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想要確定是否被愛,我們要先學會信任自己的感受

桃姐李愛玲 發佈 2020-01-02T17:41:14+00:00

無論男女,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對方給予你的永遠是挫敗、傷心、難過、憤怒、屈辱;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對方總是不能允許你坦然做自己,不允許你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伴侶要求你必須滿足他的想像,他的期待,他的要求;那麼,不要懷疑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覺,這種關係絕對是非良性的。


我在晚上回復讀者私信時,經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

一個姑娘在戀愛中,或者一個女人在婚姻里,與一個男人朝夕相處,卻失去判斷,只會一再地問別人:

「他到底愛不愛我?」

「他對我還有感情嗎?」

「我還要不要和他繼續?」

看上去有點奇怪是不是?他愛不愛你,難道你自己不知道?

可這真的不是個例。

有一次,我在《桃心話》里回復了一個類似的問題。

有個妹子在評論里義憤填膺:

「桃姐,我真是納了悶了,這些女人都怎麼了?

男人對你好不好,你感覺不出來嗎?他愛不愛你,你不會判斷嗎?這麼大的人了難道分不出香臭嗎?

我談過三個男朋友,每一個都對我很好。對我不好的,或者在一起不爽的,我壓根就不會繼續談下去。

我很奇怪為什麼有的女人竟然分不清男人對她好不好,是腦子瓦特了?」

話雖然糙了點,但這是一個理性旁觀者的真實的看法。

從這個妹子的評論里,我可以看到她的獨立,自信,或許也有一些自我和自負,但她不會成為那種委屈受氣的小媳婦。

因為,她在一段關係里,始終相信自己的判斷。

而這份判斷來自於——她遵從自己的感受。

而為什麼另一些女人,為什麼會失去判斷的能力?

恨鐵不成鋼的人,會說她傻。

刻薄一點的人,會說她賤。

中肯一點的人,會說她不夠獨立和強大。

懂一些心理學的人,會說她安全感匱乏。

後兩種說法,都沒有錯。

但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一談這個問題——被壓抑的感受

她們不能判斷,是因為她們沒有感受。

確切地說,不是沒有感受,是真實的感受被壓抑,被忽略,被犧牲掉了。

並且很有可能,這不是她和這個男人在一起之後才這樣的。

在她二三十年的人生里,曾經無數次重複著這種做法,最終,形成了種模式。

02

我的諮詢者小桔,一直要求我寫寫她的經歷。

她是個27歲的姑娘,在大學臨近畢業時才開始戀愛。

剛開始比較順利,小的磕絆都忽略不計。半年之後,問題越來越多。

男友很喜歡冷戰,一點不高興就冷暴力,最後必須是她示好、求和,道歉,否則這事兒就沒完。

如今她27歲,生出一點恨嫁之心,很想結婚,可又隱隱擔憂。

在諮詢中,我一直在引導她去感覺:「冷戰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

剛開始,她比較平靜:「他就那樣性格,我也沒辦法。」

過了一會,我引導她逐漸放鬆下來,她開始流淚大哭。

她說,那個時候她非常委屈,非常憤怒,又恨自己為什麼選擇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怨自己為什麼沒有魄力分手。

她哭了20多分鐘之後,擦乾眼淚:「覺得心裡鬆快多了」。

我對她說:「先學會信任自己的感受」。

後來她跟我講述了很多細節:

男友脾氣暴戾,經常發火。起初她只是覺得他性格急躁,認為自己可以多包容。

在她越來越能直面自己的感受之後,她發現了很多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男友經常在說話時故意很小聲,根本聽不清,她多問兩遍,男友就暴跳如雷:「都說三遍了你還問!」

男友還經常在表達時說半句留半句,讓她誤會意思,然後再大聲訓斥她從來不懂他。

甚至在遞東西的時候,經常在她還沒接住的時候就鬆手,東西掉在地上摔壞,他又藉故大發脾氣。

……

以往她每次都忍著怒火,咽下委屈,讓自己相信他只是脾氣急躁,其實還是愛她的。

在幾次諮詢中,我請她回憶這種感受都在以前哪些時刻出現過。

她講了她自己的成長經歷:

她父親酗酒,母親暴躁,家中長年狂風暴雨,她從小就謹小慎微察言觀色。有一次,她被家中的土爐子燙了手,疼得哭起來。

父親喝得酩酊大醉,母親的怒火全發到她身上:「疼什麼疼,不就是燙了一下嗎?能有多疼?你哪那麼嬌貴,以為你是什麼千金小姐啊!」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無數次,她從來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一個真實的生命,一個真實的自我,在成長過程中就這樣被壓制了,犧牲了。

二十多歲的她就變得很「佛系」。

實際上,這是一種「偽佛系」——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不敢說出自己的心聲,不敢去爭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最後只會假裝自己「好脾氣,很寬容,不爭不搶,淡泊一切」。

但心底那份真實的痛苦其實一直存在。它得不到疏導和釋放,就變為自我攻擊——我不好,我不配。

進而影響身體——易失眠,易焦慮,易過敏,整個人暮氣沉沉。

最後形成身心循環,活成一個沒有能量的人。

現在她學會了正視、接受、並尊重自己的感受——「不爽就是不爽,感受是真實的,我不想再裝」。

既然你總是讓我不爽,我為什麼還要和你在一起?

她最終決定分手。

一個月後她告訴我,這是她有史以來做的最正確的決定——當初那個痛哭流涕跪地挽留的男人立馬交了新女友。

03

「尊重你的感受」——這句話,是股神巴菲特父親給他的教育,被巴菲特視為受益一生的教誨。

當一個人,尤其在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能夠有自己的體驗和感覺,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他的生命力才會得到綻放。

而很多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馴化,否定和打壓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是真的,不是重要的,不是值得重視和尊重的。

這兩天一條來自育兒大V粥悅悅的微博引發熱議:

媽媽帶全家去長隆玩,因為6歲的女兒沒有寫完作業,被罰獨自留在家中。

無論女兒如何哭泣哀求,媽媽都無動於衷。

她認為這樣可以讓女兒「吸引教訓」,還能對家中另外兩個孩子「殺雞儆猴」,最後還得意洋洋地感謝「自己變得心狠手辣」。

這條微博被罵得不輕。

除了被網友們怒批的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6歲孩子獨自留在家中的危險之外,我還看到的一點是:這個媽媽所謂的「教育」,就是無視孩子的感受,只服從自己的規定。

一個被獨自留在家中的6歲孩子,她的恐懼,她的無助,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必須執行媽媽定的「懲罰規則」。

僅管這樣的媽媽並不多數,但否認、無視、打壓孩子的感受這件事,每天都有無數父母在做:

你摔倒時:「不疼不疼,就輕輕碰了一下,沒事的」

你哭泣時:「有什麼好哭的啊,行了行了」

你怕冷時:「都穿這麼多了怎麼可能冷!」

你嫌熱時:「熱什麼熱?感冒了怎麼辦!」

你說累時:「我都不累,你累什麼?」

他們時時刻刻在傳遞一個信息——你的感受不是真的,我說的才是真的。

這些可憐的孩子,從小被馴化,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甚至早早學會了屏蔽、隔離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相信爸爸媽媽(或重要撫養人)說的。

04

所以,你知道最初那個問題的原因了——

有人會在成年後,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分不清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因為在面對那些冷漠、忽視和傷害時,他們不敢信任自己的感受,不敢和自己的感覺連結。

一個連感受都不敢面對的人,一個無力對自己的感受負責的人,自然也無從對一段感情進行甄別。

長年壓抑和隔離了感受的人,只會走向兩個方向:

要麼是一味討好,不敢得罪別人,不敢結束關係。

要麼是疏離冷漠,不能建立關係,不能享受親密。

如果你不幸就是被這樣養育長大,或者正陷在這樣的困局裡,該怎麼做?

先從尊重你感受、相信你的感受開始。

無論男女,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對方給予你的永遠是挫敗、傷心、難過、憤怒、屈辱;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對方總是不能允許你坦然做自己,不允許你有自己的思想,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伴侶要求你必須滿足他的想像,他的期待,他的要求;

那麼,不要懷疑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覺,這種關係絕對是非良性的。

無論他/她如何給你洗腦,告訴你一切都是因為他/她愛你,不要相信,不要犧牲,大膽說出你的感受,提出你的要求,建立自己的邊界和底限。

真正的愛,是明亮的,美好的,溫暖的,不會讓人始終陷在負向的感受和情緒里。

如果對方繼續否定、打壓你的感受,一味要求你妥協和犧牲,請你,現在就去看看日曆——今天臘八,不必留他過年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