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忽悠楚懷王的結果,怎麼讓趙國消滅了中山國,有什麼特別嗎

劉一千五 發佈 2020-01-22T03:16:23+00:00

一,賢明的秦惠王張儀與司馬錯論伐蜀的結果表明,司馬錯著意於安定後方,志在巴蜀;張儀銳於進取,志在東方。

一,賢明的秦惠王

張儀與司馬錯論伐蜀的結果表明,司馬錯著意於安定後方,志在巴蜀;張儀銳於進取,志在東方。秦惠文王兩便之,讓司馬錯伐蜀,讓張儀謀韓。

戰國七雄在"秦不伐六國"的短短十幾年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秦國悶聲強大,趙國吞併中山,楚國由大成小,魏國自強而弱,燕齊內亂不止。這一切的源頭就在於張儀奉行的"蘇秦私約"和"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引起的結果。

二,蘇秦的"合縱"來之不易,要想長久得找人去秦國操盤

張儀與蘇秦,似乎就是《白夜行》里男女主,雪穗和亮司,又喻之為沙虎魚和刀蝦,他們相依靠而圖存。讀了幾次《白夜行》,更堅信中外古今的生存狀態皆有相同之處,溝通之處。這在張儀和蘇秦的身上體現得更加突出。

蘇秦在戰國時期的舞台上活動時,各個國家處於上升時期,他飄飄然地逛了一通,最後在燕趙"要賣就賣自己擁有的東西"(銅原亮司的話)。但時間易變,國王更替快,保不住各國間不一定都遵守盟約,萬一哪個刺頭到秦國挑起事端,一旦秦兵出關,趙國燕國受攻擊,蘇秦就要為自己的忽悠的"合縱"付出代價。

他想到了同學張儀。他幫助張儀在秦國當上了"用事者",掌握了部分外交權利。兩個人約定好了,蘇秦活著倡導"合縱"之時,張儀不能拆台。這是內容豐富,含義不確定的基本的一條底線。對於張儀而言,他可以不用軍事方式主動攻擊蘇秦所在的趙國、燕國……但他可以用外交手段彌補這一承諾之外的方式方法,並以此報答秦惠文王的知遇之恩。

三,張儀為什麼要挑楚國下手

張儀的遭遇與後來的范雎的遭遇很相似,都是挨了一頓冤枉打。由此可以推斷,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不然不會靠遊說餬口,不會屈尊權貴門下聽差。他們的這一基本情況說明,一旦他們被踐踏後,他們的報復心就格外地強烈。個人的或國家層面的,一起圈定在報復裡面。

張儀挨了打,原因是這麼回事:

有次同楚國的國相飲酒。大家喝高了,楚國的地方舞蹈非常有名,楚聲,楚樂,楚舞讓人慾罷不能,王室顯貴,設筵招妓,酒酣跳舞……不料相國隨身攜帶的玉璧弄丟了。門客們找不到,認為是張儀偷的。理由是張儀窮困,窮困思盜麼?便斷定是張儀行為不端,要不,為什麼璧會不見呢?相國把張儀抓起來,毒打一頓,但張儀不承認,相國最後放了他。回家後讓老婆笑了一頓。但張儀不以為怪,堅信自己能行。

張儀成功相秦之後,楚國的悲傷日子開始了,因為他在這裡挨了一頓打,要找回來。這是張儀為什麼要找上楚國的原因。

他牢牢記住了自己在楚國挨打受辱的日子。他當上秦惠文君的客卿後,首先對楚國發難,明白無誤表達了公報私仇的願望:

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張儀列傳》

但是,不是說想找楚國就可以報仇的。不僅楚國地域面積超大,國力在當時也同它的歌舞一樣"翅楚"。更何況,齊國是楚國的盟友。一個大漢傍上另一個大漢,能力就超強了。張儀面對如此局面,他應付的策略就是離間,只要楚——齊聯盟破裂,楚國孤立,自西而東,扯上韓、魏、齊,加上秦國,楚國這塊肥肉就可以仔細品味了。

四,張儀破壞齊楚之約的策略

"六百里商於之地"敲鬆了楚懷王的堅定。他認為這樁買賣值,與齊國斷交。齊王也是個厲害的主,斷就斷,誰怕誰。他這麼與楚國斷交的消息傳到張儀耳中,張儀立馬讓楚國使者去交割六里的地。楚懷王看著空手而回的使者,大怒,發兵去打秦國。

注意,這是一場外交糾紛引發的戰爭,而且先出兵的是楚國。秦國屬於自衛戰爭,性質都變了。楚國沒道理了,戰爭一開打,又損失慘重。如此一來,齊國不救,韓魏侵邊,燕國鞭長莫及,趙國在騎馬射箭,志在中山國……他們都不管秦楚這樁子事,楚國困難了。

張儀如此反覆欺騙楚國,楚國被連續不斷地削弱,無意中拖住了齊國和魏國,南方五國捲入紛亂的外交之戰中疲於奔命。張儀不主動出兵,而迫使六國自己出兵,這仗也可以打起來,以秦人的軍功爵制,不愁搶不到土他財富。張儀因此實現自己對蘇秦的承諾,又達到因外交而獲利的有益於秦國的機會,不曾想還給了趙國大好的千載難逢的機會,趙國積極積蓄力量,國力迅速攀升。

五,齊國魏國被捲入紛爭,中山國的處境危急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目的和理由全在趙王之言語中。他教導趙國臣民說:

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史記-趙世家》

中山國其實是個悲壯的國家,他們客居在中原民族建立的諸侯國之間,處境十分艱難,他們有草原民族的生活習慣,被華夏民眾稱為"胡人",當初樂羊伐滅中山國,中山國被強的大魏國控制。

中山國的城址,大約位於當時晉國的東北部,所以,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中山國在春秋時期,面臨的最大敵人晉國,兩國自然也發生過許多的交鋒,戰事持續了近二百年。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中山國與趙國接壤最長,幾乎被趙國包圍,所以趙武靈王說"中山在吾腹心"。作為中原大國,趙國在當時自然是占了些上風。而中山國,基本上一直處於被壓制的狀態,生存條件十分惡劣。

因此,中山國經過一次滅國後,學習進步了。他們依靠魏國和齊國制衡趙國,爭取圖存。中山國四鄰與趙接壤,在趙國之內,又與趙國為敵。很危險,所以趙人決心伐滅中山國。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趙世家》

當時的大環境對趙國極其有利。蘇秦在趙國成功後,怕秦國找趙國的麻煩,就幫助張儀相秦。張儀在秦蘇在世時承諾沒有找趙國的麻煩,而是在楚,韓,魏,齊之間挑撥離間。楚國因此長期與秦國韓國魏國齊國爭鬥。魏國齊國自顧不暇,無法再支持中山國,中山國由此失援。趙武靈王看準並抓住這短短的十幾年,進行改革增強勢力,連續發動對中山國的進攻,徹底地兼并了這個排名戰國十二強的國家。趙國因此敢與秦國叫板。

六,秦昭王時,強悍的主父跑到秦國去偵察地形,把秦昭王嚇得不輕。

這就是用實力說話。可惜趙國的上升勢頭突然被"沙丘事變"給掐斷了。趙國的強盛,讓秦國極為不安。由於蘇秦沒死,張儀也不想違約。既然在趙國得不到便宜,那還得在楚國這頭肥豬身上割肉。

於是,有了楚懷王入武關被押一事。秦王要楚國割地來換,楚懷王不同意,秦王說,那你好久想通了好久走。再不理他了。

楚懷王尋了個空,跑了。秦人就追,楚懷王逃到趙國邊境,想入趙國避難。接待楚懷王使者的是趙惠文君,也就是趙何,他爹主父趙武靈王在代國不知道這件事也就沒指示兒子怎么正確處理這樁突發的外交事件。趙惠文君狐疑不定,懦弱膽小,不敢收留危險中的楚懷王君臣。結果秦兵追上,野蠻地帶走了楚懷王一行。

秦昭王因此看出了趙惠文王膽小怕事,容易欺壓,他從此瞄準這個孱弱的趙國未來的君主。秦昭王怕趙武靈王,所以不想招惹趙國。不久,楚懷王死在秦國,這件事把秦國捲入極大的外交糾紛之中。


諸侯由此不值秦。《楚世家》

大家不想跟秦國玩了,秦國太不講外這禮節了。後來,趙國使者藺相如在章台宮尖銳諷刺秦昭王:

自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的束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句話,秦國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君主,從來沒有一個講信用的。這話也只有藺相如講得出口。

七,楚懷王時代,秦國從楚國得了大片土地。

張儀用的是欺騙楚懷王,在欺騙的同時激怒楚懷王,促使楚國出兵挑起紛爭。秦國幾乎逢戰必勝,打得楚國迂迴遷都,而西方的土地均讓秦國占去了。秦國的司馬錯早就攻占了巴蜀,張儀巧取豪奪又占了漢水流域和長江上游,秦兵以後順江而下,把楚人趕到吳越故地,至到滅亡。

趙惠文王時,典型事件莫過於和氏璧。秦國是寸土必爭的土豪,會捨得用十五座城池去換和氏璧?明擺著是秦昭王欺負趙惠文王。秦昭王想找藉口壓制趙國發展。所以再三找趙國的麻煩。趙惠文王之後,趙孝成王處理上黨的歸屬問題,爆發了趙國由盛至衰的"長平之戰"。

八,尾聲

蘇秦死後,張儀再沒顧慮了,但久了也會招人嫌,他到魏國去,不久死在魏國。15年秦國不主動出函谷關攻擊六國,六國還是自強大而衰弱(趙國除外),各國國力在張儀時期逆轉,揭開了更殘酷的新篇章。

秦國只是自己不主動出兵,對張儀挑起的,由其他國家發兵來攻打的,予以迎頭痛擊。這表明秦國依然好戰,只是策略改變了而已。當時,商鞅變法的治國思路需要調整以及張儀的外交方式的改變,促使各國的力量發生了轉變,尤其是趙國滅了中山國,力量強大,引起了秦昭王側目。蘇秦死後,張儀立即展開活動,遊說各國附秦,繼之以秦兵征伐,秦國從六國中攻取了越來越多的土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