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邊疆與中原古代文化互動交流共促華夏文明發展

光明網 發佈 2020-01-02T16:35:25+00:0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研究室主任叢德新研究員表示,邊疆考古大有可為,中國近年來在邊疆與中原地區古代文化互動交流、共同推動華夏文明發展等方面,取得豐富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

中新社北京1月1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研究室主任叢德新研究員表示,邊疆考古大有可為,中國近年來在邊疆與中原地區古代文化互動交流、共同推動華夏文明發展等方面,取得豐富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邊疆考古研究室承辦的「新時代邊疆考古的現狀與展望」研討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美國、義大利、德國、澳大利亞、韓國等考古學專家學者相聚一堂,探討交流考古發掘研究成果,共商建立邊疆考古(學科)體系。叢德新1日就研討會相關情況接受採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資料圖: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境內的通天洞內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石片和石核以及零星木炭顆粒。於建軍 攝

他介紹說,中國邊疆考古近年來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新疆通天洞遺址填補了新疆地區人類起源及其特點研究的空白,西天山地區博爾塔拉河流域、伊犁河谷吉仁台溝口青銅時代遺址與墓葬的發掘,對於建立新疆地區青銅時代框架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漢唐時期則以對新疆漢唐西域軍政建制體系的考古工作最為突出,包括尋找和確定兩漢西域都護府、唐安西大都護府以及北庭都護府在城市建造、使用和延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在輪台的卓爾肯特古城、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和奇台石城子古城、北庭古城、唐朝墩古城以及喀什汗諾依古城等發掘工作,都取得全新資料。

在西藏、青海等地區也取得大量考古收穫,考古工作者在對阿里地區的詳細調查基礎上,集中對前吐蕃時期的遺址進行發掘和研究工作,在象泉河谷地區取得豐富成果,對促進公元前5—6世紀到公元4—5世紀的考古學面貌和文化譜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青海的都蘭熱水大墓和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的發掘與發現,也是當地近年來最為顯著的考古工作。

在內蒙古地區,通過課題制引領,蒙古族探源工程、西部地區遊牧文化遺存調查等工作有序開展,同時,遼上京都城考古、內蒙古東部石板墓遺存等田野考古工作也都取得重要成果。

東北地區邊疆考古則持續在高句麗、渤海時期考古學的探究深化方面持續推進,一些新的考古發掘拓展了對高句麗、渤海時期城址、聚落遺址的認識,其中,遼寧蓋州青石嶺山城址的發掘,揭示出高句麗晚期山城的形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叢德新透露,未來,中國邊疆地區的考古工作將進一步規劃實施,在學科體系構築和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等考古研究重大內容上投入更多力量,同時加強各邊疆地區、各考古領域的合作與協調,共同推進邊疆考古發掘研究工作,助推中國考古學邁上新台階。(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