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在三國歷史上譜寫了慷慨一曲,對蜀漢有著不可低估的貢獻

燕雲侃歷史 發佈 2020-01-02T19:34:04+00:00

馬超摘要:馬超來投,不但增強了本來就不很強盛的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而且使得劉璋感到畏懼,誠惶誠恐,率城出降,實為劉備取成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更為重要的是,劉備和平接管成都,使益州的賢臣良將,府庫錢糧盡歸劉備,使成都免受破壞。

摘要:馬超來投,不但增強了本來就不很強盛的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而且使得劉璋感到畏懼,誠惶誠恐,率城出降,實為劉備取成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更為重要的是,劉備和平接管成都,使益州的賢臣良將,府庫錢糧盡歸劉備,使成都免受破壞。

引言

馬超在蜀漢政權的時間不長,公元222年就去世了,更未參與諸葛亮領導的北伐戰爭。那麼,馬超與蜀漢政權到底有多大的關係,對蜀漢政權又有什麼重大貢獻呢?馬超,字孟起,東漢右扶風茂陵人,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其父馬騰,獻帝時為征西將軍,後與曹操有隙,舉家被害。超領騰部曲,轉戰萬里,後歸蜀漢,在三國的歷史上譜寫了悲壯慷慨的一曲,輝煌燦爛的一頁,對蜀漢政權有著不可低估的貢獻。

一、馬超與《隆中對策》的關係

《隆中對策》是劉備三請諸葛亮時,諸葛亮對劉備提問的答覆,諸葛亮剖析了時局,提出三分天下的理論。當時馬超在西涼,劉備在荊楚,似是風馬牛不相及,難道真是這樣嗎?不然,諸葛亮指出:「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馬超父子等在西涼、關中,占有相當的地盤,擁有強大的武裝。這是其聯繫之一。

《隆中對策》中諸葛亮對劉備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諸葛亮傳並勸劉備襲取荊州作為第一個立足點。那麼,此時誰可與曹操正面抗衡呢?固然沒有。然馬超、韓遂等居然在關中突然發難,在隴西、黃河、渭水、華陰、潼關一線與曹軍轉戰達四年之久,時而殺得曹操狼狽不堪,時而使曹操損兵折將,曹操曾咬牙切齒地說:「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此其聯繫之二。

劉備轉戰大半生,東依西附。未有立足之地。曹操卻認為劉備是心腹大患,此時劉備正寄存於劉表籬下。劉備曾在曹操處,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劉備聞之,忐忑不安,尋機出奔。劉備寄寓荊州,感悟到「智術短淺」,急需「智能之士」。當時荊州士人也在尋求出路,徐元直、諸葛亮等先後加入了劉備勢力,並且在局部戰鬥中取得了一些勝利。由於有了具有戰略眼光的士人,特別是諸葛亮加入了劉備集團,這就增加了曹操消滅劉備的難度。消滅劉備,是在曹、袁戰爭時就已確定了的戰略方針,曹操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而在西方的反曹勢力尚不明確、敵對矛盾尚未激化之前,進擊和殲滅劉備是最好的時機。

於是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直逼荊楚,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於讓劉備無隱匿之處,無喘息之機。這時的荊州形勢急劇變化,劉表卒、劉琮降,劉備敗走夏口,這種情況對於攻無不克的曹操來講是興奮異常的,而對於劉備來說則是窘困尷尬。當此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諸葛亮,挺身而出,自結孫權,展示了韜略和膽識,使劉備轉危為安,同時實現了《隆中對策》中的第一個行動目的一一取得荊州。

劉、孫聯軍在赤壁打敗曹操,對於地廣人茂的曹氏集團來講,只是一次重創,並不危及大局。曹操可以迅速集結良謀勇將與之再戰,而從全局形勢參考,不得不撤回許都,正如裴松之所說:「於時韓、馬之徒尚狼顧關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這就為劉備爭取了鞏固荊楚根據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從此,劉備集團擺脫了流寇的狼狽處境,使《隆中對策》中的首先占據荊州的決策付諸了實施。這是其聯繫之三。

《隆中對策》中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中認為「豪傑並起」,主要指被曹操消滅了的袁紹、袁術、呂布、公孫瓚、陶謙等,還有指出尚存的劉表、劉璋、孫權、張魯等。當然也不排除馬、韓勢力,這支力量在曹操芟夷大難之前並未鋒芒畢露,而在操決心一舉滅劉,進而吞併孫吳之時在關中發難,客觀地配合了諸葛亮的思想路線,進而對於三分鼎立局面的出現顯示出積極的意義。

二、關、隴鏖戰對劉備取蜀的影響

赤壁戰役,曹操敗北。軍閥混戰的局勢漸漸向三國鼎立的方向發展,江東孫權更加鞏固,劉備也有了自己的地盤,並且人馬益壯,在北方除少數民族外,基本統一於曹操麾下。荊州,在赤壁戰後,雖然被劉備所得,但經營這塊地盤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裡對劉備來說,既非常重要,又極其危險,沒有依託,腹背受敵,要想鞏固勝利果實就必須取下益州連為一片,故而在公元211年,劉備率軍入蜀,留諸葛亮、關羽等經略荊楚。曹操回到北方,並未忘卻赤壁之恥。

但在公元214年以前卻無暇南顧,一方面北方諸侯殘餘勢力尚存,時常存在反叛;一方面宮廷鬥爭在進行;另一方面西方戎、氐勢力十分強盛,這裡的民族鬥爭相當複雜,司隸校尉鍾繇曾說馬氏父子等助操征破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荊州刺史高幹以及河內張晟等勁旅,名揚華廈。公元211年,馬超、韓遂、成宜、李堪等俱反關中,在潼關、黃河、渭水、華陰一線與操激戰,使操幾危,那場面真是驚心動魄。戰爭在京畿附近進行,戰場在司隸校尉轄區展開,這對於曹氏集團的統治具有很大的威脅性。

曹操用盡機謀,終不能卒勝,後來採用了賈詡之謀,離間韓、馬,才使得馬超退守隴西。時逢蘇伯反河間,操退軍。楊阜對曹操說:「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軍還,不嚴為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果如其言,馬超在西北與曹軍格鬥四年之久,斬將搴旗,浴血奮戰,牽制著曹操大量的軍事力量。馬超雖未與劉備有攻守同盟,然卻有力地支援了劉備取蜀的行動。劉備取蜀是實踐《隆中對策》的第二個行動,是否成功,在於主客觀條件的具備情況。劉備立於荊州,其中一部分地盤是向孫權借的。

曾許諾,在取得益州後歸還,時孫權也對益州垂涎三尺,然終不能越過劉備而西進。故而孫、劉既是盟友,又有磨察,然不取益州,荊州難保,奪取西川,勢在必行。赤壁戰勝,文武加強,益州別駕張松及法正等暗結劉備,以為內應,取川條件基本具備。此時曹操也想會獵西川,卒不防,馬超、韓遂等在關中陡然起事,完全打亂了曹操的行動計劃。特別應當提請注意的是公元211年至214年,劉備進軍西川,馬超抗擊曹操,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馬超對抗著曹操的精銳部隊,如曹操、許褚、曹仁、張邰、夏侯淵、徐晃、楊阜、鍾繇等。由於馬超的摻和,使劉備入川的難度大大降低,儘管這樣,劉備經過了四年的艱辛才達到了進圍成都的勢態。進而使劉備取西川由可能轉變為現實。

三、敗走漢中與轉投劉備

馬超本是割據一方的勢力,關隴鏖戰從客觀上支持了劉備取蜀的進程,而敗走漢中轉投劉備,又具體地、直接地為劉備取蜀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他不僅對劉備集團,而且對成都人民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公元214年,馬超敗於楊阜,投奔張魯,魯將楊白等欲害其能,在李恢的勸說下,馬超出武都轉奔劉備。劉備圍成都數十日不得下,馬超兵到,「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劉備和平接管了成都。

按《三國演義》上講,劉璋求救於張魯,許以二十州代價,請夾擊劉備,張魯貪其利誘,派馬超攻打葭萌關,後在諸葛亮的策略下,馬超走投無路,倒戈投降。若歷史果如此,若馬超不反水,劉備便會變主動為被動,在崇山峻岭的蜀地腹背挨打。本來取蜀已經付出了血的代價,力量本來已經受到了削弱,若再分兵兩荷,實是岌岌難支。劉備取蜀之初,分諸葛亮與關羽等鎮守荊州,張飛、趙雲各有所司,自與龐統、黃忠、魏延等取蜀,可見取蜀地與守荊州無有輕重。若取一州,丟一州則無益;若丟一州而不能取一州,則蝕了大本。

軍師龐統殞沒與內應張松受戮,使得劉備進退維谷,諸葛亮不得不率張飛、趙雲等強弓硬弩挺進益州,僅留關雲長鎮守荊州,這實是一著險棋,而又出於迫不得已。這樣做可以基本保證取下益州,而僥倖保存荊州,這是就客觀條件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而言。若馬超不降,並且與劉備僵持,那麼曹操再逼荊州,局勢將又當別論。因此,馬超來投,不但增強了本來就不很強盛的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而且使得劉璋感到畏懼,誠惶誠恐,率城出降,實為劉備取成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更為重要的是,劉備和平接管成都,使益州的賢臣良將,府庫錢糧盡歸劉備,使成都免受破壞,成都人民免遭劫難。這對於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生產秩序的恢復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積極進步意義。

四、馬超鎮守陽平關的用意

漢中歷來是蜀地乃至荊楚的門戶,它的位置及條件與蜀楚關係密切。在戰國、秦漢時期尤為重要,沿漢江可以下荊楚,越秦嶺可以襲關隴、蹈中原,守矢隘可以固疆界。進可取、退可守。戰國時屬楚,後歸秦,楚漢戰爭時劉幫因之以成帝業。公元215年,曹操征降張魯,遂有漢中。派夏侯淵、張邰等鎮守。公元218年,劉備進擊漢中,219年斬夏侯淵、敗張邰。曹操復來爭漢中劉'備踞關守險,曹操不能勝,以「雞肋」喻漢中,遂退軍。劉備取得漢中以後,擢魏延為漢中太守,委馬超鎮守陽平關。

陽平關(在三國時)是漢中最具戰略位置的屏障,為咽喉要地,北拒秦隴,南控巴蜀。陽平關固,則漢中保;陽平關失,則漢中危。蜀、魏漢中之爭,主要在於陽平關,諸葛亮北出祁山,也以此為根本。在蜀漢眾多將領當中,為什麼要委派馬超鎮守陽平關呢?這與劉備知人善任有密切的關係。第一,馬超「兼資文武」,「有信、布之勇」,身經百戰,有極其豐富的閱歷,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與關雲長論高低,在蜀漢將領中是不可多得的高級人才。

第二,這樣安排符合馬超的心理狀態,他與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一旦北伐時機成熟,便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第三,他曾在關中使曹操膽寒,魏將落魄,因此他鎮守陽平關,對曹魏南進是極大的威脅和心理障礙。第四,他經營關隴時與氐、羌等少數民族關係溶洽,正如劉備所說「氐、羌率服,獯鬻慕義」。由於有良好的民族關係基礎,若出秦隴,便可以聯結少數民族部落共同抵抗曹魏。

第五,馬超善於處理軍民關係,與老百姓和睦親善,昔日在關隴時百姓擁護。楊阜說他「甚得羌、胡心」,劉備認為他能「求民之瘼」。這是馬超的一貫作風,他在關隴時能與曹操抗衡達四年之久,不僅因其武勇,更重要的是他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他不寇略,不屠城,雖敗,然不失民心。這樣的人守邊關,不但主上放心,而且百姓喜歡。馬超不但有勇有謀,而且道德高尚;人民愛戴。曹操說:「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其一是仇恨、戒懼、憤慨;

其二是文武兼備,不好對付。劉備贊馬超:「氐、羌率服,獯鬻慕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道德和品質,而位與關、張並列,任用扼守險要,又是對其能力的肯定。諸葛亮評價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1]關羽傳,更是對馬超的高度概括。公元222年,馬超病卒於陽平關,就地安葬。227年,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經馬超墓,令其從弟馬岱掛孝,亮親詣墓致祭,激勵三軍將士化悲痛為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