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倫敦:荒野求生並非編故事,擁有「內在生命」,你也可以

沙栗 發佈 2020-01-22T04:03:17+00:00

她能找到的唯一食物是一包糖果,叢林裡有毒蛇,小溪有鱷魚,在這樣的環境下,朱莉安硬是拖著受傷的身體,沿著溪流走了10天,最終獲救。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秘魯國家航空508號航班空難。1971年12月24日,17歲女孩朱莉安·科普克(Juliane Koepcke)與母親乘坐飛機去和父親共度平安夜。但不幸的是,他們乘坐的飛機墜毀,機上包括朱莉安母親在內的91人遇難,朱莉安成為這次空難唯一的倖存者。


朱莉安墜落到地面後,脛骨骨折,身上多處傷口因為細菌感染長出了蛆蟲。她能找到的唯一食物是一包糖果,叢林裡有毒蛇,小溪有鱷魚,在這樣的環境下,朱莉安硬是拖著受傷的身體,沿著溪流走了10天,最終獲救。

而在文學作品裡荒野求生故事更是數不勝數。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就寫過好幾篇類似的故事。

傑克·倫敦的作品《野性的呼喚》、《熱愛生命》、《海狼》、《馬丁·伊登》等等都為中國讀者所熟知。傑克·倫敦成長的時期,美國西進運動如火如荼,無數美國人加入淘金熱潮,探險幾乎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淘金者、拓荒者成為傑克·倫敦多篇小說中的主人公。

在短篇小說《熱愛生命》就寫了一個荒野求生的故事,主人公「他」獨自一人與寒冷、飢餓、傷病和野獸作鬥爭,最終走出荒野。

為什麼這種奇蹟能夠發生?不管是「他」還是17歲的朱莉安,其實他們最終能夠戰勝大自然,成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野外求生的技能,二是始終積極樂觀的求生意志。

《熱愛生命》中出人意料的是,主人公沒有名字,作者只是稱其為「他」。而唯一提到名字「比爾」雖然貫穿整個故事,但卻沒有正面出現過,僅僅是小說開頭的一個背影。在讀了好幾遍之後,我突然明白為什麼「他」不配擁有姓名了,這個答案會在文末揭曉。我們先來看看「他」都經歷了些什麼?

飢餓、傷痛,還有惡狼一路跟隨,他還是走出了那片荒野

在小說開頭,比爾就扔下腳腕扭傷的他,自己逃生了。他不得不忍著疼痛去追趕比爾。他相信比爾會在達狄斯河入口處,他和比爾藏有工具和食物的地方等著他。然後他們會一路南下,哈德遜灣公司的碼頭有數不勝數的美食在等著他們。

但顯然,接下來的行程非常不順。雨雪交加,饑寒交迫,他的腳腕腫得越來越嚴重,並且沒有食物,他只能嚼漿果、草根充飢,幸好還能用白鐵罐燒熱水喝;睡覺蓋的毯子很薄,還是濕的;他有支槍,卻沒有子彈,無法獵殺野獸。

他拖著受傷的腳追逐松雞卻一無所獲,馴鹿、狐狸從眼前走過,他也無可奈何,水坑裡找不到青蛙,他靠水坑裡找到的幾條小魚果腹。沒有野果,沒有能吃的草根時,他咀嚼狼群啃食後丟棄的鹿骨。

但身體越來越虛弱,他因為飢餓和追逐松雞暈倒。甚至產生了幻覺,把大棕熊看成了馬,求生的本勇使他鼓足勇氣與大棕熊對恃,來自心底深處的恐懼使他發出咆哮嚇退了棕熊;而他遇到的最大的威脅是一頭病狼。他們形影不離,互相尾隨,視彼此為食物。

來看傑克·倫敦的描述:

「為了生存,在荒野里上演了殘酷的一幕。兩個生靈就這樣都拖著病弱的身體,一個爬著,一個跛著,都想取對方的生命。」

狼趁他昏迷之際咬住他的手,而他清醒過來用盡全身力氣將狼壓在身上,他咬破了狼的喉嚨,才使自己逃離狼口。

在快要支撐不住了的時候,他被海岸邊的科考隊發現,得以生還。

野外惡劣的環境裡必須有基本的求生技能

文章開頭我們就說過,小說當中的「他」和朱莉安一樣,之所以能夠在野外惡劣的環境當中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求生技能,這是活下來最基本的條件。

朱莉安所處的亞馬遜雨林地形複雜,水裡有鱷魚,樹林裡有毒蛇,想要求生並非易事,況且朱莉安多處骨折,傷口長蛆。

而幸運的是,朱莉安的父母是生物學家,常年在亞馬遜雨林工作。他們教會了朱莉安很多野外生存技能。她每天只吃幾粒糖果,渴了就舔食樹葉上的水珠。她沿著溪流走,因為父親說沿著水流走就能找到人,她也知道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她見過父親用煤油給小狗處理傷口,所以當她在一間叢林小屋找到汽油時,把汽油澆在傷口上,並拔出了傷口裡的蛆蟲。

我們再來看看《熱愛生命》中的他。他在身體受傷、缺乏食物、雨雪交加、野獸出沒的環境裡,對隨身所帶的東西不斷地「斷舍離」,精簡包裹,節省體力。猶豫數次之後,將口袋裡的金子悉數扔掉,把為數不多的火柴分開保存,毯子僅剩半條,保留了獵刀和槍。但是後來數次幻覺後迷迷糊糊中獵刀和槍也不知道掉到哪去了。火柴和燒水的白鐵罐始終帶在身上。他靠漿果、草根、幾條小魚和熱水維持著生命。

所以,能夠看出,朱莉安也好,「他」也好,儘管一直處於飢餓的狀態,但他們能夠找到水,有東西勉強果腹,不至於餓死。儘管都受到傷,卻懂得在惡劣的條件下儘可能地處理好傷口。也就是說,他們都有維持生存的技能。

「內在生命」是他們堅持到最後,成功獲救的精神信念

不過,真正支撐著他們長時間堅持,努力活下來,尋求救援的動力是來自內心,那是對生命的熱切渴望,也就是傑克·倫敦在小說當中所說的「內在生命」,這是他們能夠最終獲救的精神信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一個詞:心錨。

心理學上來講,心錨是條件反射的一種形式,百科對它的解釋是:「人之內心某一心情與行為某一動作或表情之連結,而產生的條件反射」。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某個動作、某個事物、或者是某種表情,會讓你產生一種特殊的情緒。也可以說是能夠勾起你回憶的某個點。

朱莉安在叢林裡尋求生路的過程中,遇到溪流,她會記起父親說順著水流走就能找到人,在叢林小屋找到汽油的時候,能夠記起父親用煤油為小狗處理傷口……在她自救過程中,父母教給她的叢林求法技能在發揮作用。

而在《熱愛生命》中,追趕比爾是「他」的堅定目標。他內心不斷地為比爾找理由,相信比爾會在約定地點等他。從小說中的心理描寫可以看到,努力向前追趕比爾成為他堅持下去的信念。比爾始終出現在他的心理活動里,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他都會想到比爾會怎麼做?

另外,我們剛才說過,心錨會引發一種情緒,而情緒正面與負面之分。心錨也是如此,可以分為正向心錨和負向心錨。大家不難理解,正向心錨會給我們帶來積極樂觀的情緒,而負向心錨則可能帶來消極悲觀的情緒。

從朱莉安和「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強烈的正向心錨在推動他們前進的腳步,使得他們即使身陷絕境,依然對未來抱有希望。來看「他」是多麼的堅韌頑強:

「活著那麼痛苦,他卻不甘心就這麼死去。」

「就算死亡抓住了他的咽喉,他依然要用最後一點力量奮起抗爭,不能就這麼死掉。」

實際上,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觀點:任何時候,我們的內心都是自由的,身處逆境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直面困難,挑戰自己,也可以放棄掙扎,自暴自棄。

那麼,當我們身處險境時,我們是選擇抗爭還是放棄呢?

顯然,他們都選擇了前者,是他們的「內在生命」,給予他們勇氣,讓他們始終堅持,不放棄。因此,傑克·倫敦說:

「使他掙扎前行的是他的內在生命,是不甘心就這麼死去的內在生命,而不是他的身體。」

最後,關於「他」為什麼不配擁有姓名的問題。其實一開始我也非常疑惑,為什麼小說里的唯一的主人公沒有名字,而一個背影卻被賦予了姓名?

我後來才意識到,「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人。 而「比爾」這個確切的名字,則象徵著一個明確的目標。

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明確的奮鬥目標的時候,會更容易堅持,更容易找到前進的方向。

願我們都能像「他」和朱莉安一樣,熱愛生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