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什麼說杜甫之死宣告唐詩巔峰不再 | 阿來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1-22T20:34:55+00:00

我們今天選摘《杜甫:大唐由盛轉衰的記錄者》,通過此文,我們可對杜甫這位偉大詩人及他生活的大唐時代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中國作協創研部 選編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精彩文摘】杜甫:大唐由盛轉衰的記錄者阿來公元712年。

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中國年度隨筆精選由中國作協創研部選編,一年一輯,《2019年中國隨筆精選》通過選編2019年度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力求反映隨筆這一文體領域在這一年的變化和發展。全書文章以思辨性區別於抒情見長的散文,以視野的廣度和歷史的縱深感區別於直接針砭時事世風的短小雜文,或反思歷史與文化,或懷念友人,或點評文藝作品,或臧否歷史人物,具有很強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性,很多文章讀來既有學術性又有趣味性,能引起讀者深思,給讀者啟迪。

我們今天選摘《杜甫:大唐由盛轉衰的記錄者》,通過此文,我們可對杜甫這位偉大詩人及他生活的大唐時代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中國作協創研部 選編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精彩文摘】

杜甫:大唐由盛轉衰的記錄者

阿來

公元712年。

這年正月間,唐睿宗大赦天下,改年號,從景雲三年改為太極元年。五月,再赦天下,再改年號為延和。封建社會,皇帝如此行事,說明皇帝內心有著巨大的隱憂。七月,「彗星出西方」,唐睿宗決意「傳位避災」,讓位給太子李隆基——是為白居易一首《長恨歌》使之留名千古的唐玄宗,又改年為先天。九月,「日有食」,和彗星出現一樣也是不好的天象。歷史留下這些記載,顯示社會和皇帝內心隱藏的不安。好在,剛登皇位的李隆基是個有為之君,登位次年再改年號為開元,他勵精圖治,開創了大唐王朝史上的「開元盛世」。這個年號一共使用了29年。再改用天寶年號,從此,唐王朝國事糜爛,江河日下,這已是後話。

大唐盛世

公元712年,對文學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唐朝詩歌史上與沈佺期並稱「沈宋」的宋之問被皇帝賜死。

也是這一年,在河南省鞏縣,唐朝詩歌史,乃至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在河南鞏縣出生。此時社會雖有許多不安定因素,但正是大唐盛世漸近巔峰的時期,他出生的時代不錯。出身也不錯。那是一個世代官宦之家,爺爺杜審言官階不高,是初唐時期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對五言律詩這一體裁的成熟有催化之功。杜甫自己就曾頗為自得地說:「吾祖詩冠古」。這樣的官宦人家,在農業時代,必然積有一些田產,屬於社會的富裕階層。這保證他少年時代在優裕的環境中成長,並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時代,也不必從事某種具體的工作來養家餬口。

那他青年時代幹什麼呢?出遊。目的在於增長見識,開闊心胸,結交天下俊傑。

公元731年19歲時,杜甫從河南出遊到今天的山東臨沂,算是初次遠足。

20歲時,他正式出遊,用幾年時間,出遊吳越,從黃河流域漫遊到長江流域。直到公元735年,為參加科舉考試才回來。最基礎的鄉貢考過,還一直考,直到去唐朝的東都洛陽考進士,結果落第。於是轉往其父親任職的兗州省親。在齊趙一帶過了好幾年「裘馬輕狂」的生活。杜甫不是官二代,他家已經連續為官不止一代,全家過富足的生活也不止一代,用今天的話說,是世家了。所以,他優遊天下時,不止滿足於到此一游,而是在其中追求生命境界。有他這一時期代表性的詩作《望岳》為證。物質生活之外,還要追求高級的生命體驗:「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為的是達到更高遠的精神境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差不多十年後,公元744年,對詩人杜甫來講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杜甫在洛陽附近與李白相遇。李白長杜甫十一歲,此時已經大有詩名。曾經短暫在皇帝身邊任供奉翰林的他,已經失去寵信,重新浪跡江湖。在詩歌方面,李白以自由奔放想像恣意的性格與創作,成為善於博採眾長的杜甫的偶像。

兩個後世被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當即相伴同游梁宋,即今天河南開封、商丘一帶。路上又遇將在唐代詩史上以邊塞詩留名的高適。於是三人同游,結下終生友誼。後來,三個彼此互贈的詩篇和杜甫蒙難時高適對他的幫助,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感人至深的美好傳奇。

此時杜甫也已年過三十。只要不是一個真正的紈絝子弟,作為一個受儒家思想教育很深的人,就始終會懷有入仕之心,以實現自己濟世理想的遠大抱負。用他自己詩中的話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存。」三個詩人同游結束,杜甫再次返回長安,尋求入仕的機會。

機會似乎來了。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詔,為以前科舉考試不中的人舉行一次特別考試,以避免過去考試造成的遺珠之憾。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非常不幸,把持朝政的宰相李林甫讓所有應試者全部落選,以向皇帝證明以前考試的公平公正,「野無遺賢」。

公元755年冬天,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城裡蹉跎多年,已經娶妻生子,自立門戶,但除了詩藝的進步,仕途方面卻大不如意,只謀得一個看管甲冑器杖的小官職。其間,唐玄宗改年號為天寶十四年。當年勵精圖治的皇帝已經倦怠朝政,任用小人,國家處於危機前夜。杜甫人在長安飄蕩,家卻在遠離長安的鄉下。這一年,暴雨,洪災,接者就是饑荒。冬天,他前去探家,一路上,於己於人,都是嚴酷的民不聊生的景象,他寫下《趕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這樣寫他的家庭:「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無論出身於什麼樣的人家,人到成年,所有生活問題,還得自己面對。而生活總是樂於展示其殘酷的一面。這一年,對杜甫,對唐朝都是一個巨大的轉折。就在杜甫前往奉先縣探家的路上,標誌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爆發。對杜甫來說,他還會浪遊天下,但與年輕時的優遊天下卻是大不相同了。接下來的浪遊是逃難。「憶昔避賊初,北走經險艱。」戰亂初起,杜甫先把家從奉先遷往更北邊的羌村。然後,隻身返回長安。這時,叛軍攻陷洛陽後又攻陷長安,唐玄宗往四川逃跑,杜甫卻被叛軍俘虜。因為他不是什麼重要人物,才得以從叛軍手中逃脫,前去投奔已在靈武繼皇帝位的唐肅宗。朝廷風雨飄搖之際,杜甫所顯現的忠心得到新皇帝的重視:「襄陽杜甫,你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為宣義郎,行在左拾遺」。終於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這個專給皇帝提意見的職位官階不高,卻接近權力核心。但如何給皇帝提意見卻不比寫出傳世好詩容易。杜甫在位也就一年多時間,終於因為提意見不中皇帝意被貶為華州參軍這樣一個無足輕重的職務。杜甫不願屈就,終於走上了他熱愛的詩人李白的道路,在亂世中浪跡江湖。因此得以看見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時節的真實社會,與普通百姓一樣親身經歷了一個亂離社會的深重的苦難。這些苦難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有《北征》《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字字血淚,哭出了偉大的《三吏》與《三別》。

長安、洛陽都陷入拉鋸戰,杜甫只有一個心思,帶領全家遠離戰亂,築一所避世的草堂。於是西去秦州(今甘肅天水),草堂夢卻沒能實現。其間的悲苦離亂,時代風貌,有《秦州雜詩》二十首為證。於是,循李白寫過的崎嶇蜀道轉往四川成都。他是冬天到達的。時在公元759年最後一個月。

安史之亂

他所以到成都,是有故人可以投奔。一個是劍南節度使嚴武,這個四川最高軍政首長是杜家的世交。一個是舊友高適。那時高適正在成都附近的彭州擔任制史,到了成都,情形與秦州大不相間。《卜居》馬:「院花溪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主人為他劃了一塊地,來營建一所草堂。很快,得多方幫助,草堂建成了。自然環境不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老朋友如高適和新鄰居待他也不錯,「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成都待老杜不薄,他也愛上了成都,愛上了浣花溪,花了許多心思營建草堂。草堂建成了,嚴武出城來看他,高適也從彭州帶著祿米來看他。杜甫以前就寫過優美清新的詩,比如在長安時寫的《麗人行》。但在成都的時候,他筆下的優美詩章來了一次大爆發,「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葉潤林塘密,衣干枕席清。」等等,等等。直到離開成都了,還在《懷錦水居止》中寫成都美景:「雪嶺界天白,錦城薰日黃。」這些詩句為成都之美定下了基調。

嚴武為解決他的生活問題,還為他謀得一個小官職:校檢工部員外郎。可惜這樣的日子並不長久,公元762年,嚴武被召還京。杜甫捨不得,一路相送,一站又一站送到今天綿陽的涪江邊。等他準備返回時,成都發生了兵變,寧靜的城市變成了戰場。杜甫為躲避戰亂,只好在川北的梓州(今三台)和閬州(今閬中)一帶浪遊。這些地方的自然人文景觀因此靠杜甫的詩歌得以定格,在世上流傳。比如今天以旅遊聞名的閬中,他在《閬水歌》和《閬山歌》中寫:「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鬆浮將盡未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一千多年過去,還是這座古城自然環境的基本樣貌。

此時接任嚴武節度使的正是高適。高適是唐代詩人中居官位最高者。那時,劍南節度使西防吐蕃,南御南詔,擔負著繁重的軍事任務。流浪川北的杜甫寫了首《寄高適》發往成都:「北闕更新主,南星落故園」,委婉動問此時能不能回成都。沒有見到高適的回答。那時高適很忙,而且忙得焦頭爛額。一上任就遇到徐知道兵變,先在成都平亂。亂剛平,西邊岷山中的松州、保州、維州受到吐蕃大軍的猛烈攻擊,將要不守。當此關頭,要他去照應一個詩人的衣食怕是有些忙不過來了。

在軍事方面,高適不及嚴武。一年多時間就丟掉了西方被吐蕃重兵圍攻的松州、維州和保州。於是,朝廷調高適進京。嚴武於764年重返成都,安定了局勢,並在西方對吐蕃展開反攻。杜甫這時才得以重返草堂。在川北流浪的時候,杜甫就非常懷念草堂安定的生活,因此還寫過一首詩。 這首詩不是寫給一個人,而是寫給成都浣花溪邊的那座草堂,詩名叫《寄題江外草堂),並在題目下加了一句話:「梓州作, 寄成都故居」。他在詩中回憶了建築草堂的過程,「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當年是刈除了很多茅草,才辟出了一塊地方。「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纏。」從這句詩里,知道他當年裁下了四棵松樹,現在他想到草堂時,最擔憂的是這四棵小松樹無人護理,會被荒草「拘纏」而死。他寄詩給草堂,草堂不是人,他當然不會希望草堂給他回信,告訴他那幾棵小松的消息。那只是表達對草堂那段安定生活的深切懷念罷了。嚴武回來,穩定了西川的形勢,杜甫也相跟著回來,寫詩誌喜,還寫到那四棵栽在堂前的松樹:「入門四松在,步屟萬竹疏。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

繼續寫成都:「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動古今。」「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好日子似乎又可以過下去了。可是命運似乎要讓杜甫的下半生嘗盡漂泊之苦。回到成都才一年多的嚴武暴病死於任上,年四十歲。杜甫本來就深懷思鄉之情,這時,高適走了,嚴武死了。失去依靠的他只好舉家登舟東去。杜甫早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就設計好了歸去的路線:「卻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可是,那一次官軍勝利的消息是假的。這一回,倒是要被逼著去實現了。但北方戰事不順,杜甫一家坐船到三峽,又只好停留下來。滯留在夔州(今奉節),艱難度日。在長江邊,他還看到送嚴武靈樞歸鄉的船經過三峽。但他能做什麼?只能寫一首《哭嚴僕射歸梓》的詩表達亂離時代物是人非的蒼涼情感罷了:「一哀三峽事,遺後見君情。」

不久,又從長安傳來高適病故的消息。《聞高常侍亡》:「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

三年前,李白也死了,死在江上。

唐朝在這個時代由盛轉衰,緊接者,盛唐詩凋零的日子也到來了。

直到公元768年,杜甫才再次動身,離開奉節,繼續登舟東下。可是,還是有家歸不得,不能北上襄陽,於是轉而往南,沿水路到了湖南嶽陽,再到長沙,到衡陽,到潭州,一家人就住在船上四處漂泊,無所依止。最後,於公元770年,在舟中去世,終年59歲。

去世前,在一葉無所依傍的小舟中,唯一使他感到人間溫暖的,還是故人的友誼。

杜甫病亡前,某一天,在船上翻檢舊稿,突然翻出高適當年寄到成都草堂的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敵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高適這首詩寫於公元761年春節,那時他剛從彭州刺史轉任蜀州刺史不久。大年初七,人日,他給幽居草堂的杜甫寄去了這首詩。在這正月的寒江之上,登岸幾天便又登船漂泊,身陷戰亂,飽嘗世態炎涼的杜甫,於九年後,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展筆回復高適761年大年初七寫給他的那首詩了。這時高適死去已經五年。《追酬高蜀州人日見記》。他在序文中寫道:「開文書帙中,檢所遺忘。因得故高常侍適人日相憶見寄詩,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自枉詩,已十餘年。莫記存歿,又六七年矣!」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嗚呼壯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動寥廓。

嘆我參淒求友篇,感時鬱郁匡君略。」

這些舊友一走,天下就寂寞了。

「東西南北共誰論,白首扁舟病獨存。」不要說自己老病如此,無助如此,即便是成都的春光,沒有了高適這樣的人,「也是錦里春光空爛漫」了。

盛唐已成舊夢,盛唐一代的詩人也相繼調零。杜甫寫下此詩後不久,另一個盛唐時代的大詩人岑參在成都旅舍中死去。又過一陣子,就在年底,杜甫這位身經了大唐盛世,並以全部生命經歷和書寫了一個偉大時代步步轉向衰亡過程的偉大詩人在湘江舟中死去。

盛唐早已不在,餘音裊裊的盛名唐詩歌,隨著杜甫的死去,也終於曲終人散了。

來源:讀嘉新聞 作者:阿來 圖片:王佳路 編輯:劉艷陽 責編:沈秀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