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上龍的氣質,就是清代的氣質

日飲一茶張老師 發佈 2020-01-02T16:24:54+00:00

清代將近三百年的統治,從入關的順治皇帝開始就與龍的形象緊密關聯在一起,愛新覺羅重視龍,源於一種不自信,他們認為龍是漢民族的文化圖騰,不和龍搞好關係,自己這個白山黑水發跡的文明,很難融入,他們便開始自覺主動的向漢文化靠攏,學習,實踐,運用,發揚光大,視為己出。

清代將近三百年的統治,從入關的順治皇帝開始就與龍的形象緊密關聯在一起,愛新覺羅重視龍,源於一種不自信,他們認為龍是漢民族的文化圖騰,不和龍搞好關係,自己這個白山黑水發跡的文明,很難融入,他們便開始自覺主動的向漢文化靠攏,學習,實踐,運用,發揚光大,視為己出。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清代的龍文化的發展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文化的力量、是清明的結果。

而龍形象的集中體現就是在於清代瓷器的畫法,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對於瓷器文化的重視,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清代皇帝的「龍樣子」。

順治

龍在這個時候登場實在是生不逢時,但又恰到好處。順治時候,龍在瓷器上出現都是民窯的作品,不見官窯,主要原因就是江山未穩,哪有時間看著燒造瓷器呢,而民窯瓷器的龍都是半遮半掩,雲裡霧裡的出現,俗稱的一龍三現身,說是三現身是虛數,三現身、五現身、七現身、九現身都出現過,但都是奇數,不見偶數,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奇數是陽。偶數是陰,龍也是陽,九為尊,所以一龍九現身就是頂級的紋飾。而這種一龍三現身的畫法只是在順治一朝曇花一現,其實也很好理解,每次這種改朝換代百姓都是小心翼翼的在捉摸不定中生活,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龍這樣遮遮掩掩的出現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曇花一現,但美的不可方物,不是外在有多麼的美麗,而是表現的氣質,實在是吻合這個時代。


康熙

康熙皇帝八歲沖齡踐祚,自幼就體現出了自己超人的政治天賦,反映在瓷器的龍紋上就是強有力的政治力,所以康熙一朝的龍都是生猛的,這種生猛和明代永宣時期的兇猛還不一樣,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種缺乏教化的來自於關外的生勁。龍的樣子是額頭高高昂起,長長的龍鬚,身體多是彎彎曲曲。四肢是伸展極其有力度。有種從天而降,由海而升的氣勢,傳遞的是桀驁不馴的內心,是標準的滿漢文化的結合。

康熙的龍三爪的、四爪的比較多,五爪的反而少見,說明當時宮廷還是天朝的心態,清規戒律很少,寬鬆隨意。

雍正

雍正皇帝是清代皇帝入關後年紀最長登基的一位,當時已經45歲了,心智非常的成熟,反映在審美上也是清代皇帝中最有審美能力的一位,所以龍的樣子從康熙的野性中脫離出來,帶有非常明顯的漢化的樣子,因為雍正是通讀四書五經的人,對於龍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龍的樣子就變得體態肥碩,中規中矩了很多,一絲不苟的樣子,鬣毛非常的整齊,向上飄揚著,嘴部是開合有力,四肢粗壯,五爪精美像是做了美甲一樣,一眼望去就知道是修養極好的一條龍,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乍看上去殘留著明代正德龍的痕跡,但仔細觀察會看到已經是告別了復古的時代,完全形成了雍正自己的風格。



乾隆

乾隆上來就是中國少有的一個大盛世。從龍的樣子上一眼就能看出乾隆皇帝的自負。一隻天球瓶雲紋鋪底,九條龍的姿態各異,滿滿的布局其中,每條龍都是神氣十足,休養多日,一朝騰空是肆意妄為的樣子,九又是陽數最大,基本就是乾隆皇帝剛剛登基躊躇滿志的心態。

乾隆皇帝一朝龍紋瓷器的數量巨大,龍本作為皇家的獨享,民間應該控制使用,但乾隆時期,國家鼎盛,乾隆又是以天朝上國自居,對臣民非常放任,而且這個人是對官嚴對民寬鬆,所以民間燒造龍紋瓷器這種小事,乾隆基本不去理會,所以乾隆時期的龍真是千姿百態、蔚為大觀。





嘉慶到宣統

在原來的瓷器收藏行,過了乾隆就不算收藏了,其實不是人狂,是真的質量和審美都差了一口氣,當然現在看來各方面都是很有價值的。

高潮過去一定是黯淡,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從嘉慶開始是一路下坡,嘉慶道光還偶爾能看到殘留的盛世龍紋,但後來的龍都是有氣無力,強打精神了。

嘉慶的龍,如同剛洗完澡,不知所終。

同治的龍,有點走路順拐的樣子,好像不知道該邁出去那條腿了。

光緒的龍,站不知如何立,行不知如何走,望不知如何看,一派近視眼,小兒麻痹的樣子。

此刻,龍不是皇家的龍了,是個玩偶而已了。




總結來說,清代早期隱逸、壯美、飄逸、清代中期靈動、矯健,清代晚期無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