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到唐朝數百年都屹立不倒的「門閥大族」,是如何退出歷史舞台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1-02T17:29:40+00:00

文:三清妙音參考文獻:【1】司馬光等 《資治通鑑》【2】 歐陽修等 《新唐書》【3】 房玄齡等 《晉書》【4】 姚思廉 《梁書》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個字主宰了華夏大地數百年的風雲變幻:門閥

門閥作為中國歷史上曾經最為特殊的群體之一,自東漢開始興盛到唐末宋初歸於沉寂。中間的數百年時間中無論亂世或者盛世都能屹立不倒。

那麼如此堅挺的門閥到底是如何最終走向毀滅的呢?

上圖_ 漢朝的豪門生活


一、察舉制下誕生的怪物集團

其實門閥這個詞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群體,門閥士族在很多人眼裡是九品中正制的產物。然而這裡作者得和大家解釋一下,並非九品中正制誕生了門閥士族,而是門閥士族選擇了九品中正制。這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這莫非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然而這並不是,先有門閥才有九品中正制,而生出門閥這個怪物的「母雞」,則應該是察舉制。

所謂門閥,首先要和大家明確一下概念,門就是門第,閥就是閥閱。說穿了,門閥就是高門才能稱為門閥,有世代為官的顯赫背景,龐大的人脈關係網絡,在朝廷地方都能一呼百應,這是一個優秀門閥的基本素養,典型的就是漢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

上圖_ 漢代察舉制中的童子科


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群雄面前就是如何選拔人才。眾所周知,天下人才出魏國,魏國人才去秦國。戰國時期如魏國這樣的國家,產生了李斯 商鞅 范雎這些人才,然而他們統統跑去了鄰國,就是因為人才選拔機制出現了問題。在秦國可以軍功得爵,但是在東方六國的上升通道十分閉塞,這一問題到了漢朝時期劉邦首先開始想辦法解決。

劉邦畢竟是泥腿子出身,氣量寬宏,眼界博大,他認識到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才者未必是王侯,所以下詔求賢。到西漢中後期,漢朝已經形成了一套察舉體系,就是地方官發掘優秀人才,然後開始層層推舉到中央,但是這種體系的弊端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與察舉制一起存在的還有所謂的「恩蔭」也就是老爸當了官,你也能接班,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套利益網絡。

參與察舉的官僚往往都傾向於選擇家族內部人員,通過恩蔭繼承職位再通過察舉擴大規模,不同家族之間互相聯姻。外加上儒學體系所造成了各大家族之間的廣泛交流,終於到了東漢中後期形成了大量「高門」,他們盤踞朝廷的重要職位,占據著最大的社會資源,手握重權,而且和地方的關係密切,最典型的就是袁紹先生。

上圖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在曹丕篡位之後,順應士族們的要求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大家可不要以為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門第選人,《宋書·恩幸傳》說得好:

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世人才,升降蓋寡。

九品中正制設立的目的,並非是以門第,而是希望以才能選人。

然而九品中正制的設計比察舉制更加不合理,察舉制的推舉通道州郡官吏都有資格推舉,可以說還是相對比較廣泛的。而且漢代盛行清議,就是品評人物,名士們掌握很強的話語權,可以評價人才,比如曹操先生就曾經得到過所謂:「治世之賢臣,亂世之英雄」的說法。然而問題在於,九品以後,所有的地方選拔權利全部集中到了中正官的手裡。

上圖_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


所謂中正官就是專門負責地方選拔評定人才的,那麼選拔人才的標準呢?——九品

所謂九品就是把人才等級分就等,但是人才這東西不好分,所以發展了一下就是把你祖上分了九等,所以九品中正制就徹底變成了一場門閥士族的盛宴。在東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發展到了巔峰,王謝等高門子弟出生就是五品(五品是恩蔭制度下能繼承官位的最低品級)。也就是說王謝的高門子弟那就是國家級保護動物,大熊貓水平。

他們一出生就是官,至於說幹什麼職位其實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比如王羲之父子就曾經被人問到他們是幹嘛的?王徽之先生仔細思考了以後表示,自己能可能是管馬的,然後就進入了無厘頭問話,「您既然是管馬的,那麼您管幾匹馬呢?」 王徽之這時候直接進入了哲學模式,「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馬的,哪能知道管幾匹馬?」

(《晉書王徽之傳》:又為車騎桓沖騎兵參軍,沖問:"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馬,何由知數!"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上圖_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雖然這幫人確實是令人無語,但是又不能把他們怎麼樣,畢竟士族高門的利益集團牢不可破,中國歷史上皇后名字能夠完整被人記錄的朝代其實只有東晉。

因為東晉的皇后基本都出自高門,隨便翻一下就知道,王謝占了一多半,皇帝是誰無所謂,皇后肯定是門閥出身,這樣就能萬年不倒,整個南朝基本都是如此,所以儘管南朝風雲變幻,但是士族都是不動如山,然而這些門閥士族想不到,就在他們以為高枕無憂的時候,空前浩劫已經悄然而至。

上圖_ 侯景(503~552年),本姓侯骨,字萬景,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羯族


二、 門閥士族的空前浩劫

公元549年,侯景進入金陵。他已經拋棄了最初維持軍紀的溫情面孔,露出了猙獰的爪牙:若破城邑,凈殺卻,使天下知吾威名。門閥士族的末日開始了。

侯景進入金陵之後,首先對梁武帝提出要和王謝結姻,梁武帝表示王謝高門,侯景配不上,侯景表示,我配不上,但是我的屠刀配得上。

侯景使用武力徹底清洗了江南高門,曾經在金陵城中高臥談笑風生的門閥貴族們遭遇了滅頂之災: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侯景之後再無王謝,所有的榮耀和夢想都化為灰燼。侯景解放了那些作為門閥貴族奴僕的隱藏戶口,可笑的是,侯景的這個做法居然頗得人心:人人感恩,為之致死。一面血腥的屠刀,一面是被解放奴僕的狂歡,整個金陵仿佛人間地獄一般。南朝的門閥就此一蹶不振。

上圖_ 古代科舉考試分級取士詳解


然而北朝的門閥並沒有因此徹底毀滅,自晉末以來,進入中原的北魏等政權無不與門閥緊密合作共同治理天下,侯景之亂毀滅了南方,但是起於關隴的貴族門閥集團還是最終奪取了天下,唐廷上台之後建立了所謂的「五姓七望」的門第品級,似乎門閥的好日子已經重見天日了,但是隋文帝到唐玄宗歷代皇帝的一項制度真正給門閥政治的毀滅埋下了伏筆——科舉

通過考試選拔官僚,這一制度在隋唐的完善使得寒門子弟進入上層變得名正言順有法可依,同時也讓整個中國的門閥開始顫抖,不過唐朝時期仍舊是門閥的天下,因為唐廷的蔭襲繼承和門閥選官的基礎還在,另外五姓七望為代表的門閥實力依舊強大。所以河東裴氏 弘農楊氏等門閥仍舊遠超於寒門。

其實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唐朝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數量太少了,整個唐朝時期通過科舉選拔的進士人數才7448人。唐朝有將近300年歷史,平均一年的人數還不及3人,所以唐代科舉並未能占據主流。

上圖_ 朱溫(852年—912年)


但是門閥貴族們想不到,比侯景之亂更加恐怖的滅頂之災即將來臨,黃巢之亂以後,崩潰的唐帝國中央再也無力控制全國藩鎮。以朱溫為代表的軍閥勢力快速崛起,掌握全國,另外朝中宦官與朝臣的爭鬥也是十分瘋狂。終於在公元904年,河南軍閥朱溫率軍進入關中,誅殺了所有的宦官,同時,也清洗了唐廷朝堂上幾乎所有門閥。

朱溫為了逼迫唐廷遷都洛陽,在親信李振的鼓動之下,藉口誅殺左僕射裴樞等朝臣三十餘人,「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伴隨著黃河水的滾滾濁流,朱溫展開了對朝廷範圍內所有忠於李唐的門閥貴族的大清洗,這次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摧毀了門閥存在的基礎。宋太宗擴張科舉之後,門閥這一曾經主宰中國歷史的貴族集團,徹底退出了舞台,應該說,依靠屠刀打破秩序總是格外的殘忍和暴虐。

文:三清妙音

參考文獻:

【1】 司馬光等 《資治通鑑》

【2】 歐陽修等 《新唐書》

【3】 房玄齡等 《晉書》

【4】 姚思廉 《梁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