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門最純血脈?馬三立回憶相聲祖師爺,當時要拜長鬍子唐明皇

津沽一頁書 發佈 2020-01-22T07:06:08+00:00

德雲社最近重修家譜,很多人公開了這份2020版德雲家譜,其中張雲雷榮登大師兄門長的位置,讓很多粉絲格外高興。

德雲社最近重修家譜,很多人公開了這份2020版德雲家譜,其中張雲雷榮登大師兄門長的位置,讓很多粉絲格外高興。

細算起來,德雲社的班主郭德綱是相聲門「明」字輩,而張雲雷等人目前還沒有相聲門的大排行字輩。

相聲起於哪朝哪代?有人考證,春秋戰國時代的宮廷小丑俳優,就是相聲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說,漢朝善於講笑話的東方朔是相聲界的祖師;還有人說,相聲是清咸豐年間,落魄北京的文人朱紹文(綽號「窮不怕」)創始的。

相聲泰斗馬三立,出生於1914年,是相聲世家的第三代。他回憶說

一八六零年,也就是清朝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咸豐皇帝逃到熱河;當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鬧得很兇,所以民間又有「長毛趕咸豐」之說。兵荒馬亂,運河上的糧船燒的燒,沉的沉,我的曾祖父賴以幹活謀生的路也就斷了。我的祖父馬誠方沒有可繼承的家業,漂泊江湖,揣著一部《水滸》,託庇三十六位梁山好漢的福氣,說評書居然糊住了口,而且娶妻生子,進了北京城,安了家,落了戶。

據說,評書藝人也就是從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有了門戶師傳的家譜,排字起名,輩輩相傳。馬三立大師的祖父排「誠」字,起名馬誠方;「誠」字以下還有「傑」、「伯」、「坪」、「嵐」、「豫」,經數輩才傳到「存」字輩。

馬家的子孫作藝,就是從馬三立祖父馬誠方說評書而開始的。不過,怹的父親沒有繼承說書的衣缽,而拜在春長隆、恩緒的名下,學了相聲。春長隆和恩緒在相聲門中,輩份可能也不低。

當時,說相聲的如同唱戲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樣,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顯的區別:唐明皇沒有鬍鬚,他卻有五綹鬍鬚,據說他就是東方朔其人。

馬三立大師見過這尊塑像,也給塑像作過揖,叩過頭。不過,在馬三立大師的記憶中,說相聲的似乎也有把他和唐明皇供在一起的情況。

據說相聲祖師朱紹(少)文,最初他是打個小花臉,數板說笑話或小段故事,發展成為單口,他傳留下來的段子,有《餑餑名》、《百鳥名》、《百獸名》等等。

後來,他又根據評書、戲曲的故事情節,編成段子,用說、學、逗、唱的技巧,創出相聲這一行,並且帶了徒弟,傳了代。

馬三立大師的父親雖也算是朱門弟子,但他的師父春長隆、恩緒不是朱門中人。

恩緒是阿彥濤的徒弟。春長隆和恩緒是兩個旗人,阿彥濤也是旗人。恩緒與春長隆是半路出家說相聲。正由於是旗人而又半路出家,所以他們說的相聲,多少有些與眾不同。

聽父兄和相聲界前輩說:春長隆、恩緒二位都度過燕樂昇平的日子,不僅見多識廣,而且精通吹拉彈唱,善於插科打諢,肚子裡還有點舞文弄墨的才氣。而兩人都是家道中落以後,才鬻藝京津,靠說相聲、評書餬口。

後來恩緒因為避諱「光緒」,改名恩培。

據說:阿彥濤、春長隆、恩培等旗人說相聲,比較明顯的特點是:從所說的內容到表觀手法都趨向文雅,創出了許多屬於文字遊戲的段子,如《打燈謎》、《對對子》、《朱夫子》、《批三國》、《八扇屏》、《窩頭論》等。講求幽默爾雅,取笑而不庸俗,在相聲中屬於「文哏」類別。

恩培收的徒弟都以「德」字排名,馬三立大師的父親取名馬德祿。在這一輩藝徒中,成名的有名噪京津的「萬人迷」李德鍚,有技藝造詣較深的玉德隆、焦德海、張德全、周德山、劉德治、李德祥等;他們這八個師兄弟,在清末蜚聲京津,有「相聲八德」的稱謂。這「八德」,無疑的都是恩培的得意傳人,其中馬德祿就是他的寵徒之一。

馬德祿十二歲的時候,隨師父恩培賣藝於北京天橋、鼓樓一帶的市場上,藝名「小恩子」。他已經滿師了,難度大的單口、一般的雙口以及三人群活都能拿得起來。他能逗,能捧,「貫口活」、「子母活」、「倒口活」、「柳活」都能使。可是跟著師父撂地、下場子,他只能「挑籠子」。

說相聲「挑籠子」的,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背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台扮戲,台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

「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

「挑籠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小恩子把這一切都做得很好,同時又以活兒磁實,為人老實厚道,博得了師父的信賴與喜愛,於是就由徒弟而變成了快婿,恩培將親生閨女萃卿許配了他。

這就是馬家說相聲並以相聲技藝傳家的淵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