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此仇恨袁世凱,究竟源於何時何事?

江邊寓客 發佈 2020-01-23T03:05:53+00:00

1916年袁世凱病逝前留下的遺言「看中國再造共和,為日本去一大敵」,這兩句話可以讀出日本對於袁世凱更多的是一種「憎恨」,同樣袁世凱也是恨極了日本。這種「憎恨」的產生,最早要從朝鮮「壬午事變」說起。

1916年袁世凱病逝前留下的遺言「看中國再造共和,為日本去一大敵」,這兩句話可以讀出日本對於袁世凱更多的是一種「憎恨」,同樣袁世凱也是恨極了日本。

這種「憎恨」的產生,最早要從朝鮮「壬午事變」說起。1882年,朝鮮士兵因為拖欠軍餉以及對日本人的反感而兵變,驅逐朝鮮的日本人,推戴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台執政。這次兵變引發了中國和日本同時出兵干涉,很快被中國清朝的軍隊鎮壓。

當時年僅23歲的袁世凱,作為「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的身份留駐朝鮮,實際上掌控了朝鮮的軍政大權。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開始了在東亞不斷擴張,吞併琉球,嘗試入侵台灣,干涉朝鮮事務。

但因大清帝國的餘威尚存,「征韓論」被一些人從時機不成熟、「內治優先」作為出發點而被壓制,但並不意味著日本政府在征韓問題上存在有較大的分歧。在與清朝簽訂《修好條規》處理台灣事件之後,日本便開始了對朝鮮的擴張行動,挑起江華島事件,迫使朝鮮簽訂《江華條約》簽訂之後,日本隨之對朝鮮步步緊逼,極力在朝扶持親日勢力,力圖切割朝鮮與清政府的宗屬關係。藉此企圖獨霸朝鮮,並染指東北,中日之間的矛盾不斷升溫。

清王朝為了維護「天朝大國」最後的威嚴,繼續維持對朝鮮宗主權及自身防衛考慮,以達到抵禦列強侵略的目的,朝鮮的地位尤顯重要。

面對日本的侵略意圖日益明顯,朝鮮局勢越來越危機。袁世凱給李鴻章致電中寫道,「第思日本既能廢琉球,我又何可廢朝鮮改行省,許各國往來通商,各國必不與我為難。......彼國雖偏小,上下一心,其圖謀并吞高麗,形跡已彰。若複數年,羽毛豐滿,則難圖矣。」此處袁世凱的吞韓之謀可以看出他對日的立場,同時袁世凱對朝鮮局勢的分析可謂是入木三分,他對於日本吞朝的野心非常清楚,建議清政府將朝鮮按照廢藩置縣,使朝鮮成為大清帝國的直屬省份。其實當時完全具備這個條件,袁世凱掌控了朝鮮的內政外交,加之朝鮮為中國藩屬數百年,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空間。

袁世凱之所以對日本極其防備,這主要是袁世凱崛起於朝鮮,「兩次勘定朝鮮變亂,厥功甚偉」,在李鴻章保舉下為清廷全權代理朝鮮事宜,對於朝鮮事宜竭心盡力。中日在朝利益的碰撞時,袁世凱強有力的手段遏制了日本的野心。「甲申事變」中,袁世凱一舉粉碎日本人的陰謀,因此袁世凱成為日本的眼中釘。因此日本政府屢次向清廷提出抗議,說是袁世凱屢次挑釁,要求清政府予以賠償,甚至還造謠袁世凱和朝鮮的閔妃(後來韓國追封明成皇后)通姦。

1885年,日本政府派遣伊藤博文來華,一再要求懲辦袁世凱。此後,袁世凱與日本的明暗對抗一直持續袁世凱的一生,最終袁世凱含恨而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