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帶來四大「新年俗」,中國新經濟研究院發布新年俗報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發佈 2020-01-22T07:30:19+00:00

第三部分:新時代、新年味+ 老傳承,文化味=新年俗中國新經濟研究院專家、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表示:「科技讓過年更綠色、更便捷。「而新時代,新味道,融合進老傳承、文化味中,就是新年俗。在他看來,網際網路可以對春節的影響,主要分三個方面。首先,新的時代,自然就會有新的年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銀玲

爆竹除舊,桃符更新。每逢此對聯出街,中國人都知道:要過大年了。

世事變遷,傳統習俗一代一代傳承,卻也在傳承中,迎接著新的變化。

就拿年俗來說,對聯依舊在,福字貼門前,人們可不再只是看了,他們拿著手機,興沖沖對著「福」字一陣掃,然後彼此歡呼,就像獲得了大驚喜。

總有人說,怎麼年味越來越淡呢?其實,不是年味淡了,年俗也並未丟,只是年輕人們,正在用他們的方式,去詮釋新年,傳承年俗。

中國新經濟研究院調查發現,旅遊過年、集五福、手機搶紅包、雲拜年成為四大「新年俗」。但是,不管「新年俗」形式形形色色,但年俗內涵萬變不離其宗:即追求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是過年不變的主題。

第一部分 近年來我國年俗活動變遷情況

(一)記憶中的年俗

浙江省民俗專家顧希佳表示,春節俗稱過年。在浙江鄉下有「入年架」、「忙年」的說法。在杭州一般以為,進入農曆臘月就意味著春節的開始,吃過臘八粥,便進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鬧過之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越接近除夕,年味越弄。

杭州春節的主要民俗事項有以下內容:

1、臘八。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宋代臨安(今杭州)寺院已有臘八粥,後逐漸傳入民間。杭州一些藥店,也逐漸形成在此日熬制臘八粥布施民眾。許多家庭在臘八節也以胡桃、松子、蓮子、棗兒、花生、桂圓、荔枝等煮熬,送給親友,名曰「七寶五味粥」。

2、除塵與辦年貨。「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你們便開始「忙年」: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

3、送灶接灶。臘月二十三日晚上要「祀灶」,又稱「送灶」。

4、交年貼春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稱為「交年」。各家都要張貼新的年畫、春聯和窗花,貼上新的門神。

5、封門甘蔗。春節期間杭州許多人家要「封門」,用紅皮甘蔗兩支,用紅綠紙束上,關門上臼,並以甘蔗靠在大門上,稱為封門甘蔗,不到天明不開門。

6、除夕祀神祭祖。

早些時候,有的地方一進臘月就忙開了,也有的至遲是農曆臘月二十四「祭灶」開始忙。先是備年貨,醃菜、殺豬捕魚、打年糕、釀年酒、砍年柴,無不是為了過個年。主婦要準備一家人的新衣新鞋新襪,村裡要準備演戲、舞龍舞獅、扎制燈彩,都得忙。一般開了年還得走親戚,人來客往。舊時交通不便,走著走著就走到元宵節了。

杭州人有個說法,過年是「放魂」,就是放鬆了去玩;過了元宵,要「收魂」,該幹啥幹啥,不能老是玩,得收收心了。

老一輩浙江人過年,牢記「感恩」這兩個字。一是要在年節里祭祀神靈,感謝大自然的恩賜。人們祭灶,也是感謝灶火給人們帶來的美好生活。杭州人舊時過年要祭水井,封井幾天,讓井也休息休息。在舟山,人家在年三十夜把年糕切成小塊,掛在家中各種用具、農具上面,連筷子也顧及到了。 有的地方連家裡的貓狗也要吃好一點,甚至還要給老鼠留一點飯食,俗稱「老鼠娶親」。總之是在曲折地表達著一份情意。他們更要在這時候祭祀祖先。祭神和祭祖,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儀禮。

感恩的第二層意思是指走親戚,藉此機會大家見見面,說說話,吃吃飯。如今經濟條件好了,許多人都喜歡在飯店請客,邀請大家來聚聚。在外闖蕩的人要趕著春節回家,也是為了大家聚聚,藉此機會修復和重溫人際關係。

元宵節及其前後的狂歡,總是會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有的粗放狂野,有的精美細膩,可謂精彩紛呈,不勝枚舉。

(二)如今老百姓眼中的年俗

1、走訪調研1000人,通過問卷數據得出結論:最受歡迎的十大年俗為:看春晚、年夜飯、集五福、貼春聯、走親戚、手機搶紅包、雲拜年(網購年貨、視頻拜年)、全家游、穿新衣 。

看春晚是當之無愧的「年俗」之王,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身處何方,吃著年夜飯一起看春晚是絕大多數家庭除夕「必打卡」。調研數據顯示,90後是春晚的忠實粉絲,超過60%的90後選擇「必看」。而「邊看春晚邊掃福」成為很多90後的新習慣。同時,在優酷看直播、在B站發彈幕也是90後、00後看春晚的標配。技術正讓傳統年俗煥發新的活力。

發壓歲錢是中國延續千年的年俗,同樣也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數據顯示,福建孩子收到的平均單個壓歲錢紅包高達3500元。而廣東作為紅包界的一股清流,一個紅包平均50元。

超過77.2%的人表示春節集五福已經成為新年俗的一部分,年味更濃了。自2016年2億人參與集五福,至2019年大年三十晚上10點,支付寶五福的集齊人數最終定格在了4.5億。換言之,每三個中國人,就有一人在集福、掃福。有網友稱:以前,看春晚、吃餃子、放鞭炮是除夕夜必選項,如今,一家人集齊五福在除夕夜等著開獎,也成了過年的標配,集五福也成為了新時代下的新年俗,不僅為自己納福,也把福氣傳遞給親朋好友們。

而有些年俗卻逐年消失。舞獅、放鞭炮、殺豬、手寫春聯被選為逐漸消失的年俗。顧希佳認為,隨著時代進步、移風易俗需要,部分年俗被新年俗替代,但是只是形式的變化,祝福、感恩的內核不變。

2、其中,傳統年俗有六個,新年俗有4個。

除了一些傳統年俗,全家游、集五福、手機搶紅包、雲拜年成為四大「新年俗」。其中,選擇四個選項最多的來自:深圳市、杭州市、上海、南京、廣州、東莞、西安、北京。

3、交叉應證發現,這10個城市也是過去5年,集五福人數最多的20個城市。

過去5年,最愛集五福的城市為:深圳市、杭州市、蘇州市、東莞市、廣州市、武漢市、南京市、西安市、無錫市、上海市、合肥市、寧波市、北京市、成都市、青島市、濟南市、瀋陽市、佛山市、長沙市。

2019年春節,全國有2019位支付寶用戶抽到了全年幫還的花唄「花花卡」。中獎人數最多、福氣最好的前三大城市是上海、北京、廣州。

4、原因分析

a、移風易俗+生活水平提高,部分傳統民俗逐漸成為平常

除夕,門前貼著外公親手寫的春聯和福字;廚房裡,外公、媽媽和嬸嬸們一起包著餃子,爐子上不斷冒出的熱煙,迷了嶄新的窗花;弄堂里,孩子們丟著響炮追逐嬉戲……這是我們記憶中的春節。過春節、貼福字、拜大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逢過年,忙碌了一年的家人親戚都回到老家,開始籌備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這是一家人最熱鬧的時候。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前只有在春節才能享受到的吃喝玩樂在日常生活中變得再普通不過了。新衣服,隨時隨地網上買,2019年,單是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就達到了2684億元人民幣;買吃的,五湖四海,一個天貓嘗遍全球……

而隨著大家對環境保護、安全防範意識的提升,煙花爆竹逐漸從春節的舞台退去。

b、網際網路爆發,讓新年俗異軍突起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年味」又迎來了新的爆發。《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1.2%,網站數量518萬個。中國網民占全部人口比例高出全球平均比例的4.2個百分點。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網民絕對數量和占人口比例都處在世界前列,足以看出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程度和速度。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電商、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共享經濟等是中國創新力度最大,項目最多的行業,並且創新衍生出新業態層出不窮。

網際網路拉近了物理上的距離。技術的發展,讓你無論身處哪裡,通過小小的螢幕,就能為父母買到幾千公里外的年夜飯;社交平台上道一句「新年快樂」,即使身隔萬里,也能一起過年;刷刷微博,春節期間好玩的好看的,你都像親身參與;想過個難忘的新年,網上訂張機票,帶著全家去旅行……

網際網路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相處模式,卻也讓相處,變得更為簡單。於是新年俗出現了。

第二部分 網際網路科技發展對我國傳統年俗活動的影響

年俗指的是人們行為方式中約定俗成的做法,是一種行為文化。影響它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新的生活方式自然會產生新的年俗習慣。

在闔家團圓的時刻,看春晚、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等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近些年,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網絡在過年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絡空間裡各式各樣的過年「新民俗」與傳統習俗的交融,共同營造著更有活力、年味瀰漫的中國年。

在浙江省民俗專家顧佳希看來,民俗總體觀念是:民俗總是在變,但它又並非時尚。時尚可以天天變,民俗既要變,又要有沉澱,有傳承性,才能稱得上是民俗。

如今年俗目的不變,形式變了。一張一弛,皆是文武之道。而無論年俗怎麼變,都是感情的交流。無論新舊都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體現了過節的文化氣氛。

(一)年俗觀念更新

就跟看了春晚才算是真正迎了新年一樣。年俗,是春節的一種儀式感。

過去,全家一起看春晚,盯著一塊螢幕。如今,春晚已成了「雙屏」互動,電視屏、手機屏,同時進行。除了刷熱搜,全家老小還能一邊看一邊跟家人激動互動:「我搶到了!」 春晚,似乎變得更年輕了。

有人擔憂,網絡會疏遠親人朋友。而事實上,網上過年的興起正在形成一種新的過節風俗和人際交流方式。「數字時代已經到了,我們只有跟上步伐。但是如何在往前跑的同時,不丟掉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是需要我們去想辦法的。「浙江省民俗專家顧佳希表示。

比如,近些年流行的「網上發紅包」,其實是壓歲錢的網絡形式。一般意義上,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網絡紅包卻沒有這些顧忌。紅包不在於多少,而是一種人際關係的體現、一種情感的表達。

比如,曾經有一段時間,中老年人發現無法參與年輕人的春節「手機狂歡」。而支付寶「掃五福」活動出現後,越來越多老年人願意使用參與到新年俗中來。過去5年,每年老年人參與支付寶集五福逐年增長。數據顯示,每年參與的中老年人逐年遞增(2017年為10%,2018年增加了12%,2019年增加了15%)。

再比如,出境游中,兩白人群增長最快。白領和白髮。以前是「父母在,不遠遊」,現在是「父母在,一起游」。飛豬數顯示,2019「十一」期間,國人出境游移動支付消費再創新高,人均支付接近2500元,同比去年增長14%;單筆消費金額同比增幅達11%。從年齡段看,「一老一少」兩頭出境遊人數增長最快,其中00後增長高達130%,60前的人數也增加了近3成。一些小眾出境游目的地成為打卡新「熱點」,黑山、烏茲別克斯坦、塞爾維亞的出境游預訂量,同比分別增長1418%、469%和176%。

也許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融合,傳統年味之中也多了青春、時尚的味道,這種新的網上過節,也逐漸會成為數字時代的新民俗,滿足大眾對節日聯歡多元化娛樂需求。

(二)年俗形式更新

四大新年俗:

1、集五福:全民掃福

從2016年至今,支付寶集五福活動已經推出5年時間。5年時間裡,五福活動也一直都在變化。自2016年開始至今的四年時間裡,支付寶五福活動的參與人數逐年遞增,分別為:2億、3億、3.6億、4.5億。四年時間,【福】字被掃的次數超過了100億。這一股春節的狂歡,從國內延伸到海外,從全民互動,變成了全球互動。

2、雲拜年

4G的高速發展,讓「雲拜年」迅速流行起來。網購年貨、視頻拜年成為潮流。

網購年貨不僅方便快捷、品種多樣,更能夠讓遠在海外、外省市的親友也能分享祝福。數據顯示,中國人2019年網購10萬億,天貓年貨節已賣出全國3.8億斤的農產品。過去的「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變成了現在「人未到心意達」。

從電話拜年、簡訊拜年到短視頻拜年,科技的發展影響著傳統春節的習俗,越來越多年輕人樂衷於通過視頻電話、短視頻等方式給親友送祝福。抖音數據顯示,去年春節期間,過年回家,與父母合拍一段抖音正在成為子女與父母交流情感的新方式,一段段短視頻記錄了與父母相處的溫情瞬間。報告顯示,春節期間,多人合拍視頻增長43%。

3、全家游

除了合家團聚走親訪友,旅遊過年也成了一種新民俗。人們出境過年或者去國內其他城市過年,即使是在家過年,也會帶著家人來個周邊游,給全家共度的時光增加多彩記憶。

飛豬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期間外出旅行的整體人次比2018年增長了19%。其中,境外游的增長達28%,全球各地海島游增長超90%。集中在四小時飛行圈,港澳台地區、日本、泰國是大家最多選擇的目的地。從項目看,祈福、逛博物館、帶孩子遊樂園和看動物,是最受歡迎的海外項目。90後帶父母,三人出行增幅40%。在我們的問卷調研中,老中青三代同游的占比,超過30%。

4、手機搶紅包。

自2014年春節起,電子紅包玩法越來越多,金額也屢創新高。除了支付寶外,京東、蘇寧、百度、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銀聯雲閃付、口碑、快手等平台也紛紛推出紅包活動。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移動支付的不斷普及,春節網絡紅包已然成為春節新風俗。

問卷顯示,超過90%的市民都給家人發過電子紅包。此外,網際網路紅包弱化金錢屬性,強化情感交流和趣味互動,這些新儀式獲得了更多約定『俗』成的生命力。

(三)年俗文化內核不變

有中老年人擔憂,網際網路固然好,但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們,是否還會為傳統年俗買單?

其實,萬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文化。

調研數據顯示, 90後、00後成為春晚主力軍,分別占據了34.4%、27.2%的比例。他們是春晚的忠實擁躉,只是與前輩們的觀看方式不同。60、70後在電視上看春晚,80後在朋友圈看春晚;90後在彈幕看春晚;00後在微博看春晚。

他們也拜年。90年代登門拜年;00年代簡訊拜年;10年代電子紅包+年貨雲拜年 。即便是遊走於網際網路之上,但是春節期間的親友聚會,依舊占據了各大餐廳、娛樂場所。而網際網路的出現,只不過將拜年這一形式,變得更為方便。

比如,以支付寶集五福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科技對傳統福文化的傳播起到到重要作用,能打破地域限制和年齡鴻溝,一起歡度春節。特別是福文化的興起,讓年味瀰漫的半徑更大了。

例子:

a、海外華人參與集福。

不僅中國人愛掃福、集福,越來越多的華人、外國友人也加入到「掃福」中來。數據顯示,最愛掃福的國外城市中,東京、曼谷、新加坡、首爾、芭提雅位列前五。通過掃福,「福文化「也開始走向世界的更多角落。地球最南的南極中山站和最北北極聖誕村,用福字來迎接春節的到來;在澳洲,一家商戶的美女營業員,用毛筆字寫下了中英文對照的「五福」春聯,以此吸引中國遊客。店家表示,在他們眼中,福字就是中國版的「聖誕樹」,是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標識。春節前夕,土耳其、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的大使、領事們也親自用毛筆書寫了「福」字,為中國人民拜年。中國的福文化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知曉。

今年,已經有30多萬家海外商戶主動用各種「福」裝飾自己的店面,歡迎來旅遊的中國遊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閆曾對媒體表示:「央企有數十萬員工在海外,分布於185個國家和地區工作,其中很多人已經連續七八年沒有回國跟家人團圓」。「五福」將中國傳統的「福」文化在全球傳遞。

b、送福。

全國前三「送福」城市:上海、北京、廣州。送福卡成為拜年祝福標配。「福卡,很容易聯想到福字,這背後還有我們一個很理想化的想法」,支付寶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身邊總聽到『年味淡了』的說法,貼福字這樣的年俗都被淡淡忘卻,我們希望用掃福字集五福的方式,讓更多人的家門口再次貼出福,收穫福」。

確實,淘寶數據顯示,過去2年,春節期間淘寶搜春聯、福、紅包的關鍵詞搜索漲幅超過200%~300%。

第三部分:新時代、新年味 + 老傳承,文化味=新年俗

中國新經濟研究院專家、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表示:「科技讓過年更綠色、更便捷。「而新時代,新味道,融合進老傳承、文化味中,就是新年俗。

在他看來,網際網路可以對春節的影響,主要分三個方面。

首先,新的時代,自然就會有新的年味。「我小時候給長輩拜年都需要敲門磕頭拿糖果,後來是寄信、發明信片,再後來打電話、發簡訊,後來用支付寶紅包直接轉帳,以後說不定直接VR拜年了。以前還會去銀行取新錢包紅包,現在直接手機到群里發紅包,熱鬧又喜慶。這背後的是通信從2G到5G的跨越,科技感爆棚。「

其次,新年俗的出現,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要求。「現在過年基本聽不到鞭炮爆竹聲,也很難見到走街串巷拜年的熱鬧場景。這其實也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綠色發展的環保要求。另外,現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普通人不再滿足於物質需求,而是向更好的精神滿足跨越。特別是浙江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初步邁入發達經濟水平之後,很多人過年都選擇了境外游。一家人出行,既可以增長見識,體驗異域文化,又可以增進家庭親情。「

最後,無論年俗怎麼變,不變的都是親情,是對美好的渴望和祝福。儘管年俗有了各種形式的變化,但是調研顯示,超過7成人認為「年味更濃了」。「例如,集五福,其實也是一種新年俗,原來貼對聯,現在掃五福,年輕人更熟悉的手機成了新載體,年味在科技中升華。集五福其實也是一種親情的連結,通過『我的家』和全家福,在網上傳遞幸福,迎新春,傳遞福氣、傳承年俗的價值在不斷被擴大。集五聚集了新時代火熱的年味。這幾年,常常有種『福到年才到』的感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