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非甾體類抗炎藥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還需警惕這 6 種藥物

一枚心內科醫生 發佈 2020-01-22T06:40:27+00:00

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1.攝護腺素具有保護胃黏膜完整性、增強胃黏膜血流量和促進黏液的生成、減少 H+反流和促進胃黏膜修復的作用;2. 非甾體類抗炎藥抑制環氧合酶活性,導致胃黏膜攝護腺素的合成過程受阻,減少攝護腺素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最終引起胃黏膜損傷、糜爛、出血

一提到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大家首先都會想到非甾體類抗炎藥。常見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非甾體類抗炎藥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雙氯芬酸等藥物。

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

1. 攝護腺素具有保護胃黏膜完整性、增強胃黏膜血流量和促進黏液的生成、減少 H+反流和促進胃黏膜修復的作用;

2. 非甾體類抗炎藥抑制環氧合酶活性,導致胃黏膜攝護腺素的合成過程受阻,減少攝護腺素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最終引起胃黏膜損傷、糜爛、出血;

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易誘發或進一步加重損傷的胃黏膜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及最常見的急症之一。消化系統本身的疾病(如食管賁門黏膜撕裂傷、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和全身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血友病、流行性出血熱等)都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另外臨床上藥物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也並不少見,但往往容易被忽略。那麼臨床上除了非甾體類抗炎藥究竟還有哪些藥物會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呢?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可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胃黏液的分泌,促進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表達異常,使胃黏膜失去保護和修復能力,誘發或加重胃黏膜損傷,導致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穿孔。

抗凝藥

抗凝藥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自發性出血,其中主要就是消化道出血。這與抗凝藥使用的劑量、療程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抗凝藥劑量越大,療程越長,出血機會也就越大。臨床上常用的抗凝藥有肝素、華法林等。

抗腫瘤藥物

5-氟脲嘧啶、6-巰基嘌呤、氨甲喋啶等抗腫瘤藥物因干擾葉酸、嘧啶、嘌呤等物質的代謝,阻礙 DNA 的倍增,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上皮的修復;同時也抑制了正常胃黏膜細胞的增值與修復,進而導致胃粘膜損傷,主要表現為上皮脫落、充血、黏膜紅腫伴淺表性糜爛、出血或潰瘍等。

磺脲類降糖藥

格列本脲等口服磺脲類降糖藥能興奮迷走神經,增加胃酸分泌,引起胃粘膜損傷, 導致糜爛、潰瘍、出血等。

交感神經阻滯劑

利血平、降壓靈、胍乙啶等交感神經阻滯劑通過耗竭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交感神經遞質, 使副交感神經相對處於優勢而表現出降壓作用,同時胃酸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強等,故長期使用可引起或加劇胃、十二指腸潰瘍及上消化道出血。

其他藥物

此外常見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還有氯黴素、多粘菌素、喹諾酮、甲硝唑等抗菌藥物,酚妥拉明等α受體阻滯劑以及甘露醇等藥物。

另外除了這些藥物外,還需注意酒精及其製劑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酒精可引起急性胃黏膜損傷、糜爛、出血,具有原因如下:

1. 酒精對胃黏膜上皮細胞的直接損傷,從而使胃黏膜屏障破壞,引起 H+反彌散,進而加重胃黏膜損傷、糜爛、出血;

2. 酒精可引起黏膜下血管損傷,血管擴張,血流緩慢,血漿外滲,小血管破裂,黏膜下血管出血等改變,進一步破壞胃黏膜屏障,加重胃黏膜損傷;

3. 由於黏膜上皮及血管內皮損傷,局部產生大量炎性介質,引起中性粒細胞浸潤,進一步加重胃黏膜糜爛、出血;

4. 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黏膜損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