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創新,佳能RF 70-200/2.8 L IS USM評測

小p說相機 發佈 2020-01-02T18:37:19+00:00

所以在這種思路下就有了佳能RF70-200mm f/2.8L IS USM——首款放棄內變焦而轉向收折緊湊型設計的70-200mm f/2.8規格鏡頭。 剛剛由EOS M6 Mark II燃起的希望,可不要這麼輕易就熄滅了啊。

【前言】

我們前段時間以單品評測的方式梳理了一下佳能RF鏡頭的套路和市場定位,實際上佳能RF系列作為一個新系統它的鏡頭突出的就是兩個字:特色。除了三支標準變焦焦段的鏡頭(RF 24-70、RF24-105、RF24-240)之外,其餘每一支都是有可以單獨拎出一點來說道說道的資本。

本以為作為一支長焦大三元鏡頭,RF卡口序列的產品就會按部就班一點——畢竟要做特色也沒那麼容易,擴展光圈?想想RF 28-70/2L,如果70-200規格要做到f/2的話,會是怎麼樣的一種體積和重量;擴展焦距?往廣角端擴展的話即使做到50mm實用性也比較有限,跟24-70標準變焦鏡頭的焦段重合。往長焦端擴展的話,做到70-250實際上相比70-200也不能改善什麼,有超長焦需求的人一般都會選擇70-300或者100-400之類的規格。

所以當初專利放出來的時候我就暗想佳能是真的會玩兒,能在各種我們想不到的地方搞出鏡頭上的特色——這次RF 70-200mm f/2.8L IS USM(以下簡稱RF70-200)最大的特色就是:通過放棄內變焦設計獲得了更小的攜帶體積,從而匹配微單時代對整體系統便攜性的需求。

曾經內變焦內對焦(變焦和對焦的時候鏡頭長度不會伸長)是高端鏡頭的象徵之一,當年的大三元系列哪怕是加個特別長的遮光罩變成偽內變焦(EF 24-70/2.8L、尼康AF-s 24-70/2.8G)或者通過加長鏡頭筒變成偽內變焦(EF 16-35mm系列)都是常規操作。至於長焦的70-200系列則是打這個規格出現以來就是內變焦設計。內變焦設計固然有防塵防滴性能好,機械故障少和品質感好等等優點,但是架不住採用這種設計的話就必須預留出長焦端所需要的體積,無法像普通變焦鏡頭一樣收折,同時光學設計方面的難度也會變大,但出於習慣和人們對這種結構的認可,一直到前不久才發布的EF 70-200mm f/2.8L III,這種規格的鏡頭上面仍然是一水的內變焦設計。

不過習慣也抵不上一句「大人時代變了」,雖然現在CIPA的相機市場報告一個月賽一個月的難看,但是實際上受智慧型手機衝擊而倒下的多是低端攝影器材市場,高端產品的相對市占率反而是提升的。也就是說相比十年前選擇5D2+大三元組合的用戶基本都是高端發燒友或者職業攝影師這種相對來說更在意器材防塵防滴堅固耐用的群體,現在的高端攝影器材用戶出現了很多使用場景並不苛刻,一般就是拿來拍拍自己娃的普通群體——就算不考慮低端攝影器材被智慧型手機衝擊的情況,十年前的大三元一萬多一支,現在還是一萬多一支,而一萬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今日可是真的無法相比當時。

市場的轉換需要產品設計思路上同樣發生改變,與其堅持內變焦堅固防塵防滴之類的設計,不如轉換思路在普通用戶更能用得上的輕巧便攜和畫質方面下下功夫。所以在這種思路下就有了佳能RF 70-200mm f/2.8L IS USM——首款放棄內變焦而轉向收折緊湊型設計的70-200mm f/2.8規格鏡頭。

第一眼看上去的外觀很像之前單反卡口的EF 70-300mm f/4-5.6L,只不過一些小細節上有所改變,蒙皮的精緻感更好,增加了RF鏡頭特色的控制環。

實際收折體積也確實與EF 70-300mm f/4-5.6L相當,之前這支鏡頭的火熱就是很多以風光攝影之類需求為主的用戶覺得100-400和70-200都不好攜帶。由於微單的EVF可以提供距離尺和景深尺,微單鏡頭上基本都放棄了實體距離尺的設計。這樣的話還可以方便的使用環形超聲波之外的馬達,來達到不同的鏡頭設計需求。

蒙皮和印字,RF鏡頭的也比EF鏡頭更符合現在的審美,顯得更加精緻。傳統藝能紅圈肯定也還是有的。

雖然是外變焦設計但是長焦端伸長的也沒有特別多,而且伸出來的部分其實只有兩組鏡片,不會有太大的力矩對握持造成負擔。

鏡身按鈕方面包括對焦限位器、手動/自動對焦開關和防抖設置。RF卡口大三元是全員鏡頭防抖設計,估計一時半會兒RF機身也上不了機身防抖了。

鏡頭縮到70mm端的時候可以扣上變焦鎖防止用久了之後垂頭或者其它意外情況,這個設計現在也在慢慢從標變到長焦上普及。

遮光罩是圓形的ET-83F,之前70-200/2.8鏡頭標配蓮花罩的規則也被打破了。上面還預留了一個用來扭偏振鏡的窗口。

這個遮光罩是裝在前鏡筒上的,變焦的時候會一起隨著伸出來。連偽內變焦都沒有做,放棄得相當徹底。

標配配件還有腳架環,全部安裝之後的效果如圖,依然顯得非常緊湊。

鏡頭尾部也沒有密封,變焦的時候也會有些許位移,除了防不防塵這個問題之外,給人最大的暗示就是,RF卡口估計是至少短期內不會考慮增距鏡的問題了。而偏偏RF卡口目前缺少高像素產品和超長焦鏡頭更需要增距鏡——好在畢竟是佳能,RF不夠可以EF補,也不是什麼特別大的問題。

裝機效果如下,作為體積最小的70-200/2.8鏡頭,裝在EOS R微單機身上協調程度還是挺不錯的。

所有配件都裝齊的話剛剛好不到4斤,就算帶上個肩帶一共4斤吧……

規格表里值得留意的一項是RF 70-200的最近對焦距離為0.7m,最大放大倍率為0.23倍,折算下來長焦端近攝時焦距應該有所縮水(按薄透鏡模型計算下來才106.5mm,實際鏡頭前後主面的距離要算進去但估計也不會補償特別多),可能也是外變焦設計的代價。

(參考:EF 70-200mm f/2.8L III是1.2米/0.21倍,也就是說別看RF70-200的最近對焦距離近,實際的近攝能力和現在的諸多70-200/2.8鏡頭基本上是相當的)

【解析度測試】

註:本測試採用了新版測試流程,和2017年及更早的測試流程相比有較大差別,數據不能進行直接對比。

測試說明:

之前傳統的鏡頭測試都是通過儘量關閉機身校正,甚至較為極端的脫離機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掃描儀、最早我們採用的統一轉接)來獲得「鏡頭本身的畫質表現」。

然而隨著相機系統不斷的電子化,機身鏡頭結合提升畫質的方法越來越成為主流,再糾結於鏡頭的「原生畫質」,很多時候不得不說有些不合時宜。

所以從本次開始我們採用下面的測試方法:

1、都採用原生卡口機身,拍攝RAW文件

2、解析度測試的時候開啟ACR所帶配置文件或者RAW文件內置校正(針對畸變),打開色散校正(針對倍率色差)。如果兩個配置文件都不存在,則根據標板上的參考線手動校正畸變,根據目視結果手動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慮了畸變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對於解析度的影響之後輸出最終的解析度測試結果。原始的倍率色散(關掉能關的校正之後)和畸變數值一併給出,僅供參考(防止色散實在太大在大光比環境下翻車的情況)。

4、軸向(焦外)色散測試保留。

解析度數據信息點評:

針對鏡頭用途:長焦人像攝影/風光攝影鏡頭

整體素質:高,跟之前測試的兩支RF卡口大三元相比絲毫不差,而且在像場均勻性等某些指標上也是三支大三元鏡頭裡最好的。扣一檔分數是因為極致解析度表現不夠亮眼,不過長焦鏡頭的極限解析度確實不如廣角好刷也是事實。

解析度-焦距分布契合度:高,這支鏡頭解析度隨焦距的分布比較平均,各個焦距下的解析度水平都比較接近,相對來說70mm端稍差,中間的100-135mm最好,然後200mm有一點點差距不大的下降。既然選擇了長焦鏡頭那麼肯定常用的還是長焦,RF70-200在各個長焦焦段下的表現比較均一穩定。扣一檔分數主要還是因為200端不是最佳焦距(雖然確實要做到200端最佳也比較困難)

解析度-光圈分布契合度:極致,雖然整支鏡頭從解析度數據上來看最佳光圈位於f/4,但是除了70mm端之外,f/2.8和f/4的差距非常小,對於一支用大光圈要麼穩定快門速度要麼獲取虛化的鏡頭來說,全開幾乎就是最佳無疑是對這支鏡頭常規使用場景巨大的BUFF。至於70mm端對這支鏡頭而言不是太常會用到的焦距,稍有缺憾就稍有缺憾吧,再考慮到這支鏡頭在設計思路方面的新意,給個極致以示鼓勵。

【其他項目測試】

色散

從色散上來看這支鏡頭也是不太怎麼在意70mm端的表現,70mm端的色散相對來說會明顯一些,隨著焦距增長, 控制迅速轉好,在長焦端基本看不到可見的倍率色散。

軸向色散控制看數據不是特別好,但實拍下來配合數碼鏡頭優化問題也不大,基本看不到明顯的焦外色差。

暗角

暗角方面長焦端的會比廣角端嚴重一些,但是這種鏡頭本身暗角也不太可能特別大,外變焦設計目前來看也沒有造成很嚴重的debuff。長焦端的暗角分布方面也比較均勻,從中心到外圍勻速衰減,沒有觀察到很明顯的擋角之類的問題。

畸變

70端有稍明顯的桶形畸變,長焦端有稍明顯的枕形畸變,但對於這種鏡頭的一般用途來說問題不是很大,後續Adobe的數字修正文件應該很快就到了。

通光量

焦外

70mm端焦外彌散圓:

200m端焦外彌散圓:

從兩端的焦外彌散圓來看除了有明顯的口徑蝕和有點不太明顯的亮邊之外沒有什麼大問題,長焦端的口徑蝕幾乎覆蓋了全像場,稍顯嚴重一些。

【實拍體驗】

在市區里能讓我好好感受下這支鏡頭的地方首選就是故宮了,用這個焦段鏡頭拍攝複雜的建築結構會呈現出非常好的空間壓縮感。同時相比於廣角鏡頭,長焦鏡頭規避遊人的能力也要更強一點。

1/2500s;F2.8;ISO100

1/500s;F5.6;ISO100

先說幾點照片上反映不出來感受,第一這鏡頭真的是小,70-200/2.8這個規格能做這麼小,給人一種完全不同的拍攝體驗。特別是攜帶多支鏡頭的時候,它絕對不會成為你的負擔。(想像一下RF24-70/2.8 900g的重量居然和它差不多)

同時防抖能力也非常出色,理論上防抖水平在長焦端用1/15s拍攝清晰圖像的成功率都非常高,因為我使用了自動ISO,所以暗光下並沒有做極限測試,但是可以明顯從拍攝畫面中感受到防抖機構在工作。

1/100s;F2.8;ISO4000

至於解析度表現,雖然我們都知道機身的CMOS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後腿,但是從實拍表現上看從中心到邊緣全焦段都非常能打,一點不慫。我截取一些照片給大家分享:

1/250s;F2.8;ISO100 200mm

1/800s;F2.8;ISO100 135mm

另外而在保證解析度的同時,這支鏡頭的焦外表現也不錯。上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這支鏡頭的焦外表現,過度比較自然,也沒有明顯的二線性。

1/400s;F5.6;ISO100 200mm

1/100s;F2.8;ISO100 70mm

色散抑制部分這支鏡頭也做的不錯,我在非常極限的工況下拍攝了一些照片,放大看也沒有明顯的色散。拍攝時在光圈全開下相機測光已經顯示超過了極限快門速度……

1/8000s;F2.8;ISO100

局部放大截圖

1/250s;F5.6;ISO100 200mm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縮短至0.7m,雖然說理論上近攝能力與單反版本相當,但是在拍攝一些靜物場景時可以更近一些,需要特寫表現時非常方便。

【總結點評】

當初看到這支鏡頭的專利圖和諜照的時候我就想,這麼小體積的一支70-200mm f/2.8,只要它素質不拉胯能趕上平均水平,沒有什麼特別嚴重的光學或者機械性能缺陷,那它就應該值得大家的好評如潮。畢竟高規格加便攜本身就已經是足夠突出的優勢,跟當年索尼的24mm f/1.4GM如出一轍。

實際測試下來這支鏡頭的素質不光沒有拉胯,而且達到了上游水平,給了我們十足的驚喜。本以為佳能在長焦鏡頭方面的進步已經開始略顯頹勢(小白三代當時就是吃小白兔老本的換皮式改進),不過現在來看,佳能方面應該是把鏡頭開發重心轉向了RF系統,所以才會在小白三代的陰霾之後推出RF70-200L這種讓人頗感驚艷的新品。

價格方面這支鏡頭在加持了那麼多優點的同時也並不誇張,國行京東售價17699,第三方渠道已經可以找到16000元出頭的店鋪。我司租賃價格370/3天,續租45元,雖然絕對價格算不上便宜,但是在特色和性能的雙加持下這依然是一款非常有性價比和誘惑力的長焦鏡頭。

不過,仍然是那個在每篇RF卡口優秀鏡頭評測結尾都會說的事情:RF卡口鏡頭越出色,就越容易襯托和激發出人們對目前EOS R系列機身的不滿。希望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佳能可以在全幅無反機身上給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剛剛由EOS M6 Mark II燃起的希望,可不要這麼輕易就熄滅了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