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歷史面目,來看看諸葛亮的真實面目(二)劉禪時期

火煮水壺84501 發佈 2020-01-02T18:18:43+00:00

上一篇劉備時期的請葛亮,沒什麼作為,後勤官的形象,抨擊了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反映很強烈,作為歷史上的一個大賢臣,忠君愛國,鞠躬盡瘁的典範,我給寫成了一個低能兒,顛覆了大夥心中的認知,盡毀美好形象,我的下場是否也會象老畢一樣提前下崗回家帶孩子呢,也未可知。

上一篇劉備時期的請葛亮,沒什麼作為,後勤官的形象,抨擊了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反映很強烈,作為歷史上的一個大賢臣,忠君愛國,鞠躬盡瘁的典範,我給寫成了一個低能兒,顛覆了大夥心中的認知,盡毀美好形象,我的下場是否也會象老畢一樣提前下崗回家帶孩子呢,也未可知。好在與論自由的年代,可以自由發揮,我有我的推斷,你有你的想法,說錯了,不至於因此扣上個反動與論的大高帽。好了,言歸正傳。

今天就帶你走進劉禪時期榮耀時刻的請葛亮,深入剖析一下蜀漢權臣的形象。

諸葛亮真正高光時段也就是生命中的最後10年,從劉備死時,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42歲時,直至強兵黜武北伐中原最後累死在五丈原時54歲時。約十年風光時間。


劉備攻打東吳兵敗,病死在白帝城。臨死之前托諸葛亮,輔助劉禪治理天下,

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諸葛亮跪拜哭泣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聖明啊,這是將諸葛亮一軍呀,讓諸葛亮當著眾人面發誓:永不叛黨,忠於老劉家。

劉備知道孔明清高,一向把名看得比命重,立了誓,一定會遵守的。老劉放心了。

劉備又叮囑劉禪:「汝與丞相,事之如父。」

於是後主劉禪繼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任命為蜀國丞相。諸葛亮大權獨攬,成為新的權臣。

一,政治上,

名為相父實為權臣的諸葛亮開始大忙啊,這蜀國就和自己的一樣了,加緊努力吧!

劉備關羽大敗之後,國力大降!得抓緊生產,努力苦幹呀。於是乎,

以至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先是休養生息,交好東吳。然後,放心大膽發展經濟。


  • 1,諸葛亮執政期間,採取「務農殖穀」的措施,「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只有這樣,才能富國強民。
  • 此外,諸葛亮非常重視水利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對李冰所築都江堰加以保護和修繕。《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 這是都江堰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堰官的記載。
  • 除了維護都江堰,諸葛亮還修助九里提,《成都志》記載:「縣西北十里,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劉熙古再加以重修。
  • 諸葛亮通過維修都江堰和九里提,確保了水量充足,保證了成都農業生產。
  • 在與魏國交戰時,諸葛亮還派軍隊在漢中,實行屯田。
  • 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不僅農業生產發展提升,手工業生產也得到了令人矚目的水平。
  • 2,說到絲織業,這是蜀漢政權引以驕傲的行業。
  • 諸葛亮在蜀漢地區不僅官辦、商辦,也允許個體家庭手工業等,不同的經濟體從事蜀錦生產,就連諸葛亮也在府邸的周圍種桑800株,號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養蠶為蜀錦生產提供足夠的原料。
  • 正是在諸葛亮的鼓勵和提倡下,蜀錦生產空前發展起來,蜀錦是蜀漢對外貿易的收入重要來源。是蜀漢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 3,經過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漢變成「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 諸葛亮厲行法治,採取以嚴濟寬、以猛糾弘的強硬手段,嚴厲打擊豪強士族勢力使益州的官風民氣大為改觀,社會秩序迅速穩定。

諸葛亮還制定《蜀科》,作為國家的法度。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但他處事公平、公正,雖位極人臣,自己也同樣守身律己,對親屬、心腹也毫無偏袒、一視同仁

  • 4人材方面



  • ,諸葛亮不僅要管理國家,而且在選拔人才也頗費苦心,他到處尋訪賢才,並且鼓勵下屬舉薦各類人才。之後提撥重用了大批新人。使蜀後繼有人。
  • 三國時代,世家子弟可以坐享其成,靠著老子的功勞,可以世襲爵位。寒門子弟難有出頭之日,而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官二代只是享受榮譽和福利待遇,實際掌握權力的文官武將,都是憑真本事上位的。
  • 對待李嚴這樣的政敵,他用法律程序,把他罷官為民,並且繼續任用他的兒子作押糧官。
  • 在劉禪時期,他確實展現了自己的個人魅力,不過那只是在政治上人格上而已,在軍事上諸葛亮並沒有做過太大的功績,諸葛亮在治理內政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戰場上卻沒有演義中那麼誇張,優秀,諸葛亮過於求穩的風格,導致在戰場上屢失良機,最終無功而返。

二,軍事上


  • I,劉禪初立,有雍閆和孟獲在南中起來造反。諸葛亮先是安撫,等到建興三年225年,國內局勢逐漸安定,他才發兵南征。諸葛亮春季發兵,秋季就平定叛亂班師回朝。這是其軍事史上最順暢的一回。大敗孟獲,平定蠻夷,可圈可點。
  • 諸葛亮平定叛亂時,當時參軍馬謖建議:「南方少數民族,早就對我們不服氣,所以我們要從心理上戰勝他,讓他們心服口服,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諸葛亮認同馬謖的話有道理。就發生了演義中所說的七擒孟獲,但實際上諸葛亮,打南中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沒有什麼七擒孟獲之說。這是諸葛亮軍事方面最輝煌的一次。

2,建興6年228年。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 後來因為重用親信馬謖街亭失守,第1次北伐失敗。
  • 其間大大小小北伐共6次,敗多勝少。
  • 建興12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北伐途中,享年54歲
  • 當時魏國占據著中原大部分地區,在曹丕的領導下生產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心穩定,國力強盛,但是蜀國雖然也有經濟實力,但畢竟比不上中原,而且自劉備關羽二次戰役失敗以來,國力下降,老百姓苦不堪言,不想打仗。在這樣的形勢下,諸葛亮違逆民心,一次次的用兵,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 作為一個丞相,一個朝廷的執政者,全局的掌控者是應該看明白這個問題的,但諸葛亮還是一意孤行,堅持北伐,美其名曰是要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並寫出了聲淚俱下的《出師表》。
  • 實際上是權力的慾望在膨脹,迫使他做出了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最終因為糧草接應不上,中途退兵,最後累死於五丈原。

為什麼六次北伐都損兵折將,寸土未得呢?他的雄才大略呢?哪去了?原因何在呢?


  • 算無遺策?!人家曹真算準了諸葛亮會出陳倉,派一千多人就把他堵的死死的,張郃還沒有離開洛陽就算準了諸葛亮的軍糧不過十日,不需要等援軍達到諸葛亮就會糧盡退兵,
  •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兵進駐武都陰平,企圖引誘郭淮來援,想打伏擊,可是郭淮,根本就不上那個當,
  • 武都陰平的人口早在曹操時代就已經遷到關中了,曹魏早就放棄了,本來就是蜀漢的,諸葛亮願意占就占去,人家根本就不在乎,
  •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後,司馬懿就算定他必定三年之後才有能力出兵,結果果不其然,
  • 司馬懿算定諸葛亮如果沿武功山向東,就必須跟他決戰,如果諸葛亮向西進入五丈原,大家可以高枕無憂了,結果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果然按照司馬懿的預測進了五丈原,
  • 加上郭淮算死了諸葛亮會進攻北原,隔絕隴道,提前在北原築壘,以少數兵力就堵死了北原,
  • 而且諸葛亮佯攻西圍實攻陽遂的意圖,也被郭淮識破,在陽遂打了他一個伏擊,諸葛亮連續進攻兩次都被擊敗,從此在五丈原上進退兩難,一籌莫展,直到活活拖死累死為止,
  • 從這些正史來看,諸葛亮沒有任何地方是算無遺策的,倒是人家把他算得死死的,

這樣的人跟「雄才大略,算無遺策」有一毛錢的關係嗎!

三,評價

  • 1,《,三國志》諸葛亮在南征之前,劉禪賜給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這些主要是為了彰顯諸葛亮的身份,而虎賁則是為了保護諸葛亮的安全。
  • 至於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之事,首先劉禪是皇帝,古代不論文臣武將進宮面聖時都要解下武器,諸葛亮權力再大也不敢越權。而且不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從未記載這件事
  • 《晉書》中的「帶甲士百人上殿」,並不是說諸葛亮把上百名甲士帶進了宮殿中,保護諸葛亮安全的甲士只能在宮殿外待命,並不跟隨諸葛亮入宮。
  • 如果諸葛亮真的帶甲士上殿,就逃不脫一個權臣的形象,面對孱弱的劉禪,諸葛亮真做出了如此的事情,也是極有可能的,因為不可考,只可作為一樁疑案來看了。
  • 然而面對一位已經29歲的皇帝劉禪,諸葛亮一直未還政與後主,這確實是讓人費解的,若說劉禪暗弱,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又使蜀國延續了四十多年,證明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而且在投降被俘後,也能夠用瞞天過海的計策,騙過司馬昭的眼睛得以活命。不得不說劉禪是有一定能力的。
  • 有時候一個人對於權力的慾望,真是非常可怕的。諸葛亮實際上就是蜀國的實際掌權者,他的地位等同於皇帝,大小事情咸決於亮就能說明一切。
  • 當你大權在握高高在上時,你是不捨得,把權交還的。劉禪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政事決於諸,祭祀之事與我。
  • 作為一個皇帝,可憐如此,沒有決策權,只能在祭祀祖宗的時候出個面。露個臉兒。
  • 可見,諸葛亮相當於漢末的曹操和曹魏時的司馬懿,簡直就是蜀國的司馬懿,一個權臣的形象,豁然眼前。

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價:」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這樣的評價可是非常客觀的,陳壽認為諸葛亮是治世之才,是同管仲、樂毅不相上下的人,諸葛亮連年的北伐沒有成功,大概是因為軍事上的決斷,應變、策略,不是諸葛亮的長處。

《三國志》這樣評價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還有」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

亮上表劉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等到諸葛亮逝世,果然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可見對錢淡泊。對權,可能就不是淡泊來形容了。也許權有了,錢就沒吸引力了吧

諸葛亮還「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做八陣圖

總結:


  • 諸葛亮是完人,很厲害嗎,不是,諸葛亮有優點也有缺點。諸葛亮在外交、理政、權謀方面還是很精通的。但是諸葛亮拙於軍事,號召力不如劉備,因此諸葛亮只適合做個政客而不是軍政大佬。
  • 演義里諸葛亮是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陰陽五行,奇門遁甲無所不知,兵書戰策無所不曉」的神人。
  • 演義小說中充滿了誇張的成分,讓我們對他的認識出現偏差,對那些虛構的事情有時會信以為真,而對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反而持懷疑態度,在心理上認定了諸葛亮神一般的作為,卻不肯正視他在軍事上的無能,人畢竟不是神,不是全能的,也有他達不到的能力,畢竟歷史是真實的,會還大眾一個有血有肉,有功有過,毀譽參半,真真實實的諸葛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