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荷包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1-22T04:52:04+00:00

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由於敦煌地接西域,壁畫中西域各族的人物較多。衣冠佩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哪怕是小小的荷包既能反映出不同的民族特色,還能顯示出民族間的互相交往。

荷包,是中國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負荷;囊者,袋也。所謂「荷囊」,就是指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因古人衣服沒有口袋,一些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錢幣等),只能貯放在這種袋裡。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稱「挈囊」。以後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將它掛在腰際,並形成一種制度,俗謂「旁囊」。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鞶囊」之稱。人們所佩的鞶囊,一般懸掛於革帶之下。原為西域少數民族騎士所用,南北朝以後傳入中原,亦為漢族採用,並被列入服飾制度。據《隋書·禮儀志》:「鞶囊……今采梁、陳、東齊制,品級尊者,以金織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銀織成,三品以上服之。下以綖織成,五品以上服之。分為三等。」唐代放官印、魚符(龜符)的佩袋與狀細物的佩囊分開使用,據《舊唐書·五行志》:「上元中為服令,九品已上佩刀礪等袋,紛帨為魚形,古代衣食住行敦煌結帛作之,以魚像鯉,強之意也。則天時此制遂絕,景雲後又佩之。」刀礪袋,魚形袋,新、舊《唐書》稱之為「魚袋」、「蹀躞七事」。七事謂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物。人們所佩的荷囊,並非全用皮製,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鞶囊的名稱。

在敦煌壁畫中,繪有不少荷包的圖像,如西魏第285窟北壁,一群男供養人頭裹平上幘小冠,身穿紅、綠、黑色胯褶,腰系蹀躞帶,腳登靴。最前一人的腰帶小環下懸掛一橢圓形荷囊(荷包)、短劍等物。從衣著分析,他們是鮮卑族地位不高的武官和士庶。

古代婦女也佩帶荷包,如盛唐第445窟的女剃度圖中,一身胡服打扮的侍女,雙膝跪地,雙手托盆正接著被剃掉的頭髮,此侍女的左腰上就掛有一圓形荷囊,顏色為白底墨綠色邊,上有簡單的圖案,看上去小巧玲瓏。

唐代,佩帶荷囊的少數民族在敦煌壁畫中有非常形象的描繪,如中唐第158窟的各國王子舉哀圖中,便能清楚地看到有兩個少數民族人物的腰上掛有荷囊,而且所製作的荷囊都很有特色。如第一排中的單腿跪地、正作割鼻狀者,其左腰上掛一心形荷包,看上去就像是一朵雲彩;第二排中正雙手將刀插胸者的左腰上掛一花腰形荷包,顏色為白底湖藍色邊。這兩個荷包看上去都非常精緻,做工非常考究。又如五代第409窟東壁回鶻王禮佛圖,回鶻王腰帶上就掛有很多東西,其中所掛的荷包造型別致,像葫蘆型,但上口呈喇叭狀,底部呈圓形,上大下小。顏色為白色,可能是褪色所致。造型相同的荷包也見於榆林窟同時期第39窟的甬道回鶻貴族禮佛圖中。莫高窟第332窟甬道元代繪的蒙古族男供養人畫像中,前面二人腰部兩側也垂掛有黑色荷包。

通過圖像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佩帶荷包的民族不僅有漢族,也有鮮卑族、吐蕃族、蒙古族、回鶻族等,而從佩帶荷包的漢族人物同時身穿胡服這一情況來看,荷包似乎更為其他少數民族所偏愛,由此也可證荷包確係由西域少數民族騎士傳入中原。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胡同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