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國前期的曹操來說,失去對漢中的控制可能未必是一件壞事

寒江閣一道人 發佈 2020-01-22T03:52:58+00:00

在對手士氣衰落,糧餉不濟時,他敏銳的把握到對手的弱點,運用反間計讓韓遂、馬超窩裡斗,然後從中漁利,迅速結束戰鬥,關中地區也被曹軍輕易占領。

文|笑春風


曹操拒絕進取巴蜀

"得隴望蜀",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成語典故了。三國時代,曹操兵進關隴,降服在漢中盤踞的張魯政權,當時在丞相府任職的司馬懿勸曹操以漢中為跳板,趁著劉備政權立足未穩,繼續南下攻打巴蜀。結果被曹操拒絕。而拒絕理由竟然是要克制自己的野心這類說辭。這不由得讓人大跌眼鏡。被譽為三國時代屈指可數的戰略天才曹孟德,為什麼會拒絕繼續拓展自己的控制區域呢?

事實上,在魏晉南北朝史專家王仲犖先生看來,曹操對進軍巴蜀的計劃不熱心,並非是克制自己的野心那麼簡單,而是因為此時曹操所處周圍環境的複雜,根本不允許曹操在西部組織如此規模龐大的軍事行動。

舉個例子,在曹操消滅張魯之前的"熱身戰"——關中之戰中,面對著數以十萬計的關西騎兵,他選擇避其鋒芒,先繞開潼關,從今天山西南部西渡黃河,構築防禦據點,然後又利用防禦工事和中原腹地的經濟基礎同韓遂、馬超等軍閥打消耗戰。在對手士氣衰落,糧餉不濟時,他敏銳的把握到對手的弱點,運用反間計讓韓遂、馬超窩裡斗,然後從中漁利,迅速結束戰鬥,關中地區也被曹軍輕易占領。而曹操以巧取勝的背後,正反映了其力量有限,而不得不通過動腦筋來彌補。

至於司馬懿慫恿曹操謀取巴蜀,須知,詩人李白曾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而在三國時代,落後的運輸工具與尚未恢復的中原經濟,更難支撐曹操去做如此成本高昂的軍事冒險。因此,曹操"得隴望蜀",實質上是同樣受實力所限。


曹操的壓力

不過,就在曹操為獲得漢中而沾沾自喜時,局勢再度發生了驚人的逆轉。原來,身在蜀中的劉備已經從探子處得到了曹操把手伸進漢中的消息,更讓他感到擔心的是,此時巴中的土著勢力也響應曹軍,宣布效忠許都方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劉備先派黃權帶兵討平巴中親曹操的勢力,然後在諸葛亮與法正的建議下,決定以攻為守,一方面命令荊州的關羽安撫東吳,然後踴躍出擊,爭取突破曹仁在襄陽和樊城的防線,另一方面,劉備又親自統領大軍北伐,趁著曹操在漢中還沒有站穩腳跟之時將其擊潰。

劉備大軍蠢蠢欲動,而曹操方面也在緊急動員著,因為此時的曹操在與劉備、孫權角逐天下過程中,雖然在實力上占據著上風,可是承受的壓力更大。這種壓力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

首先,曹操之所以能在與中原其他軍閥作戰中以弱勝強,靠的就是冷酷無情的動員力,為了保持穩定的兵源,他採取"士家制",即命令軍籍世襲,而且用固定區域屯田等方式來控制其遷徙。頻繁的戰爭,讓許多百姓不堪重負,紛紛反對曹操統治,所以曹操在防禦兩家偷襲同時,還得抽調主力來穩定大後方。

其次,塞外的鮮卑與烏桓多次擾邊,遼東與幽州警報不斷,也讓曹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騎兵力量來壓制這些遊牧集團。由於烏桓內部組織鬆散,所以曹操抓住機會分化瓦解對手,也從中獲得了一批驍勇善戰的烏桓騎手為自己效力,所以東北部的遊牧部族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敵人。

再其次,東吳覬覦劉備手中的荊州,但更擔心曹操捲土重來。為此,東吳方面將大部分水軍部隊和一部分陸軍集中在今天的皖中地區,以防禦對手。結果果然,曹操平定關中,擊敗韓遂與馬超等勁敵後,出動四十萬大軍攻打今天巢湖東南的濡須,此地向西可進入大別山,威脅今天的武漢三鎮,向東則逼近東吳的政治中心建康。因此,為了抵擋曹操的進攻,孫權也是集中精力來應對。最後,由於水軍不如人,曹軍雖然陸上縱橫無敵手,但最後還是不得不草草終止了對於東吳的軍事打擊。雙方仍然大致以淮河為界緊張對峙著。

最後,就是劉備方面了。就在曹操消滅張魯,還師許都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劉備以巴蜀為根據地,向北出擊,先攻占漢中門戶陽平關,後又在今天陝西南部的定軍山重挫曹軍主力,殺死夏侯淵。被曹操輕易占領的漢中,此時又落入劉備手中。


曹操一退再退,竟讓蜀漢萬劫不復

劉備本以為曹操會因此戰而發大軍來報仇,沒料想曹軍竟然主動退卻,縮進長安和陳倉等幾個關中據點內,如果說之前曹操放棄進攻巴蜀是實力有限,那這次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同之前一樣,曹操之所以會選擇一退再退,還是與其根據自身實力情況而做出的規劃有關。在他看來,劉備的攻勢雖然十分凌厲,但受限於西北地區複雜的地形條件,對手糧草武器轉運困難,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的戰爭,所以漢中落入劉備之手時,這已經是他的進攻極限。果然,在取得陽平關與整個漢中地區後,劉備便停止了攻勢,一方面下令部下屯田,減輕後方的補給壓力,另一方面則寄望於荊州這樣一個樞紐地點,希望通過它來監視東吳,順便牽制曹軍主力。

至於曹操方面,由於其在關隴一帶轉攻為守,所以大量機動部隊得以騰出手來,支援其他的戰場。巧的是,此時的東吳出於之前濡須之戰被曹操痛擊的痛苦記憶,也不願意再和曹操方面輕啟戰端,所以就在劉備將巴蜀和漢中地區的控制區域連成一片時,曹操方面和東吳的關係也由緊張的對峙轉向暗中勾結,曹軍苦於關羽的攻勢,而關羽後方的空虛,又給了東吳方面收回荊州以可乘之機。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就在劉備把進取中原的希望寄托在關羽身上的時候,東吳的部隊早已開入了荊州地界,關羽試圖回援,也在半道上被曾經的盟友打了伏擊,自己也身首異處。

因此,如果從一個長時段來看,曹操在西北地區的一再退卻,並非是消極撤退那麼簡單,而是在權衡局勢之後,儘可能保留足夠數量的機動部隊,以應對最主要威脅的合理之舉。世人皆言曹操用兵膽大心細,從此可見一斑。而我們更不妨設想,假如曹操能再多活一段時間,等到中原地區經濟從戰爭破壞中基本恢復過來,那麼他很有可能利用劉備和孫權兩家的矛盾,創造更大的勝利。而蜀漢的實際決策者諸葛亮正是有感於此,所以在劉備死後及時糾正他生前與東吳抗衡的政策,同時六出祁山,在西北山地和曹魏打消耗戰,這樣一種策略對於實力弱小的蜀漢來說,雖然無異於是一種苟延殘喘的不得已之舉,但也是惟一的辦法了。

曹操在與劉備爭奪漢中過程中能夠及時放棄,並給後來的蜀漢政權製造了如此之多的麻煩,實在是一個棘手的強敵。而《三國演義》中所塑造的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一面,同曹操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了。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