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古代烹飪方法的歷史演變,你知道嗎?

謀士說 發佈 2020-01-02T16:54:32+00:00

飲食始終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事物,在中國,飲食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在中國人的血脈里。有句話叫作民以食為天,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各國,農民都是在吃不飽飯的時候才會造反。

飲食始終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事物,在中國,飲食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在中國人的血脈里。有句話叫作民以食為天,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各國,農民都是在吃不飽飯的時候才會造反。不過中國的情況比歐洲更加嚴峻,至今黃河決堤已有1500多次,且有26次較大程度的改道,這也是中國農民起義較多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中國,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

最早的人類肯定是吃生的,這個毋庸置疑,現在還有生魚片這種生食,不過茹毛飲血的時代說起來也實在沒有什麼意思。其後火的出現,則讓不同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遊牧民族在生活中多用刀具,而且他們的食物大多為肉食,因為肉食不用處理就能食用,這讓他們保持了很長一段吃生食的時間,同時也使他們在餐具上更加偏向於刀叉,現在的歐美各國就很喜歡用刀叉,且他們在吃牛排時總是考慮要吃幾分熟。

但是農耕文明不同,植物的種植以及穩定的生活,讓刀具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農耕文明中最先出現的烹飪方式是煮,因此刀具沒有什麼太大的用武之地,所以中國人就發明了筷子。甚至在中國現在一些地區,吃飯的時候把刀放在桌子上仍是很不文明的習慣,即使是食物需要切割,也會端到廚房裡處理,否則會受到長輩的說教。

中國就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因此,現在發現的很多青銅器都是用來煮東西的,比如鼎、鑊。熟食不僅味道好吃、讓人不易生病,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食物的吸收效率,讓人吃更少的食物獲得更多的能量。這也導致了人類面部特徵地改變,因為食物更加精細,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就能嚼碎,因此人類的咬合肌漸漸退化,使原來的國字臉變成了瓜子臉,當然也為人類帶來了一些麻煩,那就是因為無需大力咀嚼,牙齒變得不太整齊。

煮是最先出現的烹飪方法,在此基礎上,中國人發現了熬和燉,這三種方法的區別就是水越來越少,這也讓烹飪器皿越來越小。最終,經過再次改進,蒸這種烹飪方法出現了,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食材不需要直接與水接觸,讓人類能處理更多的食材。不僅如此,蒸還保證了食物熟得更加均勻,且一次烹飪的量大幅度增加,讓多個菜品上齊後仍然是熱的,甚至大擺宴席時都會有全蒸宴,這也讓國人保留了喜歡吃熱飯的習慣。另外,涮這種方法則是後來遊牧民族發明的,像很有名的涮羊肉,就是滿族人入關後帶來的。

烤制這種直接的方法是遊牧民族大多採用的方法,隨著文化的交流而流傳進中國的。說道烤制,不得不提到烹飪界的神器——油。早期的油都為動物油,且叫法也不同,有角的動物產生叫脂,比如羊脂玉這種說法就保留了古代的叫法;無角的動物產生的叫膏,比如我們常說的蟹膏。

後來就出現了植物油,因為張騫帶回來的芝麻飽含油脂,因此植物油最早出現在漢代,但是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太過昂貴,因此漢代食物仍然多為烹煮,植物油的運用在宋代才較為普遍。古法榨油一般是通過炒熟、碾碎、擠壓來提取植物油,因此只有含油量高的植物才能榨油,宋代因為農業的發展和芝麻的大量種植,才最先出現了炒菜,而到了明代,芝麻則被花生所代替。

烤制這種直接與火焰接觸的方法出現得也很早,同時這種方法的烹製時間比煮更快,因此影響範圍極大。歐洲各國的主食就是烤麵包,這就是對烤的一種運用。同時北京也有赫赫有名的北京烤鴨,但其實北京人對吃鴨子並不在行,真正鴨子消耗量比較大的應該是南京,想來烤鴨的方法應該是朱棣遷都時從南京帶到北京的。

烤制同時也衍生出很多別的烹飪方法。熏就是一種,這種烹製方法延長了食物的保存時間,同時也讓很多人愛上了燻烤味。人們發現,烤東西難以控制火候,要知道古代烹飪用的是柴火,火候控制極難,一不小心就會糊,產生食物浪費,為了解決這種難題,人們就在烤制的時候在表面刷一層油,就衍生了新的方法——烙,烙餅就是其中的代表。

隨著產油量的增多,人們捨得放更多的油,於是就產生了煎,像是現在的水煎包、歐洲的煎牛排都在此範圍內。再之後隨著油量地增多,就出現了炒,在這時,基本就解決了火候不好控制的問題,同時因為烹飪方法的改進,產生的美食也不勝枚舉。最終,產油量終於大大加強,人們終於吃得起油了,於是就出現了炸這種方式,中國人更是發揮到了極致,著名的干炸丸子,炸出來放在紙上都沒有油印子。

民以食為天,伴隨著物質生活得不斷豐富,從古至今,烹飪方法也發生了極大地改變,但是總結起來,對飲食影響最大的還是煮和油的出現,一個為中國人提供了最初的烹飪方法,另一個則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當然了中國成為大吃貨帝國不只是因為烹飪方法的變化,更多的是因為一種文化積累,但是烹飪方法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條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