最大的影響便是織田信長的崛起和今川一族的敗落,此戰役改變了日本戰國初期群雄割據的格局,天下漸漸向著少數大名對抗的時代邁進。織田信長用奇襲方式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通過此戰役當時年僅二十七歲的信長確立了自己的霸業根基,此後便開始了「天下布武」,最終成為日本戰國時代最強的霸主。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使曹操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曹操消滅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桶狹間合戰與官渡之戰是今川織田、袁曹雙方力量轉變、國內亂世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兩國歷史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織田軍與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今川織田、袁曹間的兼并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進程,符合人民的願望。

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明代大才子楊慎的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放在卷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無獨有偶,織田信長最喜愛的幸若舞《敦盛》里這樣寫道:

「人間五十年,與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看世事,夢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此即為菩提之種,懊惱之情,滿懷於心胸。」

結語:英雄已去,夕陽依舊,時至今日,我們回顧起這兩場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仍然思緒萬千,桶狹間合戰、官渡之戰將伴隨著織田信長與曹操這兩個響亮的名字流傳千古,任由後人追憶評說。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復!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