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心肺復甦壓斷肋骨不擔責,「舊案」艱難收場更顯新法力量

封面新聞 發佈 2020-01-02T18:47:22+00:00

但,本案棘手的棘手之處就在於,案發時間2017年9月7日是在《民法總則》實施之前,按照法不溯及過往之原則,其只能依據之前的《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進行審理,而這兩部法律都有「施救行為的過錯歸責原則」,簡而言之就是「救助人若有過失就要擔責」。

□蔣璟璟

2017年9月7日,瀋陽一家藥店的店主孫向波在為一名昏倒在自家店內的女子戚老太做心肺復甦時,壓斷了對方的12根肋骨。戚老太將孫向波告上法院,索賠住院費用近萬元及傷殘賠償金。2019年12月31日,在事發兩年多後,法院決定駁回原告戚老太的訴訟請求。(北京青年報)

本案自一開始曝出便備受關注,而後曠日持久的審理進程,更是吊足了公眾胃口。直到最近,延宕兩年之久終於塵埃落定,應該說「結果」還是相當熨帖人心的。當然了,就個案的審判而言,大眾觀感、輿論好惡,從來都是次要的。真正關鍵的,還是要看其中所體現出的專業主義和法理邏輯。

眾所周知,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總則》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據此,孫向波是完全可以免責的。但,本案棘手的棘手之處就在於,案發時間2017年9月7日是在《民法總則》實施之前,按照法不溯及過往之原則,其只能依據之前的《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進行審理,而這兩部法律都有「施救行為的過錯歸責原則」,簡而言之就是「救助人若有過失就要擔責」。

本案之所以拖延兩年之久,時間主要就是用在了認定孫向波的施救行為是否存在過錯。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按理來說,當由原告方出具證據。然而,鑒於本案的敏感性和「高專業性」,法院本著審慎、負責的態度,還是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鑑定。在最終證明孫向波無錯後,方才作出判決……梳理這一案件的來龍去脈,我們看到了司法部門對法律秩序、對「舊法」有關條款最大程度的尊重,看到了其能動地運用程序手段實現正義的可敬努力。

反觀孫向波案,便更能凸顯現行「好人法」條款的必要性。不再區分是否構成「重大過失」,只要是見義勇為就一律不擔責。這對於培育道德勇氣、引導人心向善、鼓勵緊急施救,都是至關重要的。孫向波經歷了一番波折才免於承擔責任,而以後,更多的孫向波們,在立法端就被豁免了責任。讓見義勇為者從源頭免於「應訴」之苦、免於「不確定性」的折磨,這之後,涵養「助人風氣」提升「社會暖意」,才有了健全的頂層設計。

作為「舊法」框架下遺留的最後一案,孫向波的妥善收尾,讓我們看到了司法專業主義的力量。而在「新法」體系內,見義勇為者將不必再經歷孫向波式的煎熬,這便是「確定性」所帶來的最大的確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