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的兩個兒子都不姓嬴?專家:那時這種事情很常見

北冥有紅鯉魚與綠鯉魚 發佈 2020-01-22T03:13:15+00:00

如果說秦二世胡亥暴虐無道,被後人"剝奪"了稱姓的特權是他咎由自取,因為他確實是殘暴無道,重斂賦稅,大興徭役,揮霍無度,光是修建秦陵和阿房宮就引得全國人民怨聲載道,而且他還荒淫無度,讓人不忍直視,也沒幹出什麼功績,反倒是把祖上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葬送的一乾二淨,所以後人不用"嬴"姓

秦始皇本名叫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特地開發了"皇帝"這個稱謂,自稱"始皇帝"。那麼為什麼到了他的後代卻不用"嬴"字作為姓氏來稱呼,比如秦始皇的長子,人們都稱他"扶蘇",後來繼承王位的秦始皇第十八個兒子叫胡亥,光從字面上看"扶蘇"和"胡亥"這兩個名字和秦始皇一點關係都沒有,難道說這兩個孩子不是他親生的嗎?

在秦始皇之前的幾代秦王都以"嬴"字為姓,比如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盪、秦昭襄王嬴稷等。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的秦孝公叫嬴渠梁,在稱呼秦始皇的時候,人們也習慣在他的稱謂後面加上他的本名嬴政,而他的父親秦莊襄王,雖然世人習慣於稱他為"異人"或是"子楚",但是他的本名也是叫"嬴楚"的,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的兩個兒子人們不稱他們叫"嬴扶蘇"或是"嬴胡亥"。

這就要先從古代周朝的禮法開始說起,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那時候人們的名字成分比較複雜,分成姓、氏、名三個部分,在稱呼男性的時候一般只稱氏,不稱姓,只有周朝王室成員可以稱姓,為了凸顯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尊貴。比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他姓姬,名宮湦,在登基之前都被叫做姬宮湦,再比如滅商建周的周武王被稱為"姬發"。而同為周朝後裔的重耳本來也是姬姓,但是由於他屬於晉國,已經不屬於周朝的皇室了,所以沒有人稱他為"姬重耳",最多叫他"晉重耳",因為"晉"是他的氏,或者在他尚未繼承晉國君主的時候,因為他是一方諸侯的兒子而尊稱他為"公子重耳"。

"問鼎中原"典故中的王孫滿,他也是姬姓,但不能稱姓,所以沒人叫他姬滿,頂多在左丘明所著的《左轉》中,尊稱他為"王孫姬滿"。春秋時期的齊國國君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就算當時齊國是春秋五霸之首,這樣一位國君在當時也是不能稱姓的,往尊貴里叫也只能稱其為"齊小白",或者也有人稱他為"姜小白"其實是不符合周朝禮法的,要是有人在當時這麼叫他,那可是大大的僭越之舉。

雖然周朝禮法有那麼多的規矩,但是例外也還是有的。在公元前325年,當時處於戰國中後期的秦國已經十分強大,秦惠文王自立為王,從此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當時周王室權威嚴重衰弱,從地位上來說秦國王室已經能與周王室平起平坐,甚至超過周王室了,所以秦惠文王就有了"稱姓不稱氏"的特權。而在公元前323年的時候,隨著為了對抗秦、齊、楚等大國的魏、韓、趙、燕和中山五國結成聯盟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之後周王室的權勢徹底消失,從此以後所有的秦國王室成員都有了"稱姓不稱氏"的特權。在這之前,所有的秦國君王都是沒有資格稱自己為"嬴XX"的,只能以"趙"氏相稱,因為"嬴"是秦國王室的姓,而"趙"是氏。所以按理說秦始皇嬴政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都是有資格以"嬴"字稱姓的,那麼為什麼後人史書不這樣稱呼他們呢?

其實這都是因為後世撰寫歷史的人大多對秦國,尤其是秦始皇持有批判的態度,就好比《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尊劉貶曹",《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尊曹貶劉",只不過在秦國身上大家都出奇的一致,紛紛貶低秦始皇,大力營造一種"秦國君主殘暴"的印象,給秦國貼上"暴秦"的標籤,這樣一個暴虐的王朝是不能和周朝還有後來的漢朝相提並論的,從而刻意忽視秦國王室在稱謂上享有的特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曾用過"趙政"來稱呼秦始皇,顯然就是不承認秦國的正統地位,仍舊把秦國當成是周朝下屬的一個諸侯國來看待。

如果說秦二世胡亥暴虐無道,被後人"剝奪"了稱姓的特權是他咎由自取,因為他確實是殘暴無道,重斂賦稅,大興徭役,揮霍無度,光是修建秦陵和阿房宮就引得全國人民怨聲載道,而且他還荒淫無度,讓人不忍直視,也沒幹出什麼功績,反倒是把祖上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葬送的一乾二淨,所以後人不用"嬴"姓來稱呼他也是活該。但是秦始皇的功績還是非常偉大的,他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除此之外他還統一了文字、貨幣以及度量衡,對於秦國和後世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農業和經濟上,大力開發蠻荒之地,興修水利,修建交通,在軍事上奪取河套地區,修建長城抵禦匈奴。

所以先不說很多像是"焚書坑儒"這種主張秦始皇殘暴的故事到底有幾分真假,單光是他這些豐功偉績也足以蓋過種種非議,後人也不敢去剝奪他"稱姓不稱氏"的特權。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