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早期症狀的預防及護理方法

益可肌 發佈 2020-01-02T18:47:16+00:00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 具有傳染性。成人中有70%~80%的人有腳氣, 只是輕重不同而已, 常在夏季加重, 冬季減輕, 也有人終年不愈。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 具有傳染性。成人中有70%~80%的人有腳氣, 只是輕重不同而已, 常在夏季加重, 冬季減輕, 也有人終年不愈。腳氣的早期症狀較輕, 如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泡, 水皰乾涸脫屑後, 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 自覺奇癢, 如不早期進行預防護理, 會導致病情加重, 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危害生命。因此, 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1、腳氣與腳氣病、腳臭的區別與聯繫

「腳氣」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 具有傳染性, 分三型:糜爛型腳氣、水皰型腳氣、鱗屑角化型腳氣, 主要累及趾間、足緣部、足跟部, 早期症狀 (以糜爛型腳氣、水皰型腳氣為主) 如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泡, 水皰乾涸脫屑後, 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 自覺奇癢等, 搔抓易繼發感染, 且反覆發作;而醫學上的「腳氣病」是由於維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沒有傳染性, 主要累及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水腫及漿液滲出, 臨床上以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症狀為主, 常發生在以精白米為主食的地區, 表現為多發性神經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結, 嚴重時可出現心力衰竭, 稱腳氣性心臟病;還有的有水腫及漿液滲出, 常見於足踝部, 其後發展至膝、大腿至全身, 嚴重者可有心包及腹腔積液。

「腳臭」是在多汗的條件下, 腳上的細菌大量繁殖並分解角質蛋白, 再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 產生腳臭。腳氣與腳臭沒有必然聯繫, 腳臭可能是腳氣, 而腳氣未必都有腳臭, 也不是所有的腳臭都是腳氣, 腳氣與腳臭的主要判斷依據是鏡檢有無真菌, 鏡檢呈陽性者為腳氣。

2、病因

腳氣常因足部多汗潮濕或鞋襪不通氣而誘發, 也可通過污染的浴池、公用拖鞋、公用浴巾、游泳池及游泳池邊的地面、公用洗腳盆等而傳染, 還可因飲食中的不良習慣、日常生活中的衛生意識、缺乏公共場所的自我保護意識引起感染而誘發。

3、預防

腳氣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病, 通常容易被大多數人所忽視, 我們要提醒人們加以重視。治療腳氣宜早不宜遲, 一旦出現腳氣的早期症狀, 應該儘早治療, 及時預防護理, 這樣不僅用藥少, 減輕患者的痛苦, 可縮短病程而利於痊癒, 同時我們要提倡人們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心理素質, 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對公共場所加強自我防範意識, 正確對待這些「小疾病」, 減少腳氣的發生, 提高生活質量。

4、護理

(1) 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注意腳部清潔, 保持皮膚乾燥, 養成每天洗腳的好習慣, 勤更換襪子、鞋墊, 並把鞋放在通風的位置, 保持鞋內乾燥、舒適。

(2) 外用益可肌噴劑來清除腳部寄生蟲,達到除臭目的,適合泡腳後使用。

(3)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 襪子要以棉或亞麻等透氣性能良好的襪子為主, 以免造成腳部潮濕多汗, 腳臭加劇, 誘髮腳氣的發生。

(4) 積極消除誘發因素, 如腳汗、腳癬等, 減少或不用公用物品, 加強自我防範意識。

(5) 調整飲食, 平時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 如蘆筍、瘦肉、蛋、雞肉、花生、杏仁、牛奶、動物肝臟, 麥片、燕麥、玉米等五穀雜糧, 綠葉蔬菜如菠菜等, B族維生素可以調節皮脂腺分泌, 增強皮膚抵抗力,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 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6) 保持情緒穩定、心胸寬廣、恬靜, 情緒激動容易誘發多汗, 加重腳臭, 誘發本病。

(7) 腳氣以外治為主, 出現腳氣早期症狀 (以糜爛型腳氣、水皰型腳氣為主) 時, 可將腳放在50~60℃的熱水中多燙幾次, 每次15~20min, 每日1~2次, 洗後將腳擦乾, 在趾間潮濕處塗抹碘伏, 嚴重時可外敷0.1%雷佛奴爾紗布, 每日1~2次, 也可以用0.1%雷佛奴爾溶液浸泡, 每日1~2次, 可預防感染, 同時在腳氣治療後不要穿以前的鞋襪, 以免再次感染。

(8) 對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糜爛型腳氣病患者, 病程長, 癒合慢, 可在泡腳後將腳晾乾, 在趾間潮濕處塗抹碘伏, 之後在趾間潮濕處滴1~2滴普通胰島素, 可促進趾間潮濕、糜爛面的癒合, 縮短病程, 減輕患者的痛苦。

總之, 腳氣是較常見且反覆發作、很容易被忽視的皮膚病, 其早期症狀的預防及護理非常關鍵, 護理人員一定要重視並及時與患者溝通與反饋, 做好相應的指導、宣教, 幫助患者減輕痛苦, 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