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羅斯來說,更危險的是「人沒了,權還在」

觀察者網 發佈 2020-01-22T05:24:25+00:00

我覺得這裡面始終涉及到不同的評價:一種是因為你是專制國家,普京是獨裁者,所以站在這個立場的人,什麼事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切都是為了普京個人的權力轉移,使普京能永遠穩住江山。

【文/ 馮紹雷】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

當地時間1月15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宣布俄政府全體辭職。16日,總統普京簽署法令,任命現任聯邦稅務局局長米哈伊爾·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擔任新一屆政府總理,並增設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一職,由梅德韋傑夫擔任此職。

普京、米舒斯京(右)圖片來自新華網

當前形勢很複雜,各方評價也不一樣。一線外交人員提供的信息不僅很紮實,還有前瞻性的策略在其中。今天在座有很多來自北京、上海各地的專家,我儘量提高效率,就目前存在的問題,提一點個人看法,希望能對我們理解當前局勢有所幫助。

首先從這次研討會主題來看,俄羅斯政府現階段改組之後,其改革是否還有調整,主要是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問題。總體而言,普京經過前面的四年任期,他的路線選擇有較大可能還是會延續下來。當然,我們也會看到不同的爭議,比如經濟領域,最近幾天我看了各方的分析,無論是東方、西方還是俄羅斯國內的自由派、保守派都有不同說法。

第一個就是政府改組的動因之一是由於政府內部有爭議,這是很直接的一個爭議,主要是關於普京主導的國家項目能否實現,有一部分政府內的意見認為沒法實現。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我看了俄方材料,其中一個人叫庫德林,他是俄羅斯國家審計署的領導,我不能說這個人是反對派,他就認為目前的措施沒有辦法解決經濟困難,想要根本性地解決經濟問題,還需要更綜合的措施。庫德林是比較傾向自由派的經濟領導人,他認為俄羅斯要做的事情還更多,遠不限於此。這是庫德林在政府會議之後所發表的話。

但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人物馬上凸顯出來了,就是米舒斯京——俄羅斯新總理,他非常明確地提出、包括在就任後的議會致詞中,不光是目前俄國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良好,而且俄羅斯現在擁有的財力,已經完全有能力去實現總統提出的國家項目,他講了一些理由,比如宏觀經濟指標比較正常,當然他本人是稅務局長出身,所以知道稅收情況有所上升等等,這是一個重要背景。另外還有能源價格,大家都知道俄羅斯的整體預算基礎是以40美元為基價,但是能源價格被認為在今後一兩年中將遠遠不止這個價,還會繼續上升,這對俄羅斯的預算是有利的。

除了在短期三四年內、不超過4年,一批國家項目能否實現的問題,還涉及到俄羅斯根本的經濟結構和發展之間的關係,即民生改革、穩定發展,甚至要回到世界前五強的目標到底行不行。俄羅斯曾經宣布過這樣的目標,但最後沒有完全實現。

當然這個事情也要分兩個角度來看,俄羅斯的能源經濟是大背景,一方面以能源為基礎的經濟結構,沒法走向現在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包括普京本人在內也知道要改革當前這種經濟結構,但我也聽他親口說過一句話,至少10年內,能源經濟不能輕易改革。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我們現在還是靠能源過日子。可見,普京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慎重,甚至我覺得儘管政府改組,但是普京及其團隊,特別針對某些方面的立場還是很堅定的。比如這次講話中,他對宏觀政策的掌控,對通脹的掌控,堅決地站在央行這邊,要警惕通脹過度。這說明普京跟自由派的納比烏琳娜這批上世紀90年代延續下來的決策圈人士的關係,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他們之間到底是怎麼回事。

以上的問題,一是關於中短期內經濟指標的實現,二是比較中長期的問題,即結構改革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普京的抱負能否實現。

另外一個是政治方面的問題。順便補充一句,這次變動究竟是側重經濟還是政治,我覺得不同層面的因素都有;既有當前經濟低迷不振的直接原因所引起,也是普京比較巧妙地將解決經濟難題與2024年的政治目標掛鈎起來。

我可以講一件事,記得是2013年,西盧安諾夫(時任財長)跟我們在瓦爾代會上有一個小範圍討論,當時西方朋友就問他,您的前任是庫德林,那麼俄羅斯政府今後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經濟理念來推進經濟政策?西方朋友總歸是從比較自由派的角度來提出問題。但我沒想到他的回答和我想像的很不一樣,他說庫德林當然是我的前任,他做了非常卓越的貢獻,我從他身上學到大量的宏觀經濟知識,特別是處理國際金融財務等問題;但他話鋒一轉說,我們現在考慮的不只是一般的經濟學、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我們考慮的是政治經濟學;什麼叫做政治經濟學,他接下來一句話就是鄧小平,鄧小平就是政治經濟學。當中國上世紀80年代後期碰到困難以後,鄧小平用走向市場的方式,使得國家從90年代至今取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俄羅斯現在思考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我覺得雖然西盧安諾夫也不是在最第一線的領導人,但這些想法是普京的領導班子裡面、包括普京本人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他們考慮的不僅局限於經濟,還有更大層面的問題。

從政治方面來看,首先,從總的方向來看似乎是從總統制向議會制的一個擺動。大家都知道,俄羅斯的總統權力非常大,遠超美國式的總統制,俄羅斯總統不受議會彈劾牽制,總理任命等都是總統說了算,整個俄羅斯包括聯邦一級幹部完全集中起來向中央集權靠攏等,這跟俄羅斯傳統有關。但現在將近20年過去了,一個向議會制方向的擺動出現,無論是政府內閣還是地方長官的任命,可能都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動。當然,普京還是加了尾巴,這不是否定總統制,總統還得有,至於今後的總統制到底會保全哪些東西,目前還看不清楚,肯定會有一個大的變動過程。普京甚至提出要用全民公決的方式。

我覺得這裡面始終涉及到不同的評價:一種是因為你是專制國家,普京是獨裁者,所以站在這個立場的人,什麼事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切都是為了普京個人的權力轉移,使普京能永遠穩住江山。特別是國外的評論中可以看到很多批評性的。另一種觀點是,至少要使權力過渡能夠穩定運行,目前乃至今後的權力與政治結構的改變力度太大了。如果鄧小平不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我們很難設想90年代以來中國會有如此太平的日子。

所以,立場決定了評價,那麼這個立場要回歸到什麼地方?我覺得還是從事實出發,從短線向長趨勢結合起來考慮,這次變動到底怎麼回事,我甚至一定程度上將此稱為憲政改革。

梅德韋傑夫接受採訪,圖自俄塔社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談談具體人事考量。就像梅德韋傑夫當然和普京不一樣;過去有些事情的處理,俄方領導是親自打招呼的。他在處理美國事務上,跟普京本人的想法還是不太一樣的。我親身經歷過的一次是2010年,梅德韋傑夫當時已經是總統,他在大會上公開說現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一個國家到處訴諸霸權、擴張軍事,另一個國家到處輸出商品,現在世界上不需要那麼多商品,特別是質量還沒那麼好的,我當時坐在下面真是有點難過。當然,我講這一幕並不是要批評誰,絕對沒有這個意思,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而是說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實際相當程度上連高層政治家都可以表達不同聲音,這個國家要再往前推,要維持穩定、要多樣化表達,就非常困難。

不同的領導人肯定有不同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再比如這十多年來,我跟普京總統坐在一起開會,至少我在的場合中,從來沒有聽到他奚落中國人,類似「某個國家出口商品那麼多」這種話從來沒有聽過,最多就說「他們是很難纏的夥伴」,這種話無所謂,中國人當然厲害,說明了中國人在談判過程中很頑強,他也會有些抱怨,但是我覺得不過分。

回到本次人事選擇,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梅德韋傑夫是轉崗。這麼多年,梅德韋傑夫和普京的「二人轉」配合得確實不錯。一個高層政治家起起落落,一會兒在總統位置上,一會兒又跌到副主席身份,梅德韋傑夫還真的挺能「吃苦耐勞」。現在普京把他安排在安全會議副主席的位子上,我想在座的朋友都知道安全會議的重要性。安全會議決定的是大事情,跨部門協作,所以這個位置非同小可。

至於其他人員,不代表現在轉任今後就一定是這個位置,就像米舒斯京以後一定是掌大權者嗎,都為時尚早。為什麼要有四年時間,是騾子是馬,大家都在看,一兩年以後才看得出這個角色行不行。

當然,是回到對這這件事本身的評價。大家情緒上可能很不一樣,這些都很正常,能表達出不同的意見恰恰非常好。我現在比較注意的是,平時比較支持普京的那些人中間有什麼反面意見、批評意見,而那些罵普京的文章中,還有哪些比較贊成的意見;兩個方面反過來看,說不定對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能有比較客觀的立場。

比如,英國著名記者瑪麗·德耶夫斯基,這個人很厲害,非常自由派,該批評就批評,該罵就罵,但此前在倫敦下毒案中,她曾為普京說話,認為倫敦政府根本拿不出什麼證據。而且,這麼多年來她的發言很謹慎,話也不多,從來不拍馬屁,要說就說點比較中性客觀、甚至是告誡性的話。她對這次局勢的觀察是,還是要看後續發展,現在的確一切都歸於獨裁者向普京的「長久國家」轉變,普京要永遠留在崗位上,不是總統勝似總統,西方輿論確實也是如此,但另一方面如果三四年以後我們攤開牌來看,事情是否還是如此、是否對這個國家有點幫助?可能到時候能做出一個更明智公允的評價。所以我也建議朋友們多去看看這些文章,有的很尖銳,但也很慎重。

此外,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值得思考。一是,我們對政治體制的評判,從學術角度來看,首先西方民主強調競爭性,那麼競爭性跟穩定性之間的關係該如何拿捏,今後是否會增加競爭性?目前看來會有一點,但最終是否還是黑箱操作或由普京一人掌控,抑或是有一定的程序性安排,仍需觀察。

二是,今後政治變化中的次結構(sub-structure)跟超結構(super-structure)之間的相互關係。很顯然,普京不當總統之後,就會出現了所謂的「次結構」,比如說總理、或是權力大大被限制的新總統,或是議長,甚至是一些地方幹部等等,大量的次結構的功能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如何,非常值得關注。同時,背後還有一個超結構因素,畢竟俄國人一向有「好皇帝」傳統,可以說即便到2024以後,普京恐怕依然是俄羅斯政壇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相信各位也會比較同意。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到底會傾向於西方式的、更自由的民主體制,還是更偏向保守主義的民主體制。

最後,我想談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理論跟思想層面的討論。大概2004、2005年時,俄羅斯曾經有過一場小規模的關於國家模式、國家理論的爭論,至少提出兩種不同的對於國家模式的看法。我在俄羅斯的朋友經常給我敲打,其中有一個詞翻譯過來大致是「國家性」,這是個抽象概念。那麼,怎麼理解國家性,一種觀點是,是不是14、15世紀以來歐洲式的「民族國家」模式一直發展到美國式的國家模式,國家建構到此為止;另一種觀點是,應該更多和俄國本土的特性與傳統結合起來,是更強調傳統、更本土化的國家模式,當然並不排斥接受西方國家理論中的好東西,比如普京始終沒有放棄國家建構中的權力制衡。這就跟蘇爾科夫的所謂「長久國家」(long-state)有關聯了。這個展開講太多,在此不多贅述,但值得注意這裡面有兩種國家定位。

蘇爾科夫,圖自俄羅斯衛星社

再往下,就是關於現代性的爭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學習西方,以歐美為楷模,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這一段成就不能抹殺,因為沒有這一段就沒有中國,甚至一定程度也包括俄羅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了新的潮流,即「多極化」,一直到新世紀初。我覺得多極化反映了國際社會多樣化發展的現實和趨勢,但我們也曾有過爭論,用「多極化」表達這個過程是不是非常準確的,會不會引起一些誤導呢?

坦率說,我是比較傾向於用「多元化」,避免你死我活的競爭狀態,但多樣化的過程仍非常深刻。所以我主張當前的現代性問題更應該強調安全、多樣性或多元化、可持續發展,這才是我們對未來社會的一個理想所在。什麼是現代性,通俗說就是對未來社會的影響。

最後,想和大家溝通一下最近參加的一些重要會議的情況。比如最近的中美關係會議,這次美方來的人不少,包括此前寫「百人信」的Michael Swaine(中文亦稱史文),他是中美軍事問題的首要專家;再比如包道格,中美關係特別是台灣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台北辦事處代表」(「AIT代表」),我跟他說你以後還是要多說說話,他說我說了現在都沒人聽。

會議給我的感覺是,總體上中美關係有所緩和,但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看法,第一階段貿易談判協議簽訂後,中美關係不會有大的好轉,爭論是持續的。而且持續的爭論中有幾個關鍵點是跨不過去的,一個是中美價值之爭,雖然我不大同意這個看法,但美方不止一個學者提出中美價值之爭。第二個是中俄或者中美俄關係,中美俄關係對於中美關係的一個根本性意義在於,中美之間難以跨越的障礙,就是由於中俄關係的存在,好幾個人對此都有不同角度的表述。

總而言之,我們在通過分析俄羅斯政壇人物變動來把握大國走向時,應該更準確地把握他們的實際情況。比如,從文章中看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很厲害,多次幫助普京在選舉中立下汗馬功勞,是個競選專家,但從今後更長遠或者站在普京培養接班人的角度來看,又有點小小的遺憾,他一講就是這個黨有幾票、那個黨有幾票,最近幾次碰到,我們覺得沃洛金先生應該有點進步,畢竟站在這樣一個高度,是不是應該有點歷史感、長遠感,但很遺憾,沒有。

想起一句話,「人還在,錢沒了」,這最痛苦,對俄羅斯來說「人還在,權沒了」,肯定也很痛苦,但更危險的是「人沒了,權還在」,一旦今後普京的影響消失了,但原來總統的權力還在,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就像剛才各位專家所討論的,從現在到2024之後會有一個逐步過渡。另外,現在全世界似乎正在出現一種轉型,不僅在東亞地區還包括東歐,波蘭、捷克都被稱為所謂的「威權」,權力集中趨勢正在出現。之前俄羅斯的一位東協專家跟我說,今後十年東協這個地方還是「威權主義」,這個趨勢在蔓延。但另外還有一個相對立的趨勢,是大量抗議運動,從茶黨占領華爾街,黃馬夾,香港、台灣等等,在信息社會下,年輕人要自治,自己決定自己,賺錢也不管了,「為什麼我不能有這樣的待遇和空間」,這種情緒傳播極快。所以現在是兩個趨勢同時出現,如何處理,今天討論俄羅斯2024年可能也會給我們一點啟發。

中俄不光是睦鄰,而且都是大國、甚至超大規模國家,這一規模的國家舉手投足間都有很大影響,所以中俄若只是睦鄰關係恐怕壓不住,肯定會有外溢效應釋放出來,關鍵是如何把握。去年我們提出中俄關係要有內生性的發掘,第一中俄關係質量還遠遠不夠,說空話比較多,要夯實,第二不要過於針對第三者,我們可以是防衛型的反擊,人家惹你了,可以聯合起來做出反應,但原則上應該做到真心誠意地不針對第三者。我最近常說,中國外交要現代化,這是有根據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外交工作也要現代化;這句話包含的意思很多,我們要不斷提高水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