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後一位明君,大唐最後的希望

呂秀才說 發佈 2020-01-22T05:28:18+00:00

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因為宦官在皇宮裡這是標配,皇宮之中,特別是後宮之中,如果沒有宦官的話,那出現的問題可就更不敢想像了,具體會出現什麼情況,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小太宗——李忱

不講歷史只說故事,大家好!我是講故事的呂秀才。我們今天講述「小太宗——李忱」。唐宣宗李忱雖然是在唐武宗之後坐上皇位的,但是就輩分來講,他可比這唐武宗的輩分高。唐宣宗李忱之前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位皇帝是兄弟三人。這兄弟三人見到李忱的話都是要叫皇叔,其實啊,他們的年紀差不多。而且其中唐敬宗和唐文宗還比他們這位皇叔李忱還都大一點。但畢竟輩分在這呢,所以李忱還是他們的皇叔。唐宣宗李忱能夠當上皇帝可真是意外當中的意外,因為她的哥哥唐穆宗是皇帝,唐穆宗之後三個侄子都當了皇帝,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三個侄子死後,作為皇叔的李忱竟然鬼使神差地當上了皇帝。李忱可以當上皇帝還是要感謝一個宦官的,這個宦官的名字叫做馬元贄。雖然唐武宗後期已經肅清了宦官干政的情況,但是他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宦官在大唐的皇宮之中還依然存在著。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因為宦官在皇宮裡這是標配,皇宮之中,特別是後宮之中,如果沒有宦官的話,那出現的問題可就更不敢想像了,具體會出現什麼情況,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宦官馬元贄就是趁著唐武宗修道煉丹迷戀長生不老的時機崛起的,由於有無數前輩太監的成功案例,所以馬元贄的勢力很快就發展壯大了。在唐武宗李炎病重的時候,馬元贄就嗅到了一絲機會,這一次機會將讓他這一個太監的創業之路一片光明,這就是就是擁立之功,擁立一位皇帝。唐朝的宦官最喜歡搶的功勞就是擁立之功,其實大家可以想像做為沒有子嗣的宦官,他們自然是不會想著去當皇帝的。他們能夠保障的,也只不過是自己的一世榮華,或者說是一時榮華。因此他們最喜歡得到的功勞就是擁立之功。因為受擁立的皇帝那自然是不敢虧待他們的,這就是一種交易。擁立之功本身只算是一個獎狀,或者說是證書。這些太監是沒有榮譽感的,他們更看重的是獎金,那麼擁立之功的獎金在哪裡體現呢?就是被自己用力的這一位皇帝,皇帝要兌現很多先前的承諾。封官進爵、財富、權力這都是獎金的一部分,這的確是很誘人的。

不過被自己擁立的這位新皇帝一定是要聽話的人,可別到時候法連不認帳,或者心思縝密、卸磨殺驢那就麻煩了。所以宦官馬元贄就找到了當時的一位他自己認為非常適合的人來做為他擁立的對象,這個人就是李忱。作為唐穆宗的小弟弟,李忱此時是一個王爺也是皇叔這個身份入繼大統似乎也是可以的,不過這些都不是宦官馬元贄看中的地方,馬元贄最看重的地方是李忱這位王爺有點兒與眾不同,因為他沉默寡言而且還不聰明。找一個笨蛋來當皇帝其實要比找一個小孩子來繼承皇位更好,因為小孩子會長大,智商會不斷提高會變的很聰明,長大了,聰明了那自然就不好控制了。而笨蛋卻很難開竅,特別是像李忱這種成年的笨蛋,於是在宦官馬元贄的操縱下,皇叔李忱被立為了皇太叔。我們都聽過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孫。這一把又出來一個皇太叔。不知道有沒有皇太爺呀!李忱成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繼承人,那麼很快唐武宗李炎駕崩,皇太叔李忱繼承皇位,史稱唐宣宗。

由於從小就沒有被當做皇位接班人來培養,所以這就導致唐宣宗李忱讀書比較少,現在不同了,他做了皇帝,他就要把這個自己缺失的課程再學回來。登基之後皇帝李忱馬上就為自己開闢了一座宮殿作為自習室!這裡不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也不是御書房,而是皇帝


每天發奮讀書的地方,每天散朝歸來,他就會一頭鑽進這所宮殿之中,埋頭苦讀,一直讀到深夜,李忱想的是自己要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皇帝,那麼唐憲宗李忱在讀什麼書呢?不是儒家經典,也不是文學藝術,他讀的是帝王之書,學的是帝王之術。唐宣宗李忱的這一做法讓擁立他的宦官馬元贄大失所望,原本馬元贄還想著自己擁立了一個笨蛋,自己可以藉機成為一個權傾朝野的宦官,然而他失算了,現在看來他馬元贄才是一個笨蛋。他沒有想到李忱所謂的沉默寡言,木訥,甚至是低智商都是他的韜晦之計,說白了就是偽裝。現在當上皇帝了人家已無需偽裝了。李忱不在偽裝,他給自己樹立起了偶像,李純的偶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有了偶像,自己自然是要朝著偶像的方向去發展的。緊接著人們就發現,李忱不僅是一個有著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皇帝,而且還是一個勤於政務、善於納諫、生活簡樸、深諳治國之道得優秀君主。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宦官馬元贄對皇權的威脅,唐宣宗李忱對馬元贄的打擊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首先是給馬元贄封賞,官位、爵位、財富統統都給他,平時更是對馬元贄禮遇有加,而且賞賜不斷。這給所有朝臣都造成了一個認知,就是皇帝陛下還是受制於宦官馬元贄的,但是漸漸的大家就發現了這其中的端倪。因為馬元贄得到的一切都是不足以威脅皇權的,官位都是閒職,也就能跟太監耍耍威風;爵位跟不必說,可以世襲,但別忘了馬元贄是個太監,而且也沒有乾兒子;財富那就更搞笑了,給他再多,皇帝想拿回了也是分分鐘的事情,即便皇帝不拿回來,馬元贄死了由於沒有繼承人,也還是要收歸國有的。馬元贄唯一實打實的家底就是禁軍,但是他所掌握的禁軍只有幾百人,都不夠唐宣宗李忱塞牙縫的。所以馬元贄算是廢了,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但也只能是無奈的接受了。話說有一次,唐宣宗李忱賞賜給馬元贄一把寶劍,但是幾天之後皇帝卻發現這把寶劍竟然掛在了宰相馬植的手上,馬植,馬元贄他們是什麼關係呢?一個是百官之首宰相,一個是宦官之首大太監,這很明顯是朝臣勾結宦官,這是皇帝最不願看到的,於是皇帝李忱決定藉機好好打擊一下朝臣結交宦官的情況。僅僅過了一天時間,宰相馬植就被撤銷了職務,趕出來朝堂,他成為了唐宣宗敲山震虎的犧牲品了。在網上有一種說法,說這個因為拿了太監一把寶劍而被罷免宰相職務的馬植就是台灣那位老帥哥馬英九的祖先,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這件事之後,唐宣宗李忱第一時間安撫了太監馬元贄,但是馬元贄明白,自己從此必須夾起尾巴做人了。緊接著皇帝就要干另外一件大事了,那就是打擊牛李兩黨。牛李黨爭對唐朝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直接導致了宦官專權,皇權旁落。與唐武宗不同,唐宣宗不喜歡恩蔭出身的官員,特別是位高權重的李德裕。李德裕在唐武宗時期可謂是大放異彩,位高權重的,他嚴重威脅著唐德宗的皇權,於是辦事乾淨利落的唐德宗連發五道聖旨,都是貶官的聖旨,李德裕就就這樣被連貶了五次,一下就貶為了崖州司戶,這是個多大的官職呢?就是海南三亞政府倉庫主人。那時節的海南島,那時節的三亞,怎麼說呢?總之李德裕去了不就就光榮的犧牲再來工作崗位上。唐宣宗的霹靂手段讓滿朝文武震驚,甚至李德裕的對手,那些牛黨的官員都是措手不及,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接著大家就明白了,皇帝開始重用科舉出身的官員,但同時牛黨的人不要得意,因為以後不允許官員再有結黨的行為,什麼牛黨、李黨統統都要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大唐只需要聽命於皇帝的官員,不需要黨同伐異的政客。至此,霍亂大唐長達五十多年的牛李黨爭就此結束,大唐的內政為之一新。那接下來就要選拔人才了,除了大力發展科舉考試之外,李忱也決定要重用一些科舉出身,有大才的官員。此時皇帝就想到了一個人,他認為這個人一定是可用之才,這個人我們都認識,他就——白居易。


白居易的仕途可謂是宦海沉浮了,他生於戰亂之中,勤奮苦讀,中舉入仕,做過翰林學士、江中司馬,也做過杭州刺史。唐宣宗想啟用白居易,於是親自寫了一道聖旨,要提升白居易為宰相,然而這道聖旨卻沒能發出去,一位白居易早在六個月之前就已經病逝了。沒能等到這道聖旨白居易是不會傷心的,因為他壓根也不知道還有皇帝會在他死後想讓他當宰相。但是唐宣宗卻傷心了,他為白居易的病逝而傷心,更為自己求賢不得而傷心。唐宣宗為白居易定了諡號「文」這可是莫大的榮譽,而且還親自寫詩悼念白居易:「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這不是一個帝王在思念一位詩人,而是一個帝王在思念一位賢臣。雖然沒有了白居易,但大唐此時還算是人才輩出的,李忱親自選拔宰相及大唐全部的高級官員,皇權握得牢牢的。

就在唐宣宗李忱治理內政,加強皇權的同時,他也要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了。繁鎮割據、牛李黨爭、宦官專權,導致了大唐一百多年的衰落局面,周邊的番邦早已不再將大唐放在眼裡,唐宣宗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在北部邊境不斷襲擾大唐的回鶻。回鶻是遊牧民族,都是起兵,而且戰鬥力強,唐宣宗要徹底解決北方的邊患,就必須打敗回鶻。於是他命令盧龍節度使張仲武率軍出征,這次北征,像極了當年太宗朝打擊突厥的戰爭,同樣戰爭還是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但不同的是,當初的大唐正是蒸蒸日上的嶄新王朝,而此時,大唐已經是一個二百餘年,垂垂老矣、傷痕累累的老人了,所以說大唐能夠獲得這一次勝利可謂是來之不易的。此戰唐軍攻破了回鶻汗國,俘虜斬獲眾多,開疆擴土上千里,當一車一車的戰利品,和一群群的戰俘被帶到長安城中,皇城之下的時候,唐宣宗欣慰的笑了笑,他明白了,至此大唐北方再無威脅了。

收拾完了回鶻,唐宣宗又要出兵收拾吐蕃了。想當初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吐蕃和大唐維繫了近百年的和平友好,但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吐蕃卻趁火打劫,侵占了大唐的大片領土,此時唐宣宗調兵遣將,唐軍迅速出擊,吐蕃軍隊猝不及防,很快就收復了被吐蕃侵占的三洲之地。然而唐宣宗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前方的戰報又來啦。在奪回三洲之地後,吐蕃敗軍竟然跑到河西地區劫掠了。這可的確是沒想到,因為河西地在安史之亂後也被吐蕃控制了,但是此時吐蕃為何要劫掠自己控制的河西地區呢?因為吐蕃擔心唐軍會進攻河西,打算將河西給洗劫一空,這是大唐不願看到的。看來這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接下來唐朝與吐蕃在河西地區展開了三年的對峙,最終這場戰爭也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河西地區被重新收復,這是大唐在安史之亂之後獲得的巨大勝利了。大唐周邊也接連被平定,很多番邦有開始向大唐朝貢,唐宣宗也總算是體會了一把天朝上國帝王的感覺。大唐的經濟文化也在宣宗時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雖不及開元盛世時期,但卻是安史之亂後難得的治世局面了。那麼唐宣宗李忱會帶領大唐締造下一個盛世麼?很顯然,歷史並不是這樣的。

李忱漸漸的步入了中年,這個四十多歲的皇帝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不斷的出現病痛,他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了,但是他還有很多不舍與留戀,他必須要要堅強的活下去。為了延長自己的壽命,他也走了前幾代帝王的老路,那就是服用丹藥。結果原本的亞健康狀態變成了疾病纏身,緊接著就是臥床不起,最終在五十歲的時候,唐宣宗駕崩了。讓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繞的大唐王朝也即將走到自己生命終點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