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下曾國藩這3句話,成長,成事,成為少數人

寫作教練peter 發佈 2020-01-02T17:33:08+00:00

我曾經在《得到》聽過讓人警醒的一段話:很多時候,我們在重組自己的偏見時,還以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複以往的錯誤時,還以為是在堅持夢想;在消極荒廢時,還以為是在放鬆;在傷害別人自尊時,還以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時,還以為是在堅守;在隨便放棄時,還以為是在選擇;在喝得酩酊大醉時,還以為是

「你說你感到萬分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一首30年前的流行歌曲《夢醒時分》,突然從窗外飄進來。窗內的我一下子被擊中內心,因為此刻,我正在復盤2019年。

一年到頭,自己不可謂不努力,但是年初許多目標還是沒有達成。

崗位工作不是996,也算加了不少班了,可是年底總結中寫不出多少亮點。一直想要嘗試副業拓展其他可能性,但是不知道該從哪兒入手,也一直沒有開始。

自認為,成長比賺錢更重要,給自己下目標:至少每月讀2本書,必須要輸出讀後感。事實上,24本書早就買齊了,可是後來業餘時間被推不掉的聚會、聽不懂的講座擠掉了。

出了個完美的組隊夜跑活動方案,熱熱鬧鬧開場,冷冷清清落幕了。是天公不作美嗎?好像也不是......

思考良久,似乎早已盈眶的淚,那麼一刻被歌聲逼落下來。

內心從來沒有那麼沮喪、挫敗!

復盤是暫時寫不下去了,我隨手翻起桌上一本書,這本《曾國藩傳》是6月參加讀書會千人同讀的一本書。因為要寫作業、做分享,書已快翻爛了,這會兒看看卻充滿了撫慰和親切感。

這一翻,淚痕在,心裡卻很快亮堂起來。跨越幾百年的先人像是收到了我的困惑,送來一份最好的禮物,如閃耀著暖暖的光,讓我升騰奮起的希望,去把握「要成事」的2020年。

這份禮物就是簡單而有力量的三句話:

結硬仗、打呆仗;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01「結硬寨、打呆仗」

智商不是硬傷,一勤天下無難事

提到曾國藩,我們都會想起這句話「結硬寨、打呆仗」。說的是曾國藩率湘軍打太平軍時,每到一處修牆挖壕、安營紮寨,將進攻戰打成防禦戰。看起來是最簡單、最笨拙的方法,卻把「步步為營」變成「步步為贏」,最終戰勝了太平軍。

關於曾國藩的「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段子。

說的是曾國藩小時候家裡進過賊,藏在房樑上的賊,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了,就下去偷東西。曾國藩當時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誰知一直念一直背,怎麼都背不會。

房樑上的賊都已聽得會背了,看到曾國藩還是不停地背,不肯睡覺,就氣急敗壞地從房樑上跳下來,對曾國藩說:「你這般笨,還讀什麼書啊!」

說完揚長而去,可見曾國藩是真的笨,但是他確實是那麼用功。

可就是這個「笨小孩」,以勤治愚,以勤治庸,逆襲成為晚清第一名臣,擔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盛讚。

當我們自以為很努力,卻得不到預期的回報時,總是不夠自信,覺得別人更優秀,很容易產生焦慮和迷茫。

按照復盤四步驟「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差距、總結規律」,對「未成的事」,從現象到本質做個客觀具體的剖析,那麼結果一定會好很多。

我恍然覺悟大多還是行動力的問題,想得多、做的少,真是「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

比如說閱讀,我們都明白閱讀的重要性,但為什麼總是完不成年初規劃的閱讀量?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其中讀書導師回答主人公「什麼時間用來讀書」有一段話: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首先,早晨要提前一個小時起床,晚上也要安排一個小時。另外,上下班時間各安排30分鐘。一天必須有3個小時,不許搖頭說做不到。只要下決心這些時間是完全可以保證的,不看電視不上網就行了」。

即使不說固定時間,其實日常可利用的碎片時間,化零為整的累加數也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啊!

莫扎特說:「每天花八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

Peter老師在今年年度分享里說,「最偉大的成就,來自最長的時間和最大的耐心」。

我隱隱約約認識到平時為什麼對「不做」找那麼多理由,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很多隻不過是藉口和理由而已。真是一懶生百病,一勤天下無難事。

02「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成就他人,亦是成就自己

人們都說,「經商要讀胡雪岩,當官您就看曾國藩」。後來我漸漸明白了,講的就是:在規則內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曾國藩的官場生涯並不順風順水,而是遭遇諸多挫折和打擊。他從一開始的官場「愣頭青」,處處得罪同僚和權要,甚至皇帝,成為眾矢之的。

到後來蟄伏兩年深入反思,完成了「脫胎換骨」,重返官場後才如魚得水,獲得眾多信任和支持,終於做成了許多大事。

曾國藩到後來成為兩江總督這樣的大官,為什麼還要接受小恩小惠、貪污受賄?還要給地位低下的戶部書辦回扣?還要竭力舉薦大批官員?因為他明白了政治家必須要學會用利益與人合作。

他不得不接受已有的官場潛規則,但灰色收入絕不是他做官的目的,而是處事的手段。

至此我們就能很好理解他說過的這句話,「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利益一定要分享才能得人心,謀劃事情則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

成大事者,不是靠個人的滿腔熱血和發奮努力就可以實現理想,而是需要周圍的共識支持、團隊的齊心合力。

貓叔在2019年度分享中講到「關係戰略」時,就提了一個重要的點是「讓別人賺」。人性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你總是讓別人賺到,那你賺的自然也不會少!

對一年來發生的種種不順、不成,我反躬自省,許多時候就是因為自以為是、按部就班,或就事論事、缺少彈性。

比如,帶一個小團隊做事時,說的總是「我認為應該如何如何」、「按規則必須如何如何」、「照慣例就是如何如何」。

平時更多想的是「向上學」,講規矩,卻少了意識「向下幫」,同甘苦。於是自問,雖然沒有做錯什麼,但也沒有增加多少信任影響力,這值得我深刻反思。

一個人之所以成事,是因為別人希望他能成,從這一點,我領悟到:成就別人,亦是成就自己。

03「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盡人事,仍需聽天命

作家馮唐在品讀曾國藩時,說道:「做事的成敗,和太多的因素相關,能被人知道的比例很少,能被人控制的比例更小。要不是鬧太平天國,曾國藩這輩子大概也就是一個三品官。「

我們從小被教育人定勝天,通過努力就能改變命運。後來我看到吳軍博士在《見識》中對命運的看法是:大福靠命,小福靠運。

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認命是不超越命運給自己劃的線。人很難一輩子走好運,也不會一輩子走霉運。

現在我更願意把做事的結果理解為:要順勢而為,傾盡全力,也要看到無法達到的地方。不較真,不設限,不隨意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

當別人把你當回事的時候,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當別人不把你當回事的時候,你也別不把自己當回事!

想到這裡,我此刻心裡釋然了。

我曾經在《得到》聽過讓人警醒的一段話:

很多時候,我們在重組自己的偏見時,還以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複以往的錯誤時,還以為是在堅持夢想;在消極荒廢時,還以為是在放鬆;在傷害別人自尊時,還以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時,還以為是在堅守;在隨便放棄時,還以為是在選擇;在喝得酩酊大醉時,還以為是豪爽;在不思進取時,還以為是低調。

此刻,我告訴自己:放下得失,做好當下!

當重溫曾國藩的這三句簡單而有力量的話時,我頓時感覺渾身充滿了能量。最後祝願各位心懷夢想、砥礪前行的人,在新的一年,都能有所成績,有所輝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