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胯下之辱是智慧還是懦弱?

讀史論天下 發佈 2020-01-22T01:54:01+00:00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當時的情景是一群人故意挑釁,給韓信兩個選擇:要麼你不怕死,來給我一刀;要麼你怕死,從我胯下過。最終韓信的選擇,大家都知道。

問題來了:韓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還是懦弱?

作者認為這是是智慧。

韓信十六七歲時,家母去世。然而家徒四壁,身無分文的韓信,卻給母親找了一個可以容納一萬戶的高大寬敞墳地。

《史記.淮陰侯列傳》:「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

這般年齡這般境況,立志萬戶侯 ,此等志氣相信不是懦弱。

用司馬遷借淮陰人之口發出的感慨來說就是 「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

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時卻還能飽讀兵書,不肯浪費時間。有時候飯都吃不飽的卻還佩著劍。

直至後來軍伍之中更能看出他膽識過人、不是懦弱。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在漢軍中犯過當斬,韓信臨危不懼。不同於常人嚇得面無土色,屁滾尿流,他在前面十三個人被斬頭情況下,對夏侯嬰大聲疾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

而夏侯嬰觀韓信雄武英俊、體貌偉岸、儀表堂堂竟釋放了韓信。

蘇軾的《留侯論》有云:「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所以說,匹夫一怒,血濺五步。這是最容易的一種憤怒,也是最廉價的一種憤怒。平日色厲內荏,真正遭遇大事時只會驚慌失措。

秦舞陽十二歲就能殺人,讓人不敢忤視。荊軻呢?

與蓋聶論劍被「怒目嚇走」 ,與魯句踐爭執棋路被怒斥而逃,和韓信胯下之辱一般「懦弱」。

然而赴死行刺時,秦舞陽色變振恐,已然驚惶無措。而荊軻不僅鎮定自若面不改色,還為秦舞陽圓場。當最終荊軻義無反顧,獨自刺殺秦王時,更是如彗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獲得千古傳誦。

我相信大部分人總是有自己固有的軌道、性格 、高度 、智慧。這裡面幾乎可以看得到一個人的人生軌跡,限定在什麼樣的高度。而想要躍遷,想要突破離開原有的軌道,這份躍遷的能量要求是十分巨大的。少有人真的能在巨痛中真正實現魚躍。

回到韓信 縱觀韓信一生,並不是一夜變化判若兩人。而是一直都相對穩定的成長、變強,骨子裡那根芯一直都是膽力絕眾,才略過人的梟雄韓信。

少年韓信的胯下之辱,相信只是在秦朝法律嚴酷,又寡不敵眾時的權宜之計。這份隱忍是難能可貴的。

註: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每天都會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