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教師對專業發展太看重,但對「全人發展」卻嚴重忽視

校長學院 發佈 2020-01-02T19:21:51+00:00

我不贊成簡單地提「教師專業發展」,而是提「教師發展」。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現在人們不太懷疑。目前的問題是,教師對專業發展太看重了,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展這個問題卻往往忽視了。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師、醫生和律師,與建築師、工程師不一樣。一類是跟物質生產相關,一類跟人相關。


我不贊成簡單地提「教師專業發展」,而是提「教師發展」。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現在人們不太懷疑。目前的問題是,教師對專業發展太看重了,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展這個問題卻往往忽視了。

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

教師、醫生和律師,與建築師、工程師不一樣。一類是跟物質生產相關,一類跟人相關。教師和醫生,儘管面對的都是人,但仍不同:醫生主要關注人的身體,醫生在工作時,研究的是病與治病;教師關注的卻是兒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個生命的發展。這之間的差異是清晰的,不難區別。

教師往往被他人貶稱為「教書匠」,這一「書」一「匠」兩字對「師」字的替代,概括了許多人對教師職業性質的認識:他們只是教「書」的「匠」人而已;他們只是把已有的知識傳遞給青少年而已;他們只要認真工作,不把知識教錯,教對、教好即可。充其量,教師是人梯,因犧牲自己的生命,造就他人的成長而偉大,並不像科學家、藝術家那樣因創造而偉大。教師職業不能在社會上引起真正的尊重,其認識根子在此。

更令人憂慮的是不少教師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他們往往只為教書而行,負責任者力圖把所教「書」的內容理解得更透徹,關心學科知識的更新,提高與自己所教學科一致的學歷水平,為的是把「書」教得更好。至於自己的勞動有何創造性,同樣未做深究。如此,教師就無所謂什麼工作中的創造自覺,也無法體驗創造的歡樂與尊嚴,培養創新人才之類的話往往也就流於空談。

今天,教師的使命是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及他對這個社會盡一個公民的責任。每一代的教師都面臨時代對教師使命的要求,但是也會有一些不變的,那就是教師的事業是對人一生負責任的事業。儘管學生不完全被教師所左右,但好的教師會成為一種力量,引導人前進和向上。

一個教師,能夠對兒童、青少年,對某一個人的發展變化留下深刻影響,讓他在每一個前進的重要時刻會想到這位教師。這樣的教師,就是在真實的意義上成了一位教師,而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技能的教學者。

教師創造性不被重視的三大原因

認清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質,可以說是當代教育學的重要課題,是當代教師職業生命自覺提升和踐行的靈魂。在我看來,教師勞動的創造性由其工作的根本任務在於「育人」,在於促進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生命成長與精神世界豐富所決定。它需要教師對多種知識實現多層次創造性的開發、轉換與複合才能完成。

就以教師最經常開展的學科教學活動而言,教師所教的知識自然是前人創造的,它以系統化、相對穩定的符號形態並經教科書加工後呈現。但教師的相關教學,不可能只是把現成的知識像物件一樣傳遞到每個學生手中。

在教學前,教師首先要研究開發不同的學科知識對兒童、青少年心靈豐富成長的發展價值,包括這些知識的社會價值。其次要研究自己所教學生的發展狀態,他們的潛在發展需要與可能,以及他們在學習這些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經驗、重要的相關前在知識等一系列方面。只有在兩方面都清晰的背景下,教師才可能確定對學生具有發展意義且可實現的教育目標。這些工作沒有現成的知識提供,也沒有人能代替,只能通過教師自己的創造性研究才能完成。然而,這還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價值,以知識的創生過程來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培養學生吸收知識、進行自我建構的能力,實際上也是形成學生終身學習和創造興趣的基礎,教師還需要將符號化的知識,轉換成各種鮮活的、對學生既可能接受又具有挑戰性,且不只是遊戲式的狀態,這同樣需要教師創造性的勞動。

唯有經過教師如此這般的一番努力,作為人類文明的財富和認識世界成果的知識,才能轉化成滋養、浸潤學生心靈,激發生命活力的「瓊漿玉液」。

然而,對於教師的教學工作來說,完成上面這些任務,還只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教師還需要對教學活動如何展開做出師生互動式的整體設計。在完成設計後,還要直面由成長發展中的個體組成的學生群體,在不同的、時時變化著的複雜教育情境中進行教學,不斷處理、重組教學過程中因學生積極參與而不斷生成的新資源,做出及時的調整、重組與新的策劃……

如此複雜的過程,不但需要教師具備教育學知識,需要經驗,更需要理念與智慧、實踐與反思、重建與更新。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教學的創造過程成為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成為教師職業生命的創生過程,同時,也成為與人類自身發展直接相關的教育學知識的積累、創生過程。

可以讓我們希望的是,今日中國上述的一系列問題正在逐步被認識並趨向改變。一個呼喚、呈現和尊重教師勞動創造性的時代正在到來。

總之,教師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遞者,他跟孩子一起創造每一天的生活,為孩子的未來生活而需時時創造。教師是豐富人一生的很重要的角色,教師的創造表現在「轉化」上,他把人類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個人成長的精神財富。這個轉化的藝術,就是教育的魅力。教師的創造還表現在他對學生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上,這樣培養出來的新生代,就會與他的上一代不一樣。代際傳承的本質是把知識、技能、精神轉化成個人的能力和精神內存。這些東西又會綜合成新的創造力。

值得進一步深究的是,何以長期以來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不被人認識,甚至連教師本身也未必清晰意識?自然,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最重要的不外乎三。

一是整個社會還沒有發展到真正以人為本。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與謀取,人在社會職業中主要被當作工具,而不是目的。教師職業被視作是傳遞知識的工具,完成社會使命的工具,以及個人謀生的工具。又因其政治、經濟地位低而不被重視。在基本生存、溫飽都還需要奮鬥的時代,人們很少去深究這一職業與人類自身和從業者發展的深層關係。

二是教育觀的陳舊和對教師職業缺乏深入研究。人們並沒有明白教育究竟為什麼和是什麼,並沒有認識教師勞動的特質與複雜,以及它對從業者品格、智慧的高度綜合要求。教師培養趨於簡化、方法技能操作化,使教師成為掌握教育教學模式的熟練操作工,忽視了對教師人格陶冶、學識廣博及識人、育人的智慧創新能力的養成,制約了教師的教育水平和創造潛能的開發。

三是人們習慣於以科學、藝術等已被公認的創造性勞動的範式來評價教師勞動,習慣於以可見、可測、可直接顯現為新增產品或財富的方式來評價勞動的創造性及其價值。正是這種評價範式與標準的硬套或錯位,使人們無視或看不懂教師勞動的創造性。

我覺得教育事業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與創造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教師,像蠟燭一樣,成天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幹,就覺得對得起學生了,以犧牲自己作為職業高尚的表達,而不是用一種創造的智慧去點燃學生心中的內在精神潛力,倘若這樣,他一定沒有魅力。

教育是一種獨有的創造性工作,教師的魅力在哪裡?就在於創造。

當然,教師的創造跟工程師的創造不一樣,跟建築師的創造不一樣,跟作家的也不一樣。它的創造是一種為了人的生命發展而做的創造。這是大量「轉化」過程的創造,它通過「轉化」讓每一個生命具有創造的內力。這也是為社會發展提供創造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我覺得人類社會創造事業中不能沒有教師這個職業,不能將教師職業僅僅停留在傳遞。如果停留在傳遞,那麼這個職業一定沒有魅力,教育一定搞不好。

教師不僅僅要專業發展,更要全人發展

關於教師發展,近年來流行的提法是「教師專業發展」,那就是把教師職業看作一種具有專業性的職業。教師專業化最早是美國提出來的,它主要從兩個角度提出:一是改變教師地位(如美國的教育工會),目的是保障教師的職業地位受到社會尊重;二是從操作化角度,旨在把教師作為一種專業技術人員。

我不贊成簡單地提「教師專業發展」,而是提「教師發展」。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現在人們不太懷疑。目前的問題是,教師對專業發展太看重了,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展這個問題卻有所忽視了。

教師往往日行而不覺:自己在學生面前是以全部的人格、一言一行呈現他是誰,學生依此判斷你是誰。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你的敬意、瞧不起、反抗、喜歡,都不是僅僅因為你的專業,而是你的全部人格。當然,沒有專業是不行的,沒有專業你講台都站不住。但是僅僅有專業,肯定也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教師的整體發展。

教師必須對自身的發展有認識,其中包括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教育責任的承擔。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青少年,面對的是鮮蹦活跳的成長中的生命,要有一種責任擔當。學生生命既是最柔潤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東西一旦被打破,很難再重新變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時期,老師留給青少年的是什麼,對他一生的發展都有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他的福分。

教師是育人的事業,作為教師,首先要自己活得像個人,才能對別人產生成人意義上的影響,一種真正成為人的影響。自己活得像個人,並不是說像一個聖人,而是說你很真實,很努力,有信仰,你在為這個信仰踐行。教師也會有缺點,有時候也會有衝動,但只要你是真實的,你會冷靜下來,孩子也會理解。所以我覺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個假假的人。

今天,我們強調提升教師發展的自覺,其目的不只是停留在造就一批優秀的教師,而是為了使每個教師意識到:自己能成為自身職業生涯的主人,只要努力實現自我更新,就能勝任當代教師的職責,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活出特有的職業尊嚴和歡樂。

認識當前中國教育改革的時代要求與民族意義,把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挑戰當作時代賦予自己的機遇,以主動、積極的姿態迎接,而不是消極、無奈地應付,投身於學校變革的實踐中,這是教師提升自覺的首議之題。

教師是為明日而作之人,在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與趨勢,才能意識到中國現代化事業需要一代怎樣的新人。然而,現存的教育模式,已成通識的教育思想和已成教師慣習的教育方式,以及用了多少年的教材、教學工具等,都已不能適應培養新人的需要,教育需要有整體式的轉型。

唯有認識到這些,才會產生投入教育變革的自覺,進而意識到這一變革要通過改變教師自我才能實現。教師參與變革的自覺只有轉化成自我更新的需要,變革才可能得到來自生命發展需要的內在、持續和強大動力,得到變革主體自覺實踐的支撐而最終實現。

說到底,今日中國的教育變革,若無教師的自覺變化不可能真正完成。

當下最緊要的是保證教師專業自主權

教師是一個個生活在現實、具體環境中的人。他們像所有的人一樣,首先需要生存。保障教師的生存條件,是教師人權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能否完成教育任務和實現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性條件。

這些年來,黨和政府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確實還有一些地區,尤其是農村、邊遠山區等地,時有拖欠教師工資等甚至更為嚴重的事件發生。我還能讀到一些在十分艱難困苦條件下堅持辦學,傾其所有為學生付出的優秀教師的事跡,在被他們深深打動的同時,總會有陣陣心痛!

他們是我們的榜樣,但正在走向文明昌盛的今日中國,不可能也不應該以教師的貧困為驕傲。教師基本生存條件的滿足,是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維護尊嚴的起碼要求,各級政府應該在落實義務教育經費的同時,真正落實教師的工資等待遇保障。

就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言,從生境的角度看,目前教師隊伍建設更需要的是,黨和政府、社會各方面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條件和空間。我認為:其中最為緊要和根本的是切實保證教師專業自主權。

教育是一個公共事業,但教師是專業工作者。公共事業需要政府保障和公眾支持,但在教育專業領域內的工作,如教師的教學、教育工作,公眾在要求教師承擔責任的同時,必須不侵犯其專業自主權。自然,先決的條件是教師要具備專業資格。現在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外界對教師、學校和教師專業工作的干擾太多。

這種干擾一方面來自行政部門,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各界。

前者的干擾通常表現為:各級教育部門行政性指令和劃一式要求過多,事無巨細動輒紅頭文件;不同層次的檢查、評比太多,這裡還包括其他行政部門的多元、頻繁介入。更令人無奈的是,有些指令或檢查、評比,未經深入研究,並無充足依據,停留於表面、形式或造勢,基層校長及教師卻因其來自行政而無法拒絕,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稱之為專為學校教師設的「苛捐雜稅」,他們令廣大中小學校長、教師常處疲於應付的狀態。這種被動應對的局面若不從制度、機制上加以改變,其必然後果是壓抑、消磨教師在專業領域裡的責任心和創造力,使他們逐漸演化成執行他人規定的工具。

社會各界的干擾大量通過媒體表達和放大,有來自名人、名流的,也有來自普通百姓的。其主要表現:一類是不尊重、不理解,遇事就指手畫腳、大發宏論,以偏概全,以偏攻偏,「公婆叔姨」各說一套,教師卻似「小媳婦」,不敢吭聲,不知所措。這一關涉千家萬戶事業的從業人員,承受著人人都可指責的沉重輿論壓力,有一段時間甚至群體形象被醜化為「眼鏡蛇」。另一類社會干擾,根子在社會泛市場經濟的意識與風氣瀰漫並侵蝕到教育領域:師生、家校關係被簡化為供需與買賣關係,學校被視作類似商場提供服務的供方,要求他們以「商業」的服務觀代替專業的「教育觀」,同時它又被視為「大市場」,各類教輔、針對青少年的報刊層出不窮,已達泛濫成災的地步。高考、中考後各種培訓班如雨後春筍,勢不可當,不少舉辦方誇張的廣告喧譁於各類報章。這些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它扭曲、污染,乃至毒害了教師的心志,成為不利於教師發展的生境。

落實教師的專業自主權,還包括在教學、教育改革中,尊重和提供教師選擇、重組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自主權,在專業發展上還給教師按需選擇培訓內容、方式、途徑等自主權,這是教師發展在專業自主權方面更進一步的要求。

近十年來,教師培訓有了空前的投入,參與各種不同渠道和層次的培訓,也成為教師生境的構成。但在關注和研究不同教師的需求,賦予培訓主體選擇權等十分重要的方面,還缺乏研究,存在不少有待改進的問題,不但影響了教師培訓的實際效益,而且導致相當部分教師處於厭「學」厭「培」,視其為額外負擔但又無法不接受的無奈狀態。

這無論如何不是這項工作的初衷,故十分值得已進入教師需要終身學習時代的今日中國之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