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崛起——南朝第一帝的奮鬥史

老易說事 發佈 2020-01-02T17:21:56+00:00

劉裕畫像劉裕是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出身貧寒,從軍後對內平定內亂,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家,收復淮北、河南、關中等地,開創了江左六朝最遼闊的疆域,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劉裕是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出身貧寒,從軍後對內平定內亂,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家,收復淮北、河南、關中等地,開創了江左六朝最遼闊的疆域,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里就毫不掩飾對他的崇拜和嚮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詞中的「寄奴」就是指劉裕,它是劉裕的小名。聰明的讀者從劉裕這個小名就可以看出,劉裕並不是出生於什麼豪門大戶,畢竟在以「風流」自詡的東晉,那些閥門士族是不會給自己的孩子起這麼一個低俗的名字的。

劉裕,字德輿,祖籍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資治通鑑》說他"生而母死,家貧,將棄之","嬸娘"走往救之"。也就是說劉裕的父親嫌棄劉裕是個掃把星,剋死了自己的母親,而恰恰家裡揭不開鍋,父親也就懶得養他了,在他出生的後,就把他當作累贅一樣地丟掉了。後來,也許是劉裕命不該絕,是劉裕的嬸娘處於母性的善良和同情,把他救回來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命運多舛的劉裕從此就脫離了苦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事實上撿回劉裕的嬸娘自己也是剛剛生了孩子,奶水本就不足,現在又多了一張吸奶的嘴,簡直是給嬸娘出難題。所幸的是嬸娘不是狹隘的母愛主義者,沒有厚此薄彼,如此,劉裕才在半飽半飢的狀態下僥倖活命。但是,從小寄人籬下的生活總是沒有那麼輕鬆和快樂。劉裕的小名被取作「寄奴」——寄人籬下的奴僕,或許能讓人為之唏噓吧。

窮人家的孩子總是會提前與特權、舒適和尊嚴說再見的。窮人家的孩子要早當家,窮人家的孩子要提前進入生活和生存的考驗。生活在赤貧如洗的家庭里,關鍵這個家還不是生他的家,自小砍柴、種地、打漁、賣草鞋都是劉裕的生活常態,但這依然不能解決他的溫飽問題。古人說:「倉廩實而後知禮節」,一個連溫飽都無法解決的人,你總是很難從道德上去對他做出什麼要求。劉裕也曾破罐子破摔過,賭博、打架、瞎混……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二流子。可能人們對他唯一的好的評價就是:「這孩子對長輩還是比較孝順的,本性還不壞」。

活得不人不鬼的,沒受過教育,沒有社會家庭背景,缺少一切改變命運、向上流動的能力和資源;劉裕就像我們當下許多窮屌絲一樣。一無所長,毫無希望也毫無尊嚴。除了貧窮,他曾因付不起賭資,被人綁在拴馬樁上示眾過。他曾因狼狽不堪,而無臉回家過。他也曾於無人處,在內心裡吶喊過、掙扎過、不甘過、痛苦過……

劉裕也覺得再這麼混下去就廢了,但是又苦於無路可走,終於在那個「好男不當兵」的年代選擇了從軍這條路。在科舉制度沒有問世以前,對於劉裕的底層人物來說,唯一爭取功名的機會就是拿命到戰場去博。而恰恰當兵是古來死亡率最高的一個行業。現實,無情地逼著劉裕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條路,只能向前,不能退後。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當然,要當兵就要參加最好的軍隊,當時東晉最好的軍隊是哪支部隊呢?各位還記得歷史課本上的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吧。東晉以幾萬兵力戰勝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苻堅。沒錯,當時東晉最有戰鬥力最出名的就是這支北府軍!北府軍有位著名的將軍叫劉牢之,作戰勇猛,所向披靡。

幾經周折,劉裕投靠到了東晉名將劉牢之的麾下,做了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穿鞋的怕光腳的,光腳怕不要命的。由於劉裕在戰場上敢打敢殺、作戰勇猛,很快就被提升為部隊的一個小官。

我們並不能因為劉裕作戰勇敢就因此認為他是個魯莽之輩。事實上,劉裕簡直天生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他對戰爭有天生的敏銳性,在戰爭的淬鍊中,劉裕更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成長武藝、謀略、性格都得到了很好的補全。

就在劉裕在軍隊中默默地成長的時候,東晉末年,五斗米道的掌門人孫恩率領百姓揭竿而起,起義了。

劉牢之負責鎮壓孫恩的起義,到達前線戰場時,劉牢之讓劉裕帶領十幾個士兵,到地方前線偵查敵情,不巧,劉裕遇到了孫恩的一支千人軍隊的圍攻,劉裕沒有絲毫的畏懼,斬殺敵軍十幾人,敵軍被他的驍勇善戰的氣勢所迫,都不敢向前,於是紛紛掉頭而走。於是就誕生了人類軍事史上最讓人嗔目結舌的一幕:劉裕孤身一人,追著數千敵人殺。讓前來救助者難以執行。經此一役,劉裕也算是揚名立萬了,迅速被愛才的劉牢之任命成軍隊中的一方主帥。畢竟這樣的戰將給他來一打他都不會嫌多。

數十年里,劉裕遇到的對手,大大小小十多個,沒有一個白痴,哪個都不好惹,但最終都被他擊敗。 劉裕憑什麼?是運氣?也是,畢竟他呆在東晉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是巧合?也是,畢竟很多時候在於那種特定的環境下,劉裕那種不怕死的氣勢震懾了對方。但是更多的依靠的還是實力,是過人的單是和見識。這些都在劉裕後來的戰爭中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了。

402年,桓溫死了快30年了,他的兒子桓玄還不忘要完成他的皇帝夢。桓玄起兵造反,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奪劉牢之兵權,劉牢之出逃後自縊。劉裕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忍而不發,暫時依附了桓玄。403年十二月,桓玄驅逐晉安帝,自立為王。

404年二月, 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北府兵殘餘兵將一千七百餘人,在京口舉兵起義,振臂一呼,各地紛起響應。不久就攻下了建康,迎接晉安帝復位。此時劉裕大權在握,已成為東晉第一人。

劉裕的崛起,主要依靠劉穆之、劉毅、諸葛長民、檀道濟、王鎮惡等次等士族重組出一支嶄新的北府兵,這支軍事力量,從將領到兵卒都是次等士族以下的階層出身。這種階層結構決定了該軍事集團的務實能幹色彩,這種凝合了中下層精英的新軍事集團戰勝桓玄代表的腐壞了的舊門閥,是大勢所趨的。

劉裕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他被授予了一大堆重要頭銜,數都數不過來。義熙四年,也就是公元408年,劉裕擔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實際掌握了東晉的中樞大權

在那個特殊年代,揚州刺史一直是個非常顯赫的位置,就管轄範圍看,相當於首都軍區司令員,整個長江下游都在其掌握之中。最為關鍵的是,它的治所在南京城裡,就在天子腳下,因此,揚州刺史一職,是一個只有天子重臣才可以擔任的官職。

幾年之後,北方的南燕見東晉勢弱,時常南下侵擾。於是劉裕便揮師北上,攻打南燕,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打到其都城,並將南燕皇帝帶回東晉斬首。旋即,劉裕又趁勢掉頭殲滅了西蜀,並將其皇帝斬殺。

再後來他再次率軍北上,攻打後秦,並於出兵第二年成功的占領了其京城,同樣也將後秦皇帝殺死,這已經是他所殺的第四個皇帝了。

相比於東晉的桓溫三次北伐都鎩羽而歸,劉裕顯然在保家衛國和開疆拓土這件事情上,比桓溫要認真得多,也要順利得多,這也為劉裕最後稱帝奠定了基礎。

細數劉裕的成功,他的生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他打敗了孫恩領導的衣民武裝,為自己贏得了身份和地位;第二個階段,他打敗了桓玄,確立了自己獨特的政治地位;最後一個階段,他大肆進行領土擴張,為自己稱帝鋪平了道路。

隨著聲威漸濃,劉裕已經是超越當時桓溫的存在,終於在419年派人縊殺晉安帝,自立為帝,建立了劉宋政權。改元永初,這一年,他56歲。 即位後劉裕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整頓戶籍,廢除苛繁法令,重用寒門有才士子,打擊豪門世族,行義熙改革、唯才是舉、厲行土斷之法,降低農民租稅,讓百姓在寬鬆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一時劉宋政權大有勃興之象。但劉裕做了2年皇帝就去世了。

縱觀劉裕稱帝之路, 他以田舍之夫,騰起於鄉里,精明雄武,東征西討,無往不勝,遂代晉而立。他的膽量是成功的要件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他的路徑選擇更是正確的,從而使他的膽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雖然出身草根,但他的膽量是超常的,睿智的, 像萬丈高樓樣立體開放,看著讓人眼暈。因為膽量,他才能踏遍荊棘,打敗好手,創建了自己的政權。同樣地,雖為草根,但他卻總是見識超群,不但能發現機會,更重要的是能夠果斷地捕捉到機會。很多人哪怕耗盡畢生精力,也難以改變命運。

《資治通鑑》《宋書》貼一段評價:宋祖以匹夫挺劍,首創大業,旬月之間,重安晉鼎,居半州之地,驅一郡之卒,斬譙縱於庸蜀,擒姚泓於崤函,克慕容超於青州,梟盧循於嶺外,戎旗所指,無往不捷。觀其豁達宏遠,則漢高之風;制勝胸襟,則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也。

當然,純有膽量和武功是遠遠不夠的,三國時的曹操和東晉的桓溫就是最好的例子。劉裕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跟桓溫意欲篡位,打破了東晉王族和士族之間的政治平衡是脫不了關係的。到了桓玄自立為帝的時候,王族和士族之間的利益口子已經被撕開,原有的政治的早已支離破碎。隨著孫恩等農民階級的覺醒和起義,東晉王朝的政治題下已經土崩瓦解,需要一個人來重整秩序。而恰恰劉裕就是這麼一個應時而生的人。曹操終極一生也沒有拜託東漢政治體系的束縛,後來讓司馬炎順手牽羊。桓溫苦苦經營一輩子也沒有「功德圓滿」,最後被劉裕事半功倍。不得不說:時也,命也!

作者簡介:人稱「老易」——一個打鐵專業的畢業的閒散大學生。喜歡「亂說」,無論經濟、生活,不管歷史、文化。唯一不聊的就是打鐵。如果你不反感老易亂說,請關注《老易說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