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後,我該怎麼教育他?

亦淇遇見自己 發佈 2020-01-22T03:18:56+00:00

她說,我就馬上拉走他,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如果你再打人,就不要再玩了!我們的養育終極目標是,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樂于思考教會孩子怎麼做,而不是替他做。

昨天有朋友問我,自己孩子4歲了,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喜歡打人,怎麼辦?我先問他,看到孩子打人,你會怎麼做呢?

她說,我就馬上拉走他,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如果你再打人,就不要再玩了!

想起我家小妞,也是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由於社交增多,環境影響,第一次打了小朋友。不過,當時我很好的利用那次打人的事情幫助孩子做了一次社會能力的學習。

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


一、 "我不能解決問題,我很無能"


社會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要教會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

一個會成功解決問題的孩子,可以很好的和社會相處。

曾經看到新聞,大連13歲男孩殘忍殺害10歲女孩的事情。


《今日說法》曾經做過一檔節目《7個女孩的懺悔》,7個青春期的女孩,最大19歲,最小未滿16歲,對素未平生的女孩大打出手,以此發泄心中的憤怒。


還有最近發生的北京朝陽醫院陶醫生的遭遇,源於一個患者認為手術沒有達到他的預期,因此暴怒下拿刀坎醫生。

這些痛心的事件,都折射出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社會能力發展,沒有和他們的年齡同步。

比如在孩子三四歲上幼兒園的時候,被老師投訴打人,我們只是回家教訓孩子:不許打小朋友,知道嗎?

在小學,孩子經常和同學打鬥,我們只是負責道歉和帶被打傷的同學上醫院。

上了中學,孩子和同學打架,我們這時候已經很無助了,直接讓孩子退學吧,沒法管了。

當孩子感到自己不能成功解決人際關係問題,他有可能會覺得自己無能,也無助,不知道怎麼辦,甚至會做出很多令人無法接受的行為。


二、 如何發展社會能力

1、 合理宣洩情緒

我們都經歷過生氣憤怒,在生氣當下,人會處於失控狀態。如果情緒無法得到合理的疏導和釋放,大腦的控制力會不斷降低,更無法進行自我反思和調節自身行為。

我們成年人生氣,往往會通過跑步、聊天等方式來進行宣洩。而小朋友呢,它還不會使用這樣的方式,遇到不滿,就會打人、摔東西。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將情緒發泄到無生命價值的物品上。比如說,袋子、氣球、沙包等等。

我們還要繼續升級,幫助孩子尋找到更多合理宣洩情緒的方式。

有的父母會做一個情緒宣洩箱,裡面寫滿了合理髮泄情緒的各種方式:比如吹氣球、畫畫、玩遊戲、吃東西、打沙包、在房間獨自待一會。只要孩子一生氣,就從裡面隨機抽一個方式來進行情緒宣洩。


比如在我家,我看到孩子打人,第一時間把她抱進房間,隔離開這兩個小朋友。我說,你先在房間待一會,媽媽在這裡陪著你。小妞說:我很生氣,我要出去。

我說,我知道你很生氣,生氣我們就把情緒發泄出來,不過不能傷害到小朋友。這裡有個袋子,我們踩袋子吧。

我們就一起在房間踩袋子,把情緒給發泄出來,漸漸地,她的哭聲越來越小,狀態越來越好。

有人明白我的意思、理解我的感受,是對抗攻擊行為的必要元素。


2、 移情訓練

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到了小學,甚至中學,還存在攻擊性行為,甚至出現校園霸凌。

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發現,很多習慣霸凌的孩子,他們識別別人情緒的能力特別差。

因此呢,我們要和孩子去討論別人的感受。如果我們打了其他小朋友,他會有什麼感受?

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是幫助孩子成功解決人際關係的關鍵。


小妞情緒平穩後,我會問她,你打小朋友,她會痛嗎?她說不會。

於是,我換了一個方式問她,你還記得你在幼兒園的時候,F小朋友和你搶玩具,然後你手還出血了。你傷心嗎?

我一說,她馬上想起當時手指出血的事情,她點點頭說,傷心。

我繼續說,是的,當時你很傷心。那現在如果你打西西,她會傷心嗎?

小妞終於想明白了這個邏輯,說,會。我擁抱了她一下,說,那我們去和西西道個歉吧。

她爽快的同意了這個決定。

讓孩子體驗別人的處境和心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慢慢地,學會了換位思考。

3、 "再想一個辦法"

當孩子會運用"再想一個辦法"的方式來思考,他在同伴的交往中就會變得遊刃有餘。當挫折來臨時,他的心理復原能力也會比其他的孩子更強。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孩子去思考,並且讓孩子自己去分析,他們的解決辦法是否可行,而不是告知和評判孩子的想法是否正確


小妞打人後,我把她和小朋友拉到一起坐下來。小妞說,我想和她一起玩,一起坐搖搖車。西西小朋友說,這裡這麼小,我坐不下。

我說,是的,看起來你們遇到了問題,你們可以再想一個更好的辦法嗎,讓大家能夠一起開心的玩耍。

她們倆提出了想法後,我說,我幫你們寫下來。我拿出一張紙一支筆,左邊是小妞想法,右邊是西西想法。

我們對每一個想法進行探討,如果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呢?


我們的養育終極目標是,

教會孩子學會思考,樂于思考

教會孩子怎麼做,而不是替他做。

這樣他對生活才會有掌控感,而不是感覺被別人掌控。

我是亦淇,歡迎關注我,一起育兒育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