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目擊而道存。古來凶德致敗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

郭偉勝 發佈 2020-01-22T00:13:00+00:00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慾望,都需要一個聽眾,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聆聽,不能以救世主的心態表達自我,古來凶德致敗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


《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公元前5世紀是老子、孔子以及先秦諸子百家開宗立派的歷史時代,這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其實沿著地球的38度緯度線上,全世界在這一時期都誕生了不少文化先驅,比如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

中土難生,人生難得,正法難聞。釋迦牟尼佛也曾化名為溫伯雪子來到了中國,落腳於齊魯大地。於是很多人慕名而來,都想見見溫伯雪子,可幾輪下來,溫伯雪子大失所望。

隨從問他:「您每見一個中原人就唉聲嘆氣,為何?」

溫伯雪子說:「求見我的人個個好像知書達禮,卻言之空洞,不入人心。見我的時候恭恭敬敬一口一聲不吝賜教,可言必為上,好為人師,自說自話,喋喋不休,哪裡有一顆求道的真心?」


孔子聽說溫伯雪子下榻魯國,久仰溫伯雪子大名,便也前往一見。弟子們聽說老師要去見這麼一位高人,也想飽飽眼福,開開眼界,便跟隨老師同去。弟子們本來渴望能領略到兩位大家的口吐蓮花般的智慧盛宴,可是孔子見了溫伯雪子後,只是相對而坐,彼此一言不發。出門後,子貢問老師:夫子一直在我們面前表揚溫伯雪子,你也很崇拜他,可是你們今天見面怎麼都不說話呢?

子曰:得道的人,一眼望去,天道都已經顯化在他的神韻上了,這時候任何一句話都是多餘的。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實第一印象就決定了結果。這個第一「印象」的「象」應該指的是「大象無形」的「象」。透過一個人的氣質、氣場、神韻及舉止投足的身體語言就可以知曉彼此是什麼樣的人。


《莊子.在宥》曰:「屍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吹累焉。」

當一個人內心底蘊深厚的時候,自然能讓人感受到他的底氣和力量。他的一舉一動都從容自如,坐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溫暖和能量的加持。

這就是高手與高手之間的交流,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都知道沉默是金,但什麼時候沉默什時候要開口說話卻很能體現一個人的修為。我們總是好那麼兩口:好為人師,好大喜功。逮到機會就忙不迭地要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生怕別人覺得自己沒有口才沒有智慧了。其實越是這樣越是掩飾不住內心的淺薄和底氣不足。

莊子主張適時而發,有感而發,不可強以為言。他專門為處理人際關係而寫的內篇《人間世》里如是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個,故能勝物而不傷」你若能像一面鏡子一樣,別人往你跟前一站,就會自動整理衣冠,端身正意,不需要多說話,不需要刻意逢迎,也不需要刻意沉默,該回應的時候要回應,這樣就能夠達到交流順暢,人際關係和諧,這才是和合之道。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發自內心,而不能口是心非。


莊子在《漁父》篇進一步指出:「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精」就是保持內心的平靜,「誠」就是發自內心的有感而應。只要做到這兩點,就是「無為而為,不言而言」,但說無妨。如果做不到這兩點,那還是沉默寡言吧。「不見其誠已,每發而不當」這時候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招惹是非,都是不得體的。

真在內者,神動於外。」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本質是「神交」,所以謊言終歸是謊言,就看對方想不想揭穿而已。正如扶不起的阿斗和司馬懿一談話,司馬懿馬上指出哪一句話是別人教的,根本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想法。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慾望,都需要一個聽眾,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聆聽,不能以救世主的心態表達自我,古來凶德致敗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不能強以為知。所謂的「沉默是金」不是完全不說話,哪怕是敢於真心承認「不知道」,「我不懂」,那也是莊子說的「言而未言,不言而言」難能可貴!

莊子《則陽》:「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並立而使人化。」君子溫潤如玉,一個人如果能夠和順待人,不用說話就能傳遞給別人以溫暖和安全,那麼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會見賢思齊,有怒氣的人會變得平靜,有戾氣的人會變得祥和,春風化雨般不知不覺地改變了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