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抱怨婆婆到看見自己:化解婆媳矛盾,媳婦可以有高招

西西在這裡 發佈 2020-01-22T23:53:48+00:00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這篇文章,分享我之前的諮詢案例,用三位妻子的故事告訴你:別怕,面對婆媳矛盾,媳婦可以有出路。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山本耀司這句話火了,被很多人稱為現代人修煉指南。在我看來,這句話直擊關係的核心:我眼中看到的你,其實不過是我的樣子。因為,我如何去解讀你,只取決於一個因素——我。

這句話可以放到任何關係里: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夫妻關係甚至婆媳關係。

婆媳矛盾堪稱中國式千古難題。武志紅說,婆媳關係是偽命題,本質是三角關係,即婆婆-兒子-兒媳,而兒子才是這段關係的重點。這話我同意。但作為一名女性,同時也是一名兒媳,我更關心的是:如果老公不改變,婆媳關係還有救嗎?



答案是肯定的:有救。這篇文章,分享我之前的諮詢案例,用三位妻子的故事告訴你:別怕,面對婆媳矛盾,媳婦可以有出路。

故事一:「強勢的婆婆,和我爸多像啊。」

英子來諮詢的時候,孩子剛一歲。回憶起當媽的第一年,她的話里,全是抱怨。

「我婆婆非常強勢,什麼都管。到底是我當媽還是她當媽?孩子什麼時候吃奶,要不要加奶粉,衣服穿什麼,輔食怎麼加,全是她說了算。竟然連半夜孩子哭了,她也立馬衝進來,要求我不要躺在床上哄孩子,要抱著孩子邊走邊哄……」

英子一邊說,一邊哭,「太難了,我怎麼會遇到這樣一個婆婆?」

英子和丈夫在北京工作,雙方父母都不在身邊。兩年前,當得知懷孕喜訊時,她和老公便決定:以後讓婆婆過來幫忙帶孩子。這似乎也是唯一的選項:四位長輩中只有婆婆退休了,自己人帶總比保姆放心。

但英子萬萬沒想到,這一決定是「引狼入室」。英子的婆婆也並非一無是處,她非常能幹,家務活做了很多,但這依然抵消不了她的強勢給英子帶來的傷害。「我倆在育兒上基本99%都是不同意見,我表面上順從她,內心裡憋了一肚子火。」

我陪伴著英子把這「一肚子火」慢慢發泄出來,隨後,她開始了更深的向內探索。

在第二次諮詢中,我問她,「婆婆帶給你的感覺,以前有沒有在和其他人的關係里出現過?」英子沉默著。

我進一步引導,「比如,在你的原生家庭里,婆婆會讓你想起誰嗎?」突然,英子像被雷擊中了一般,「像我爸!之前我從來沒意識到,今天才發現,他倆非常像。



原來,在英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很強勢,在人生的大決定上,就算她有不同想法,最後她都會順從父親。表面上,她是一個懂事的乖乖女;內心裡,她壓抑了好多不滿和憤怒,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天生愛父母,當他對父母產生很深的憤怒時,便會將它埋到潛意識的深處,因為情緒一旦暴露,孩子會覺得自己背叛了父母。

32歲的英子,終於在二十多年後,發現了在心靈地下室里,鎖著一個對父親不滿的小女孩。她在說,「我恨我爸,我恨他那麼壓制我。」英子第一次聽到了這個聲音,允許它存在的瞬間,眼淚奪眶而出,壓抑了多年的傷心、失望、委屈一股腦流淌出來。她擁抱著這個憤怒的小女孩,告訴她:「不怕,我來了,我會一直陪著你。」

當英子療愈了原生家庭中和父親的關係,我邀請她再來看一看和婆婆的關係,「想像你的婆婆現在就坐在你面前,你是什麼感覺?」

「好奇怪!竟然沒有那麼恨了,也沒那麼討厭了!」英子有些不可思議。

心理治療師約翰·貝曼說過:別人只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過往生活對你的影響。

婆婆的出現,勾起了英子曾經對父親的憤怒,潛意識中,她把這份憤怒投射給了婆婆。

當清理、轉化完對父親的憤怒,英子和婆婆的關係便能不同。「婆婆的出現,竟然是提醒我去修復和父親的關係。」英子感嘆,她心裡已經生出了對婆婆的感恩。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里寫道:家,常被我們用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成玫瑰色的港灣甚至天堂。但實際上,家既是愛的最主要傳遞者,也是恨的最主要傳遞者。而看見了恨,愛才會真正流動起來。



故事二:「倒苦水的婆婆,讓我看到了無助的自己。」

提到婆婆,莉莉的不滿挺有意思,「我婆婆總是隔三差五和我吐槽我公公,第一遍聽的時候,我還挺同情她,但她說的次數越多,我越發反感。最近,我看見她,甚至會又氣又恨,我也不知道為啥?」

當我陪伴著莉莉去探索原生家庭時,莉莉驚人地發現其實她不是反感婆婆,而是反感婆婆這一類人,而她的母親,早年也經常發牢騷。

「我父母的關係總體還可以,時不時會吵架。尤其初中以後,我媽媽總是私下和我抱怨我爸,表現得很委屈、很無助,我曾經勸她,既然這麼痛苦,不如分開,但她說我不懂。」

當父母向孩子抱怨伴侶時,孩子一方面會接收到父母的無助,另一方面,他也會很無助,並且在潛意識中認為父母吵架,自己一定有責任。「都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所以父母爭吵。」久而久之,這個信念會慢慢種下。

尤其當親歷父母吵架的場景時,孩子的內心會非常害怕、恐懼。「你能回憶起父母吵得最凶的一次嗎?」我問莉莉。莉莉紅了眼眶,描述起當時的情景。



「我想邀請你,回到那個現場,看看自己的心,你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一個無助的小女孩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很害怕,她想讓父母停下來,但她不知道該怎麼做。」


「你可以走過去抱抱她嗎?」

莉莉的眼淚決了堤。多少年了,她從沒看見過這個害怕又無助的自己。

結婚後,當婆婆和她吐槽公公時,相似的場景勾起了當年聽媽媽抱怨爸爸時,內心那個無助的小孩。

我陪伴著莉莉,讓她告訴那個小孩,「當年的你做得很好了,父母的吵架和你沒有關係,你不必為此責怪自己,那是父母的事,只能他們自己解決。」脫下如此沉重的一個包袱,我邀請莉莉再去看自己的婆婆。

那是她和我公公之間的事情,和我沒有關係。現在舒服多了!」莉莉吐出長長的一口氣。

家庭治療開創者薩提亞女士有段話:運用過去來照亮現在——不是活在過去、否認或者去除它,而是總結過去的教訓,來修正現在的航線。

所以,當你感覺不好時,不妨問問自己:難過的是當下的我,還是過去畫面中的我?

故事三:「總想讓婆婆誇我,是時候停止了。」

小晴很不喜歡自己的婆婆,因為婆婆從未誇過她。「每次從她嘴裡說出來的總是指責和否定,標準也太高了吧,得到一個肯定就那麼難嗎?」



「這還得怪我爸,當初我結婚的時候,我爸找我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大意是讓我好好和婆婆相處,把她當做親媽來愛。現在想來,這句話害了我。」小晴有些委屈,當她把婆婆當親媽一樣來愛時,婆婆並沒有像親媽一樣來愛她,「太不公平了!」

「婆婆怎麼做,你覺得像親媽呢?」我很好奇。

「誇我啊!」小晴的回答毫不猶豫,「我媽可好了,從小到大,總是誇我這、誇我那。我剛和婆婆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非常不適應,不僅沒有誇讚,還全是否定。」

原來,當小晴把婆婆當親媽一樣來愛時,不自覺地也用親媽的標準來衡量婆婆:你得誇我,否則就是不愛我。不巧的是,小晴的婆婆偏偏不喜歡誇獎,當她用這樣的模式和婆婆相處時,只能體驗到無盡的失望。

我問小晴,「平時你會肯定自己嗎?

小晴頓了一下,「基本不會。」

親子教育專家林文采教授提出了「心理營養」這個概念,認為人的成長和植物的成長是很像的。一株植物由一粒小小的種子慢慢長大,它需要陽光、雨露、空氣。人的心理發展也需要陽光、雨露、空氣,這些就叫做心理營養。心理營養一共有五大類,其中一類就是肯定、讚美、認同。

林教授還提出了另一個概念叫「重要他人」,她認為在孩子長大過程中,心理營養主要由重要他人來提供。什麼是重要他人?就是能對孩子產生最重大影響的人,通常會是孩子的父母。

當孩子成年以後,補充心理營養的工作就不主要依賴於父母了。因為,每個成年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重要他人,如果早年從父母那裡獲得的心理營養不夠充足,就可以學著自己給自己補充心理營養。換種說法,這也叫做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



我讓小晴試著說了幾件自己做得不錯的事情。小晴說完之後,表情很平靜。我看著她,「你可以從這些事情里,提煉出幾個閃光的品質,對自己誇讚幾句嗎?」小晴顯得有些靦腆,但還是照做了,「比較努力,很踏實,也很認真。」

「你看著這個努力、踏實、認真的自己,試著從心裡說一句:小晴,我覺得你很棒,我以你為傲。」我再一次邀請小晴。


這一次,小晴流淚了。「我從沒想過這件事(誇獎)可以這樣做,突然感覺自己以前像一個跪著要飯的乞丐,一直在向婆婆乞要肯定,那種感覺太差了。我決定站起來,我可以認可自己的,可以活得更舒服!」

很喜歡蔡康永的一段話:

有幸得到別人稱讚,禮貌地謝謝就好,但最好別當真。如果別人一稱讚,我們就當真,那之後別人的詆毀,我們也會當真。然後,我們就會漸漸活在別人的評價里,難以脫身。

而真正自在的人生,是不被別人的評價束縛,也不期待著別人的評價。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自己才是最有話語權的那個人:我的人生,即便你不認同,只要我認同就好。快樂,從來不在外在,而在每個人的心裡。就像哪吒的那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每個人的幸福,每個人說了算。

當你願意在看似平凡的日子中發現光,當你願意肯定自己的每一次努力和嘗試,哪怕結果不如意,你也不會太在意,因為你喜歡這個獨一無二、並非一無是處的自己。



如何看見自己?

希阿榮博堪布在《寂靜之道》里寫道:一切痛苦都來自於自己的執著,如果有人讓我們痛苦,我們首先應該檢視的是自己。

在婆媳相處中,抱怨婆婆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但並不利於關係的發展。而如果你願意更勇敢一些,不如試著敞開心,檢視自己的生命。

張德芬曾說過:我們的關係遇到困難時——無論是跟誰,投射出來的結果都是我們跟自己內在某個部分的關係很差。而這份目前不好的關係,只是來幫助我們修復內在那個部分的創傷。



對此,她還有個形象的比喻,把「內在的創傷」比作一塊塊石頭。

「當任何人激發了你的情緒時,就是你該去尋找那些『石頭』的時候。翻『石頭』的過程會很痛,因為那些『石頭』都是你小時候留下的創傷,平時都不願意去碰它。」

當你被婆婆激發的情緒越強烈,你越有可能是碰到了一塊大石頭。如何檢視自己,找到那塊石頭呢?可以試著探索這三個問題:

1.婆婆帶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這個感受在我成長過程中出現過嗎?最強烈的一次或幾次是什麼時候?

2.婆婆的特點會讓我想起某個重要的人嗎?比如我的父母?在和這個重要的人相處的過程中,我有過什麼傷心的經歷嗎?

3.我有沒有把對父母的期待放到婆婆身上,期望她能滿足?

當你能回答這三個問題,你極有可能找到了那塊石頭。「把每一塊無意識的『石頭』都翻過來,看清楚,才能獲得最終的自由。」如何能像張德芬說的這樣,翻動石頭,獲得自由?以下三個步驟可以幫到你:

1.允許、承認你所有的情緒



當你發現那塊石頭後,它通常是一件讓你不開心的事情,你可能會在一瞬間面對很多壓抑許久的情緒:失望、傷心、害怕、恐懼、憤怒、恨……不要害怕,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允許:不去抗拒,充分允許情緒流動出來。想哭就哭吧!

2.發現你的內在小孩,用成年人的身份陪伴她

負面情緒的背後,常常躲著一個不被看見的內在小孩,她可能很孤單、無助、害怕,也可能很失望、委屈、憤怒……你試著慢慢靠近她,告訴她:「你是成年後的她,你再也不會把她拋下了,你願意陪伴她。」你也可以表達你的抱歉和感謝:「對不起,讓你等了那麼久;謝謝你,一直在這裡等我。」



3.發掘閃光點,為自己賦能

每個內在小孩的身上都帶著資源。比如,一個順從父母的孩子心裡,裝著對父母很深的愛和對他人感受的重視,她擁有善良、敏感、細膩這些閃光點。在陪伴內在小孩的過程中,只要你發現了她的好,就不要吝嗇你的肯定。大方地表達出你的認可,內在小孩會收到。而她,也是你的一部分,療愈了內在小孩,成年的你會更有力量。

同時,也記得認可檢視自己的你。內向探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當你走完了這個歷程,發現了影響你的大石頭,找到了被忽視的內在小孩後,你值得最多的鼓勵和肯定:經歷這一趟生命的旅程,你做得很棒!



作家簡·奧斯丁寫過一句話:你一定是自己幸福的最佳評判者。

在婆媳關係中,很多媳婦痛苦的原因,是把幸福的評判權交給了婆婆。只有婆婆高興了,我才能高興;只有婆婆滿意了,我才真的做對了。而只有當我們拿回對自己幸福的評判權和主導權時,我們才能從傳統的婆媳矛盾中抽身出來。

張德芬有句名言: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婆婆和其他人一樣,是來幫助你發現更完整真實的自己。這個過程雖然很痛,但痛的最裡面,藏著生命的珍珠:那裡有你曾經的生命課題,完成它,你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婆媳關係,可以是捆綁你的繩索,也可以是修煉自我的路徑。當你願意勇敢穿越,你會發現,路的盡頭通向幸福由我做主的自在人生。

願更多女性不再為婆媳矛盾所累。願更多媳婦,活出綻放的自己。


作者介紹:西西,好奇生命的心理諮詢師,愛笑也笑哭的不正經媽咪,北京大學MSW畢業,喜歡在有點苦的生活里,寫有點甜的文字,陪你看有溫度的人生。喜歡就點個讚咯~~歡迎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