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入獄的劉向,多次警告漢成帝王氏外戚危險,為何卻終生不得志

尋根拜祖 發佈 2020-01-22T04:07:22+00:00

提到劉向,人們就會想起《戰國策》、《列女傳》、《說苑》等傳世之作,其實這僅僅是劉向著作的一少部分,他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還主持整理了古代大量圖書典籍,為我國思想文化的繼承傳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提到劉向,人們就會想起《戰國策》、《列女傳》、《說苑》等傳世之作,其實這僅僅是劉向著作的一少部分,他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還主持整理了古代大量圖書典籍,為我國思想文化的繼承傳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劉向,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文化典籍可能失傳,很多學術體系就面臨消亡的可能。比如《列子》,就是劉向重新編訂的一本思想學術專著,此外還有《管子》、《晏子》、《韓非子》、《鄧析》、《關尹子》、《子華子》等諸子百家學術,都因為劉向的系統整理,得以流傳。

與學問越做越大相反,劉向的仕途卻越走越窄,牢騷越來越多,活得越來越憋屈。漢元帝和漢成帝是非常崇儒的兩位皇帝,他們在位期間,九卿幾乎非儒生不錄,三公非學術大師不用,為何劉向混得這麼慘?

三次入獄的苦瓜學者劉向

一般像劉向這樣的大學者,普遍受到社會尊敬,很少捲入是是非非,偏偏劉向很不幸,他一生三次入獄,多次被罷職,起起伏伏一輩子。

劉向年輕的時候,偶然得到一本書,叫《枕中鴻寶苑秘書》,書中說了一種黃金提煉術。劉向大喜,如果能提煉黃金,國家還愁什麼財政問題?他急匆匆將這本書獻給了漢宣帝。

晚年的漢宣帝跟很多聖君明主一樣,墮落到迷信方術的地步,見到此書也很高興,令有關部門配合劉向,提煉黃金。結果,花了一大堆錢,一兩黃金也沒提煉出來。劉向由此受到彈劾入獄,被判處死刑!


若不是劉向的哥哥以自己的封地,替劉向贖罪,中國歷史上也就沒有這個偉大人物的存在了。

如果說這一次遭遇,是年輕人的冒失導致,接下來的兩次牢獄之災,則是他主動的行為。

漢元帝登基後,劉向的才華得到太傅蕭望之的賞識,被任命為宗正、給事中。宗正是九卿之一,給事中是參與朝政決策的內朝官,由此劉向平步青雲,位居國家權力中樞。

不久,爆發了蕭望之、周堪與弘恭、石顯、史高等人的政治鬥爭,劉向作為蕭望之的心腹,受到弘恭當人的打擊,與蕭望之一起被逮捕入獄,後來雖然被釋放,但被罷官奪職了。

第二年,漢元帝再次起復劉向,做了一名中郎,低級官員。上任不久,劉向就給漢元帝遞了一份奏疏:天象異常,老天在警示您,您應該罷免弘恭、石顯,重新蕭望之。

這封奏疏讓劉向再次入獄,他被以排擠許氏、史氏外戚,謀圖專權為罪名,被貶為庶人。直到漢元帝駕崩,十幾年間,劉向一直被排斥在朝堂之外。

斗宦官戰外戚,連士族也不放過,劉向想幹嘛

劉向為何與弘恭、石顯等人為敵?因為這倆人是宦官!劉向為何與史氏、許氏為敵,因為他們是外戚!劉向又為何與蕭望之為友,因為他們都是儒家士族!

也就是說,劉向其實是站在士族階級立場,與宦官及外戚勢力走向了對立面。年輕時候的劉向,雖然學問不錯,但是卻不安心於做學問,而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惜終漢元帝一朝,他始終不得舒展,反而被宦官和外戚搞得死去活來。

漢成帝即位後,隨著石顯的倒台,劉向再次入朝。這一次,漢成帝交給他一個光榮的任務:主持校勘皇家藏書。

事實證明,劉向面對書籍的能力,遠超於面對政客的能力,時至今日,很少有人知曉政治家的劉向,卻無人不曉學術大家的劉向。

劉向有一本著作,叫做《洪範五行論》,《洪範》是《尚書》中的一個篇章,講的是上古至春秋時期的天象災異事件。天象是什麼?在古人的心目中,天象就是上天的意志,就是天命,了不得的大事!劉向以陰陽五行論,對《洪範》做了系統整理和論述,目的就是讓皇帝能更清晰地理解「天命」,避免被小人蒙蔽,出現失德的情況,影響萬年基業。

比如,前文所說,出現了地震等「災異」,劉向就要通過《洪範五行論》告訴皇帝:您身邊有奸佞,他們蒙蔽了您,導致老天發怒,所以您要趕緊幹掉這些壞傢伙!

轉了一圈,又回到政治,敢情劉向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政治家的抱負!

漢成帝一朝,劉向多次上疏,警告漢成帝:王氏外戚的權勢之盛,自上古至今,從未有過;王氏祖墳的大樹根深葉茂,高過了屋頂,王家的吉兆;王氏與劉氏不兩立,如今漢室江山有累卵之危;田氏代齊,六卿分晉眼看就要發生了!

這些話聽起來很像讀書人的言過其實,事實上劉向去世後僅僅十三年,王莽代漢了!

除了王氏外戚,劉向一改與士族合作愉快的歷史,他與士族集團也鬧得不大和諧。比如他與丞相匡衡,似乎總是尿不到一塊!

匡衡主張宗廟疊毀,劉向堅決反對;匡衡說郊祭應該讓神祇跟著皇帝走,劉向說,神祇是神,皇帝要遷就神祇;匡衡死勁打壓民族英雄陳湯,劉向堅決為陳湯請命。

翻開史書,發現劉向除了與蕭望之、周堪、陳湯以外,就沒有真正的朋友!

與宦官、外戚為敵,是劉向的一貫立場,那麼,他為何由於士族集團鬧得關係不睦呢?劉向到底想幹嘛?

開歷史的倒車,劉向選擇了不合時宜的路

其實,除了士族外,劉向還有一個身份——宗室。漢高祖劉邦有個弟弟叫劉交,劉向就是劉交的五世孫,是皇室支脈。

這就不難理解,劉向不僅與宦官、外戚勢力為敵,又與士族勢力心存芥蒂,原來他的政治立場就是希望恢復宗室勢力,士族集團只是劉向可選擇的盟友,而不是戰友。劉向曾經對陳湯說:

「災異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漸必危劉氏。吾幸得同姓末屬,累世蒙漢厚恩,身為宗室遺老,歷事三主。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吾而不言,孰當言者!」

我雖然只是劉氏的旁支,但面對我們老劉家被外戚危害,我有責任站出來!《漢書》對劉向的政治思想,有一段很精準的概括:

「向每召見,數言公族者國之枝葉,枝葉落則本根無所庇蔭;方今同姓疏遠,母黨專政,祿去公室,權在外家,非所以強漢宗,卑私門,保守社稷,安固後嗣也。」

公族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王室諸侯,天子的宗室勢力。劉向的意思是,宗室才是拱衛皇權的枝葉,一旦枝葉凋零,根就無所庇護,所以,皇權穩固的根本,就是要讓宗族勢力枝繁葉茂。目前的狀況是朝政大權都跑到外戚手上,怎麼能保證漢室社稷長久呢?

所以,劉向一輩子就像個期期艾艾的祥林嫂:

「向自見得信於上,故常顯訟宗室,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發於至誠。」

見到皇帝就叨咕,要讓宗室強大,要遏制外戚以及外戚周邊的士族,每次都把自己感動夠嗆,一把心酸一把淚。結果呢,漢成帝多次感嘆,每每贊同,「然終不能用也」!高度贊同,隆重掛起,浪費了劉向的一片赤誠!

漢元帝是糊塗君主,不用劉向不奇怪,漢成帝很聰明,為何也不用劉向呢?漢成帝不傻,提到宗室勢力,恐怕他首先就會想到一個詞——吳楚七國之亂!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何嘗不是想依靠劉氏子弟來拱衛皇權,所以分封了一堆劉氏王爺。結果,王爺們不但沒有拱衛皇權,反而公開造反,搞得天下大亂。別人造反名不正言不順,王爺們都姓劉,往往直奔皇位,他們造反的殺傷力比誰都強!

西漢從漢文帝起,歷經文景武三朝百年,才把宗室這頭怪獸關進了籠子裡,你劉向一句話,就企圖再讓他們猛虎歸山?

其實當初劉邦實行分封制,就遭到過大臣們的反對,原因就是,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的產物,早已被歷史所淘汰。春秋戰國之所以禮壞樂崩、天下大亂,其根源就是宗法制已經不合時宜,走不下去了,必須推倒重建。

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商鞅變法,徹底推翻了宗法制,廢掉了分封制,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分層式皇權拱衛結構,改成了以皇權為中心的一元制政治模式。正是這個變革,讓秦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劉向現在企圖重新恢復宗室勢力,回到宗室勢力與皇權共治天下的模式,本質上就是開歷史的倒車,是政治復古主義思想,其結果必然寸步難行!

本是瓠瓜,何作重器充廟堂

劉向熱衷於參政,他的政治才能如何呢?我認為很低劣!

首先劉向不識政治大勢,逆流而上,與時代為敵。宗法制已經被歷史扔進了垃圾堆,他妄圖新瓶裝舊酒,作為一名史學家,他連這個都看不懂,還妄談什麼政治?

其次劉向也不懂政治權謀,始終被動挨打。作為漢元帝近臣,面對弘恭石顯的陰謀,劉向就沒有過一次像樣的反擊,除了長篇大論,始終擊中不了對方要害,自己反而頻頻暴露破綻。連政治鬥爭的基本素質都沒有,能怪把牢底坐穿。

再其次劉向過度迷信皇權,輕視政治勢力。劉向企圖恢復宗室勢力,他把這個願望寄托在了皇帝一個人身上,認為只要皇帝下決心就能做到。很顯然劉向太天真,兩漢時期的皇帝,除了漢武帝,誰也做不到隨心所欲,政治勢力對皇權的掣肘,是時代特徵。劉向除了被蕭望之引為合作勢力,他自己一輩子都是孤軍奮戰,哪像政治家的作為?

最後劉向沒有看到,外戚與士族之間的政治媾和才是最大的危機。很多人認為,王莽代漢是外戚的勝利,其實不對,應該說是士族化的外戚的勝利,是外戚與士族的聯合成果。當劉向揪住外戚窮追猛打時,外戚卻悄悄地附著於士族集團,從他們龐大的根系裡,汲取了快速成長的營養。

劉向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他本可利用自己士族身份,主動團結士族階層,構建士族豪門集團,恰恰相反,他選擇了孤立於士族集團之外,把機會「讓」給了死對頭外戚!

所以,劉向只配當祥林嫂!

結束語

不可否認劉向的赤膽忠心,也不能否認他對外戚危害的準確判斷,更應該對他的執著精神給以讚賞,不過,這些都掩蓋不了劉向政治才具的短缺。

儒家仕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路,在劉向身上暴露出幾分狹隘,我本瓠瓜,何不享受浮游於江湖的快樂?偏偏想做廟堂上的重器,悲從中來!

政治瓠瓜劉向,鬱郁不得志之間,把自己練成了學術界的重器,他之幸事,國之幸事,華夏之幸事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