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強外援!秦國為什麼要用商鞅變法?歷史又一次因巧合而改變

一道知衡 發佈 2020-01-22T23:50:35+00:00

商鞅是衛國人,在魏國跟隨公叔座身邊當小吏。這公叔座雖然是魏國國相,但並沒有安排好商鞅的前途就病死了。

商鞅是衛國人,在魏國跟隨公叔座身邊當小吏。這公叔座雖然是魏國國相,但並沒有安排好商鞅的前途就病死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發了一篇招賢令,商鞅藉此機會來到秦國。而商鞅入秦,徹底改變了秦國歷史,成為戰國最強外援。

招賢令怎麼說的呢?

孝公發文說:自從秦國祖上秦穆公時,立足於岐山,精於治國,向東側平定晉國之亂,以黃河為界,獲得了大塊領土。向西滅了戎狄12國,開疆闢土千餘里。此番功績被周朝天子賜予諸侯之伯。後來幾任國君多有動盪不安,國內無力,魏、趙、韓乘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真是太恥辱了。父親獻公繼位,平定動亂,遷都東伐,誰知道他壯志未酬,讓人痛心疾首。現在如果有人獻計讓秦國昌盛強大,許他高官厚祿、封侯封地。

秦孝公發的這篇「招賢令」可以說發自肺腑,真誠走心。他父親當年接手秦國時就是個爛攤子。自他父親以上,數代秦國君王發生了幾次奪位爭權。就連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也是從魏國籌劃,跑回秦國,奪了一個四歲小孩子的王位。

這樣的秦國早已沒有秦穆公時的輝煌,甚至連繼續發展都面臨困難。秦國需要人才、需要一個厲害的人,他需要帶領秦國一雪前恥,恢復往日榮耀。

好在秦孝公和他父親都是賢主,哪怕稍稍昏庸一點,估計秦國後期都發展不起來。

之前,連年廢王奪位使秦國上層權利混亂,朝政不統一,更別提百姓的治理和律法施行了,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秦獻公才稍稍穩定。

秦獻公在位22年,享年62歲。他沒有完成回歸全盛時期的秦國目標,這個目標就留給了秦孝公。但是,獻公為兒子打下了不少基礎,他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基礎工作,這些政策讓秦國有了緩和之機,有了變法之本。

比如獻公廢除活人殉葬制度,引入外來人口。這增加了很多秦國勞動力和年輕人口,為國力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這樣廣大的土地才有人種田,巨大的城邑才有人群涌動。比如獻公遷國都400里到櫟陽,這裡地處對魏國作戰前線,更加方面指揮復國戰爭。

這樣的君主為後期秦統一六國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獻公穩定發展、孝公重用商鞅,這兩波策略讓秦國有了喘息和壯大的機會,也讓秦國多了一條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可以說自獻公開始向下,一直到秦始皇,秦國的君主都是注重人才,賢明優秀的,這與最後的一統天下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秦國就仿佛時刻準備著變法,等待著商鞅到來。

舊主公叔座去世前曾向魏王舉薦過商鞅,可是魏王不置可否,真的沒有重視這個潛力巨大的小伙子。而公叔座害怕自己失去信任,竟然讓魏王殺了商鞅。這一推一拉,讓魏王也摸不著頭腦,索性只認為是公叔座老糊塗了,毫不在意。這人生剛剛開始,商鞅就逃過一劫,也算是命大。

緊接著,想睡覺時來枕頭!公叔座一病直接故去了,沒地方去的商鞅正好遇到秦國孝公發布招賢令。這就仿佛上天為商鞅搭好的一個戲台,等盼這主角登場。而台下,就是帶頭鼓掌歡迎的秦孝公和其身後的千萬秦國百姓。當然只有秦孝公是開心的,那些百姓還一臉茫然,渾然不知這秦王求來的人物會給他們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商鞅一身才能、一肚子刑法律令,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百業待興的秦國卻急需他的發揮。眼前推薦的不要,而遠處卻等著要,這段重要的歷史也因為命運巧合產生了巨大改變。

參考資料:《史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