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中少年| 網癮的背後,是破繭成蝶的渴望

成都心靈港灣心理諮詢 發佈 2020-01-22T23:43:58+00:00

1蛹中少年今天我們先姑且不論當年那些開辦者的殘忍行為,至少如今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自己不會把孩子送去電擊,但孩子們網癮所引起的家庭矛盾,卻是仍然需要面對。

1 蛹中少年

今天我們先姑且不論當年那些開辦者的殘忍行為,至少如今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自己不會把孩子送去電擊,但孩子們網癮所引起的家庭矛盾,卻是仍然需要面對。

在我所接觸到的因孩子網癮問題所苦惱的家長中,絕大多數父母依舊認為網癮是個要堅決消滅的「敵人」,不管什麼原因,網癮都是不應該存在的。

然而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將孩子從沉溺的虛擬世界中生生撕裂拉出來,真的一定是對的方式嗎?問題就真的隨之解決了嗎?亦或者是,更進一步給孩子帶去了沉重打擊。


半年前,一位媽媽從外地打電話來進行諮詢,她的兒子正在上高二,小時候很乖,學習也不錯,但自從上了高中以後,整個人就完全變了,迷上了打網遊。為了在遊戲里買裝備,他瞞著家裡去借高利貸。從剛開始的一小筆錢,因為還不了,又去另一家借,拆東牆補西牆。如此折騰一年多,直到高利貸終於把電話打到了家裡,告訴他的媽媽,他已經欠了近萬,再不還就要動用非常手段了。

媽媽嚇得趕緊把錢打過去還掉了,並去詢問孩子了解情況,他承認自己借高利貸的事實,再問他還有沒有借更多,就怎麼也不肯說了。之後,這位媽媽沒收了他的電腦和手機,再也不讓他打遊戲。

但從此以後,孩子再沒跟她講過一句話,放學回來就把自己鎖在房間,成績也直線下降,不管是苦口婆心,還是哭鬧打罵,都毫無效果。這位媽媽懷疑這孩子得了精神病,全家都因為他的事焦頭爛額、陷入絕望。

網上是有很多網遊的討伐的,有的說它們是「奶頭樂」,是麻痹奮鬥意志的政治工具,也有分析它的成癮性設計原理,痛斥遊戲開發商們為了圈錢,毫無社會公德心,等等。然而,卻很少看到有人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

他在遊戲里經歷了什麼?

他真正想要在遊戲里獲取的,是什麼?

孩子玩遊戲,是絕對不正常的嗎?

2 少年知愁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記得第一次讀到李賀的這句詩時,心裡一震,被一種深刻的共鳴擊中。那時,我也不過是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女孩,卻完全能夠體會到詩人寫下「心已朽」這幾個字時,是種什麼樣的心情。

大人們總說,少年是不知愁滋味的。他們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青春期的那些喃喃自語,自艾自憐,都不過是無聊和中二,都是閒出來的,屬於沒事找事的矯情。

大人們總覺得:我頂著那麼大的壓力,給你創造了安寧的環境,你不好好讀書,就是對不起我。你那點痛苦,算什麼痛苦?

在大人的世界裡,總覺得只有自己所承受的關於工作的,關於賺錢的,關於家庭矛盾的問題,才能叫做真正的痛苦。

但少年的痛苦,是真實存在的。

仿佛自己已經走到了世界的盡頭,看到了人生的本相,心已經衰老得近乎暮年,而餘生還有漫長的時間要打發。那種絕望而困頓的心情,是真實的。在這種不明所以的絕望里,少男少女們大多不懂得如何紓解,所以逐漸會變得比兒時更沉默。

在父母看來,就會覺得,孩子變了。變得古怪而不可理解,是不是有了什麼心理問題,該不該打罵,要不要干預,極端一點的甚至覺得孩子已經有了精神病。

殊不知,這種粗暴的診斷和希望孩子變得「正常」的期待,反而可能給孩子的心靈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3 蛹與隧道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曾在《孩子的宇宙》這本書里如此寫道:成長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會經歷到一個『隧道』或『蛹』的狀態,在豁然開朗之前,必然有一段自我封閉的過程。

青春期就是『蛹』的時期,在青春期即將到來的時候,作為毛毛蟲,可以說已經迎來了晚年。所以,一個少年感到「心已朽」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日本一代宗師明慧上人,曾在十三歲那年,決定自殺。他還寫下了遺書:匆匆十三年,但覺身已老。他感覺到作為童年的那個完美的世界正在離自己遠去,而接下來要面對的,只是一個殘破、荒謬、骯髒的,令人厭惡的世界。既然人總是難逃一死,他決定捨身飼餓狼,以求冥福。於是,他夜裡一個人跑到墓地去躺著,卻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只得遺憾地回到家裡,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這種自殺的衝動,其實正是孩子已經達到了自我完善的表現。作為一個孩子,他已經完全成熟了,他已經準備好要和曾經的世界告別了。可是,卻又不知該如何進入成人的世界。他預感到一個完善的世界早晚會被打破和玷污,所以為了保護這種完善,甚至會產生放棄生命的衝動。

釋迦摩尼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作為王子出生在宮廷,年幼時生活在錦衣玉食,鮮花簇擁的世界裡,直到他親眼看見生老病死,看到人生的疾苦,他的完美世界被粉碎了。

他勇敢地告別了那個作為毛毛蟲的自己,進入了「蛹」中,他經歷了苦修,在菩提樹下閉目趺坐了48天,才恍然大悟,了悟成佛,涅槃重生。

在很多的宗教中,都有類似的故事,天主教的經典記載,摩西在西奈山上,遠離百姓,與上帝私語40晝夜。而《馬太福音》中記載,耶穌基督,也曾在生命的重要轉折階段進入無人的曠野,40晝夜不吃不喝,接受魔鬼的試探。

就連很多武俠小說里,都有類似的故事,某大俠需要把自己的功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時,總要做一件事:「閉關」。可見全世界的智者,都一致承認「孤獨」這件事的必要性。

青春期孩子的自閉,不再活潑,不再喜歡與人人分享心事,未必總是一件壞事。這種孤獨和自閉,可能是對童年純真的悼念,也是對未知前途的小心翼翼地試探。完全向外打開的大門慢慢關合,同時,向內的大門開始漸漸打開了。

這是孩子開始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他在迅速地成長著,為即將迎來的生命階段的重要轉化和挑戰進行充分的準備。而這個走出隧道,這種從繭里醞釀,掙扎而出的過程,也唯有他自己才能完成。

這時,大人們沒必要著急,沒必要強行干預,也不要認為這有什麼不正常。大人該做的就是尊重他的孤獨,給他一個信任的環境,和充足的空間。

如果硬要認為孩子不正常,非要把他從「繭」里拉出來,強迫他面對現實世界,那麼結果就很可能將得到一個死去的「蛹」,而無法看到他蛻變為美麗的蝴蝶。

4 心在何方

那麼,「蛹」中的少年,當他們遠離人群的時候,他們的心到底寄居在哪裡呢?通常來說,他們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自己的內在王國之中。

如同耶穌的曠野,摩西的西奈山,釋迦摩尼的菩提樹,孩子在完成生命的重要轉化之前,需要進入一個靜寂的、隔離外在世界的、內心深處的「繭」。那個繭中的世界,與童年的世界不同,與成人的世界也不同,它是一個超越性的、廣闊無邊的心靈王國。

在那裡,孩子的心念可以任意馳騁,從他所需要的各自經歷和人物身上去感受,與更大的內在智慧溝通、學習、修補、重構,逐漸掌握和獲得屬於自己的應對世界、參與世界方式與姿態,確立自身。時機成熟了,他們自然會從那個世界裡離開,健康有力地邁入真實的世界裡去。

在這個內在王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幻想」。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寫道:此端的日常世界,是由彼端的幻想世界所支撐的。與彼端世界的接觸如果被切斷了,此端世界也會出現種種問題。此端世界是技術性的現實世界,彼端世界則是超越性的幻想世界。

在很多的兒童文學中,都曾描述過這樣的「彼端」世界,而它們的入口通常都設置在現實世界之中。在C.S.Lewis的《納尼亞傳奇》中,納尼亞世界的入口,就在一個衣櫃後面。另一位英國作家Philippa Pearce的作品《湯姆的午夜花園》中,少年湯姆就會在午夜進入一個白天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神秘花園裡,在那裡他認識了一個叫哈蒂的女孩,並和她成了知心朋友。

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了,愛麗絲掉進兔子洞,通過喝下神奇藥水,進入一個小門,在仙境遇到了種種光怪陸離的景象,從仙境中出來以後,她成為了與從前完全不同的女孩。

這樣的故事,作家們總是一再樂於書寫,是因為他們都深深懂得那個幻想王國,對孩子成長的關鍵作用。當他們成年以後,想起自己曾經踏足過的彼端世界,心中當有著深深的懷念與溫暖。正是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生最脆弱迷茫的時光,正是那裡,提供了一個緩衝期,使他們能夠從容地成長,而不再畏懼現實世界的挑戰。這樣的幻想王國,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出現。

可能是一場戀愛,可能是一次追星,可能是某個午後一段悠長的白日夢,也有可能,是以網路遊戲的面目出現的。網路遊戲,是一個完整而生動的虛擬世界,那裡有愛情和追逐,也有殺戮和競爭,有理性的交易,也有和同伴並肩作戰的默契與友誼。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一切虛擬的滿足觸手可及。即便是作為成年人都很難把持自己不被誘惑,更不要說那些一心想要,並且需要進入幻想世界的青少年們了。

我們應該承認,孩子需要「繭」的慾望,是正常的,這是成長所必經的階段。懷有這樣的理解和認同,也許我們就能夠更加溫柔堅定地引導、等待孩子,給予他在那個特殊而又關鍵的階段真正需要的支持,助他健康有力地破繭成蝶,飛向天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