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報告:全球養老體系急需改革,有四個方向可以考慮

第一財經 發佈 2020-01-22T05:39:56+00:00

此外,全球許多國家養老金體系過於僵化,而拖延改革的時間越久,扭轉這一延誤所帶來的負面後果的阻力也就越大。

隨著全球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和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齡化已不僅僅是全球發達經濟體的現存挑戰,也進入了發展中國家的關注範圍。

該如何保證越來越龐大的退休群體的財務安全?又該如何為子孫後代建立可持續的養老金體系?

1月21日,瑞士信貸研究所(CSRI)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增加退休金可持續性的最簡單方法是逐步提高退休年齡。此外,全球許多國家養老金體系過於僵化,而拖延改革的時間越久,扭轉這一延誤所帶來的負面後果的阻力也就越大。

瑞信瑞士的首席經濟學家阿德勒(Oliver Adler)表示:「養老金體系擔負著向退休人員提供老年財務安全的壓力,同時還要應對壽命延長和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每個國家在確保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方面都面臨著各自獨有的難題,這通常需要採取多種措施,以使養老金領取者能夠維持其生活水平。我們需要糾正我們對待退休的方式,並採取集體行動確保所有人有一個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

建立更可持續的養老金體系

在過去十年中,全球社會的福利體系正面臨著老齡化和退休潮帶來的巨大考驗。這一影響已經衝擊到發達經濟體的制度,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將以更快的速度迎來這一過程。

報告指出,全球退休人員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有所上升。已開發國家中65歲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已從1950年的7.7%增加到今天的19%以上,預計到2050年將達27%。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在1950年的退休人口比例為3.8%,預計到2020年將增加至7.4%,到2050年將接近15%。

受此影響,伴隨著養老金領取者人數的不斷增加,供應養老基金的人數不僅在減少,而且他們還需要繳納更長時間的費用。同時,勞動力市場也被迫接受退休潮的影響,如果生產力無法相應地進步,缺乏勞動力會對經濟增長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在過去幾十年中,許多國家已逐步採取措施改善其養老金系統,比如從養老金固定收益計劃過渡到養老金固定繳款計劃。

報告指出,在建立更可持續的養老金體系時,一般可以把以下四個選項進行綜合考慮:

第一,鼓勵或迫使人們在工作期間為退休儲蓄更多的錢。

第二,通過增加稅收來籌集更多資金。但是,考慮到許多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稅率已經很高,這種方法的可行性不大,繼續提高稅收會對工作激勵機制產生負面效果。

第三,提高退休年齡是減少資金缺口的一種有效方法,這將同時延長儲蓄階段並縮短平均養老金的支付期,為此政府可以通過頒布激勵措施鼓勵人們延長工作年限。

最後,人們在未來可能不得不接受較低的退休金,以保證養老金體系的長期可持續性。

報告發現,許多養老金體系仍然過於僵化,無法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的需求,因此必須變得更加靈活,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尤其是對於那些非標準工作安排的情況,這些工人的職業養老金覆蓋率較低甚至完全沒有。

各國對退休態度不同

根據瑞信一項針對退休態度的晴雨表調查,全球對社會保障的質量和可持續的擔憂在日益加劇,傳統的生命周期三個階段(即教育、職業生涯和退休)的劃分可能不再適宜。

報告發現,在已開發國家,人們似乎更加關注退休制度的可持續性,也意識到有必要進行有陣痛的改革。因此,他們對未來退休福利的期望有所降低。譬如,這些國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地指望將(法定的)退休金作為老年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更多地倚重將工作收入規划進未來儲蓄。

而在發展中國家,退休制度仍在完善之中,年輕一代希望實現更好的養老保障覆蓋。在這些國家,更多的人們希望在到達退休年齡後繼續工作,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有的養老金體系無法在他們老年時提供財政支持。

報告指出,我們不應用一個普世且僵化的年齡門檻來規定何時退休,這不符合年齡的多維性。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用身份證上的年齡來度量自己,因為這個數字並不能反映我們的主觀幸福感。不過,開展新的人生路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人們需要定期投資於自己的技能和健康狀況,才能保持就業。因此,報告提議,我們應該重新規劃生命周期的三個階段,並為新的工作形式(比如兼職工作或臨時工作)以及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經費。

如果當地政府無法提供這樣的政策,會導致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具體而言,雖然健康的人可以擔負更長的工作時間,但身體欠佳的人可能會因無法延長工作年限從而經歷收入減少的晚年生活。

總而言之,非標準性的工作安排為延長工作生涯提供了可能性。同時,如果工作者過度依賴養老金或沒被養老金計劃充分覆蓋,則可能帶來風險,這就需要政府為不同勞動力群體設計符合需求的養老金體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