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大軍再添一員,富士康重拾造車夢,將在大陸生產

舒莫財訊 發佈 2020-01-22T23:01:52+00:00

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確實是具有廣闊前景,但是造車也會讓企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是資金方面,很多造車企業,都被資金所困,比如賈躍亭,已經造車幾年了,還未實現量產。

近些年來,造車,那可是相當的火熱的,各大巨頭紛紛入場布局,搶占先機。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確實是具有廣闊前景,但是造車也會讓企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是資金方面,很多造車企業,都被資金所困,比如賈躍亭,已經造車幾年了,還未實現量產。

然而,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人湧入其中,近日,造車大軍再添一員,那就是富士康,沒想到,作為製造業巨頭的富士康,也來「搞事情」了。1月16日,發布聲明稱,富士康計劃與菲亞特克萊斯勒(FCA)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分別持股50%的方式成立合資公司。

雙方將專注於開發及生產純電動汽車,並進一步經營車聯網業務,初步計劃是在中國大陸生產,以供當地市場使用,未來可能用於出口。不過,雙方尚處於簽署一項初步協議的過程中,具體計劃,還要看後續商討。

不過,富士康對於這一次的合作,似乎也期待滿滿。據路透社報導,鴻海精密預計,合資公司未來將會占據鴻海整體銷售額的10%,汽車業務每年或將給鴻海帶來1060億元的營收。而此前,富士康集團CEO郭台銘曾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純電動汽車將是今後發展的重點業務。

由此來看,這一次的造車計劃,富士康也是「蓄謀已久」了,並不是衝動為之。其實,選擇造車,也可以視為是富士康的一次轉型了,富士康雖然是製造業巨頭,然而,富士康也深知太依賴製造業,並非長久之計,想要長久發展,也應該抓住市場風向,緊跟時代潮流。

其實,這一次並非富士康首次進入汽車行業,早在2005年,富士康通過併購汽車線束製造商台灣安泰電業,正式進入汽車行業。此後,富士康的造車項目,也是有條不紊的展開了,先是在2010年,獲得了特斯拉的訂單,為其供應一些汽車配件。

2013年,富士康產品業務不局限於車載娛樂設備,還涉及汽車電動機械、中央控制安全、汽車電子等高技術含量的系統,進入了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等跨國車企的供應鏈。

2014年,富士康和北汽合作,共同研發電池技術。同年9月份,郭台銘在參加晉商大會,宣布投資50億,在山西發展電動車產業,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在安徽成立了鋰電池生產基地。年底,富士康收購和諧汽車10%的股份,花費6億,成為其二股東,之後增加持股比例至15%。

在緊鑼密鼓的布局之下,富士康的造車有了成果,2015年,與北汽共同成立的北京恆譽新能源汽車租賃有限公司正式開業。同年3月份,富士康又建立了一家新公司,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

富士康的造車計劃,也曾吸引了騰訊入股,不過,在2016年之後,富士康突然宣布不再投資汽車整車項目,和騰訊的合作,也不了了之了。最終,雙方合作的項目也被拆分為兩個個體項目了。

但是,富士康並未徹底放棄造車,而是從高調變為了低調。隨後的幾年中,富士康對於一些企業也進行了投資,而投資的對象包括小鵬汽車、寧德時代等等,總而言之,富士康並未離開過。而如今,富士康也是重拾造車夢了,主要也是考慮轉型升級,而順勢而為了。

這些年,富士康一直在謀求轉型,從智慧型手機,再到如今的汽車電子,多元化的嘗試,也是為了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真的是用心良苦了。

2018年富士康實現營收4153.78億元,凈利潤169.02億元,布局大陸,藉助人口紅利,郭台銘用整整30年的時間,把富士康的營收做到了4000億元人民幣,縱觀富士康的發展歷程,也有幾個重要的節點,從而,讓這一代工帝國,迅速崛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郭台銘看到台灣家電業衰落,迅速將業務重心轉移至計算機產業。八十年代末,由於台灣人工、土地成本增加,郭台銘帶著富士康來到了大陸發展,九十年代,富士康成為了蘋果的供應商,雙方的合作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在眾多紅利之下,富士康的發展順風順水,然而,與此同時,兩大弊端也日漸凸顯,一是對大量廉價工人的依賴,二是對蘋果訂單的依賴。為了擺脫對於人工的依賴,富士康決定轉型為智能製造,採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富士康稱之為「熄燈工廠」。

從2012年之後,富士康已經在深圳、成都、鄭州、太原等地運行了6座「熄燈工廠」。除此之外,為了擺脫對蘋果的依賴,富士康開始向工業網際網路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郭台銘還通過收購夏普、與ARM合作晶片設計中心、競購東芝的內存晶片業務等行動,努力擺脫「代工」標籤,為富士康提供更多轉型的嘗試。

而這一次的造車之舉,不難看出,也是富士康努力轉型的一步。富士康身為傳統電子製造商,如今跨界造車,此舉正是富士康尋求轉型與升級的機會,但是,外界對於此次合作,也存在一些顧慮,因為近年來,FCA在中國市場銷量慘澹,2018年在中國市場份額不到1%。

在此情況之下,FCA卻獲得了富士康的「青睞」,或許,FCA也想藉此改變在中國市場的現狀吧。總之,不管如何,隨著蘋果硬體產品銷量前景不佳,富士康急需尋找轉型升級的道路,撕掉「代工廠」的標籤,而這一次的造車計劃,如果能夠順利落地的話,汽車業務每年或將給富士康帶來1060億元的營收,也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

在製造業取得巨大成功的富士康,跨界造車到底有幾分勝算呢?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