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山東能源集團駐村「第一書記」好事多「磨」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 發佈 2020-01-23T02:34:59+00:00

「磨峪村從明朝嘉靖年間就開始做石磨,到現在已經有500年歷史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村裡還是家家有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點擊觀看視頻

去年8月份,正是濟南天氣最熱的時候。剛剛到沂水縣崔家峪鎮磨峪村掛職「第一書記」的安寶川,卻抱著村裡的大石頭,冒著酷暑先後兩次奔赴濟南。這位省派「第一書記」來自山東能源集團,連續掛職三任的「老書記」,到底要做啥?

「磨峪村從明朝嘉靖年間就開始做石磨,到現在已經有500年歷史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村裡還是家家有磨。」安寶川告訴記者。

磨峪村因石磨得名,也曾因石磨而興。老一輩沂水人一旦要買磨,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磨峪村。

石磨雖好,制磨卻是苦差事。刀劈斧鑿,灰塵亂飛,過去手工制磨,手藝人一不小心就染上塵肺。人工制磨成本高,年輕一輩願意制磨的人也越來越少,磨峪村的磨,漸漸停了下來……

磨峪村黨支部書記楊德敬不甘心。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前,楊德敬自己經營一個鑽井廠,喜歡鑽研的他,曾是村裡為數不多的企業家。去年一開春,楊德敬便自費召集村裡的師傅,製作了各種款式37口磨。楊德敬把自己的石磨跟淘寶買來的磨仔細比對,越琢磨,越覺得市面上的磨遠不如磨峪的磨。

雖然有心振興石磨產業,但人工和成本問題仍無法解決。就在楊德敬煩惱之時,臨礦集團派駐的「第一書記」安寶川來了。

一位是長於鑽研設計的「技術流」村黨支部書記,一位是來自世界五百強能源巨頭、有品牌意識和鄉村產業振興經驗的「第一書記」,兩位書記一拍即合,這才有了50多歲老書記抱石頭赴濟南的感人一幕。

藉助山東能源集團雄厚的平台資源,安寶川了解到濟南章丘區有家現林石磨廠經營的不錯。去年8月1日,兩位書記一同趕到章丘考察石磨產業。小小的石磨廠,一年能「磨」出3000多萬的產業。「這個產業大有可為!」兩位書記再次達成共識。

回到磨峪村,安寶川和楊德敬仔細算了一筆「石磨帳」,對產業發展進行了初步規劃。跟臨礦扶貧工作組組長主寶皆商量,協調山東能源集團要來了20多萬啟動資金。沒多久,安寶川抱著一塊當地的大石頭,又一次到了濟南。這次,他要試試濟南的電動設備,能不能磨動磨峪的硬石頭。

「只要你們磨得動,我馬上就買設備!」在給村裡產業「花錢」時,這位山東能源集團的第一書記向來很硬氣。

2019年4月到村,8月謀劃,11月底,磨峪村停了的磨,就再次轉了起來。因為還在試製階段,兩位書記並沒有做宣傳。然而磨峪村有了制磨廠的消息,卻通過口口相傳,傳到了四里八鄉。

「我們現在產的不多,2019年的訂單,到今年也做不完。」在新的制磨廠里負責工具機操作的王濤,也是楊德敬的「老員工」了。加工工具機一運到村裡,楊德敬就想起這位鑽井廠里的師傅,趕緊把他從村裡的鳳凰山現代農業園「挖」了過來。

只需要把三維圖紙輸入到電腦,工具機就能自動生產各個部件。新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有配套沖磨設備,也不擔心灰塵威脅健康,王濤對這份新工作很滿意。

「現在主要是擴大產能,我和安書記已經選好了新廠址,今年打算再增上20台設備,完成後每天能生產130口磨。」企業家出身的楊德敬,不僅是「技術流」,更是實幹派,給自己定下了3000萬元產值的「小目標」。有了山東能源集團的兜底,楊德敬對今年的發展充滿信心。

完成了石磨生產的攻堅,安寶川又開始構思建設石磨博物館。「既能為石磨產業補充文化底蘊,又能傳播石磨文化促進文化振興,一舉兩得。」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這位56歲的「老書記」總有使不完的勁兒。(張楠 李志勇 崔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山東能源,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