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火,真的和傳染病爆發沒有關係嗎?

北晚新視覺網 發佈 2020-01-22T03:23:29+00:00

這已經不是人類第一次,因為野生動物而受到傳染病的威脅。為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食用野味者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威脅,但是你知道嗎,森林的過度砍伐也與此息息相關。

1月20日晚間,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表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

這已經不是人類第一次,因為野生動物而受到傳染病的威脅。為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食用野味者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威脅,但是你知道嗎,森林的過度砍伐也與此息息相關。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砍伐森林引發了複雜的連鎖反應,為致命病原體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比如尼帕病毒和拉沙病毒,以及導致瘧疾和萊姆病的寄生蟲。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致命病毒

1997年,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因促進農業發展被燒毀。在煙霧的薰染下,無法結出果實的樹導致當地的果蝠別無選擇,只能飛往其他地方尋找食物,同時也攜帶著一種致命疾病。

這些果蝠在馬來西亞果園安家後不久,當地的養豬戶開始生病。到1999年,當地共有265人患上腦炎,105人死亡。這是已知的第一起人類感染尼帕病毒案例,此後整個東南亞出現了一系列反覆暴發的疫情。

如今,非洲和東南亞的部分森林仍在大面積燃燒,專家們擔心下一次嚴重的傳染病可能還會從森林中出現。我們越是破壞和清除森林棲息地,就越有可能面臨傳染病爆發的危險。

瘧疾就是其中的一種傳染病,主要通過蚊子攜帶的瘧原蟲傳播。儘管相關的控制措施已經大大減少了其傳播,但在本世紀初,亞馬遜盆地的瘧疾感染者每年仍多達60萬。

從2003年到2015年,每年減少10%的森林面積導致了3%的瘧疾病例增長:在穿過森林的道路旁,那些溫暖避光的水坑正是瘧疾傳播媒介——按蚊的理想繁殖地點。

去年的亞馬遜火災震驚世界,而如今隨著澳洲大火的持續燃燒,火災結束後的瘧疾傳播也不能不令人憂心。

然而蚊子並不是唯一能將致命疾病傳染給人類的動物。事實上,人類感染的絕大多數的新型傳染病(HIV、伊波拉和尼帕病毒等)都是通過野生動物進行傳播的。

在森林中,許多病毒可與其宿主動物和諧共存,因為這些動物與病毒一直在共同進化。但是當人類冒險進入森林或企圖嘗試改變自然規律時,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致命病毒盯上。

而且隨著氣候持續變暖,傳染病對人類的影響範圍可能會進一步擴大,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們將因此進入以前從未存在過的地區。

這對於人類的打擊是致命的,尤其是那些可以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病毒(如伊波拉病毒或尼帕病毒),理論上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可以在全球各地傳播。

懸崖勒馬

如果說砍伐森林是為了利益,那麼疾病控制在未來也許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獲取利潤的方式(馬來西亞政府治療每位瘧疾患者的費用約為5000美元),在金錢方面,這為保留一些森林提供了必要性。

但這樣的措施只是治標,想要真正做到懸崖勒馬,還需要我們明白:無論是食用野味還是砍伐森林,都會像推翻多米諾骨牌一樣帶來連鎖反應,而承受最後一枚「骨牌」重擊的仍舊是我們自己。

延伸閱讀

禁絕野味市場,不能再用生命為食客的愚昧埋單!

新型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著實讓人揪心。儘管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我們還有許多未知,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其發源地是武漢的一處所謂海鮮市場。鍾南山院士在採訪中談到,該市場中不乏野味。從各方面的流行病學的調查看,病源鎖定為野生動物,比如說竹鼠、獾等。

聽罷這一初步結論,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有些人就管不住自己那張嘴?

盤點一下即可發現,鼠疫、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等致命疫情都發源於野生動物。而人類之所以中招,一大原因就是吃食所謂的野味。

就拿我們國家來說,遠有2003年的SARS冠狀病毒,近有2019年的肺鼠疫。前者被最終證明來自中華菊頭蝠。果子狸與之接觸後被感染,那些野味食客在吃果子狸的同時也接盤了致命病毒。後者則源於嚙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當時內蒙古一位患者,就曾吃過在野外發現的野兔。

一些人動動筷子,卻闖下了一場場大禍,最終讓那麼多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教訓不可謂不慘痛,但為何有人如此鍾情於野味呢?

野味真的那麼好吃?筆者沒吃過,但我們相信,從古至今篩選下來,得以大規模馴化養殖的豬、牛、羊等動物才是最適宜人類食用的。那些珍禽異獸之所以沒有入選國人的主流食譜,一定有其原因。

這個意義上,與其說食客們吃野味是為了果腹,不如說他們追求的是所謂感覺,比如獵奇的刺激,比如「大補」的幻想,還有凌駕於規則之上的「特權」的范兒。然而,相關科普早已證明,許多所謂的「大補」食物都是噱頭,收繳著無知者的「智商稅」。至於那些面子消費,其實散發著腐朽的味道,背後的思維早該被扔進垃圾堆。

我們大聲疾呼,一定要禁絕野味市場!用多數人的生命為少數人的無知埋單,這個代價太過高昂。我們國家不是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可為什麼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屢禁不止?

曾有媒體暗訪過武漢這家海鮮市場,隨機找了幾位攤主詢問,對方都毫無防備地為記者指了野味店的方向。可見,這樁買賣在他們看來有多麼稀鬆平常。從另一方面想,這是否也反映出相關監管部門的失職?這次出事的是武漢,可放眼全國,難道別的省市就一定沒有售賣野味的地下市場?

疫情兇猛,希望也能成為一堂社會安全公開課,讓公眾明確認知到野味的危險。這一過程中,需要監管部門的嚴厲打擊,也需要大眾媒體的鼓與呼,將一些人從愚昧中叫醒,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遵規守法,管住嘴巴,就從這個春節開始!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每日經濟新聞、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1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