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功勳武器,當之無愧!士兵李志忠,14顆手榴彈炸死70日軍

兵說 發佈 2020-01-22T08:38:24+00:00

在小型木柄手榴彈的基礎上,兵工署還研製出衝鋒手榴彈,式樣、結構與此彈相同,彈殼改為鐵皮,直徑增大至62毫米,內裝TNT炸藥250克,爆炸威力比方形藥包大四分之一,除用於衝鋒攻擊外,還可攻擊戰車,作炸藥包使用。

作者:忘情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台兒莊戰役,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場戰役級別的勝利。此役,負責保衛藤縣的川軍122師王銘章部裝備極差,幸虧戰前得到了一整車手榴彈補充。當時城牆上的守軍,每人得到一箱50枚手榴彈。122師就依靠這些手榴彈,與擁有坦克大炮的日軍第10師團血戰數日,為李宗仁調整作戰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類似的情形,在那艱難的歲月里可謂屢見不鮮。常德會戰時,每當日軍發起衝鋒,迎接他們的往往是猛烈的「手榴彈雨」。74軍炮兵團3營士兵李志忠,曾經用14顆手榴彈炸死日軍70多人。

在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中,手榴彈更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張家山陣地發起了一波又一波衝鋒,每當接近山頂,卻又被中國守軍投來的集束手榴彈炸得四散奔逃。進攻張家山的日軍第2大隊足立大隊長和該大隊中隊所有的官佐,全部在進攻中被守軍用手榴彈炸死,該大隊活著的士兵不足四分之一。

據統計,全面抗戰期間,正面戰場上共計消耗了約2200萬枚手榴彈。看似不起眼的手榴彈,成為抗戰中當之無愧的功勳武器。這些為數眾多的手榴彈,除少量由國外購入,絕大多數是中國自產的。手榴彈也因此成為抗戰中,中國自給率最高的武器。

進入20年代後,全國有24個兵工廠開始繼續製造手榴彈,式樣有德式、俄式、法式、麻尾等數種。1930年後,多數兵工廠都轉產木柄手榴彈。其中以鞏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濟南兵工廠和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產量最大(月產量分別達到2萬至8萬枚不等),並形成鞏、漢、濟、晉四種木柄手榴彈式樣。

另外,廣西炸彈廠(後名第四集團軍軍械處炸彈部)於1936年曾改制意式手榴彈,此彈一直生產至1939年底。據兵工署製造司1937年4月抄報的《五年來各兵工廠所造主要械彈統計表》的統計,從1932~1936年,所屬兵工廠的手榴彈產量,由年產58萬枚上升至197萬枚,五年增長了2.4倍。

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不少兵工廠在內遷後,迅速恢復手榴彈的生產,以滿足前線急需。第24、25、43、44、52及新疆兵工廠等,也加入生產手榴彈的行列。據不完全統計,1940至1945,當時各兵工廠手榴彈的年產量,均在370萬枚以上。尤以1941年產量最高,達505萬餘枚。

由於鞏式木柄手榴彈綜合性能最好,因此抗戰期間,各兵工廠逐步淘汰雜式手榴彈,轉產鞏式及其改進型手榴彈。

鞏式木柄手榴彈的仿製原型,是德造M24型衝鋒手榴彈。M24手榴彈內裝100克TNT炸藥,彈體由薄鋼板衝壓而成,大大減輕了重量,增加了投擲距離。鞏縣兵工廠在仿製此彈時,外形和發火方式與原型彈相同,但由於中國不能自產薄鋼板,且TNT炸藥產能不足,因此將彈體改為鑄鐵鑄造,內裝鉀梯炸藥(TNT40%、硝酸鉀60%的混合作藥)70至100克。

此外,其木柄形狀也做了調整,使之更適合攜帶。全彈總長較原型彈有所縮短,為310毫米左右,全重800餘克,引爆延期時間為4~5秒。由於彈殼材料及裝藥改變,鞏式木柄手榴彈遂成為一種防禦式手榴彈。同期生產的晉造、漢造、寧造三種手榴彈的構造和性能都與鞏造相近,只是晉造的按大小分為幾種型號,寧造的也只在於柄長度、彈體外徑和長度上略有變化。

鞏式手榴彈比M24型衝鋒手榴彈更適合中國士兵的臂力和體能,因此深受中國士兵的喜愛。它採用木柄設計,可以在投擲時藉助木柄的槓桿作用,提高出手初速。木柄也可以在手榴彈飛行過程中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有助於提高投擲精度。受過基本訓練的士兵,可以將其投擲的又遠又准。在一些抗戰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老兵甚至可以把木柄手榴彈準確地擲入敵軍控制的工事、房屋窗戶、狹窄的散兵坑內。而且我國國土以山地居多,木柄手榴彈在山地仰投時,不容易順山坡滾下來,非常適合我國的作戰環境。

鞏式手榴彈在抗日戰場上的對手,是日造93式和97式手榴彈。這兩種手榴彈採用圓柱形鑄鐵彈體,握持、投擲不便,投擲距離不如鞏式。

當然,鞏式手榴彈也有明顯的缺點。一是爆炸威力偏小;二是工藝比較複雜,必須將實心木柄掏空,雖然對車床和刀具要求很低,卻要耗費不少工時。木柄掏空後,還要做做防潮熏蒸/上蠟處理,不利於超大規模生產。三是爆炸破片大小不一,散布不合理,木柄方向有較大的殺傷盲區。實戰中,有時會出現手榴彈在離目標幾米處爆炸,敵人卻毫髮無傷的局面。四是體積和重量較大,不利於攜行。對於這個缺點,我抗日軍民曾發明了一種披掛在身上的「手榴彈衣」,可一次性攜行20餘枚鞏式手榴彈。穿著「手榴彈衣」的抗日戰士,一般不再另行攜帶槍枝,專司負責抵近投彈。

1939年,針對鞏式手榴彈體形大而笨重的缺點,兵工署徐雲庚、王芭等人研究改進方案,將木柄縮短約80毫米,彈體由瓶形改為圓筒式,直徑由56毫米縮小至42毫米,裝藥改為60%TNT與40%硝酸鉀壓裝的混合炸藥。雖然裝藥量減為50克,但由於TNT比例的提高,以及裝藥工藝的改進,使得爆炸威力不減反增,殺傷半徑增至10至15米。

這種小型木柄手榴彈適於中國士兵攜帶,便於匍匐前進,並節省了生鐵、木材、弦線、硝酸鉀等材料。1940年後,許多工廠都先後製造了這種手榴彈。在小型木柄手榴彈的基礎上,兵工署還研製出衝鋒手榴彈,式樣、結構與此彈相同,彈殼改為鐵皮,直徑增大至62毫米,內裝TNT炸藥250克,爆炸威力比方形藥包大四分之一,除用於衝鋒攻擊外,還可攻擊戰車,作炸藥包使用。

此外,1938年至1945年,第21兵工廠還製造了31萬餘枚黃磷手榴彈。黃磷手榴彈由該廠工程師熊夢華仿造濟式木柄手榴彈的結構設計而成。此彈具有拉發火機構,彈殼的內外圓筒用馬口鐵皮做成,採用82毫米迫擊炮彈的起爆管,內裝黃磷260克,引爆延期時間4~5秒,燃時約3分鐘,全重600克,可作燃燒和煙幕兩種用途。該彈能在環境溫度50~55℃條件下存放10小時不滲漏,儲藏較安全。所需黃磷,抗戰爆發後進口困難,第23兵工廠於1941年從牛骨中提煉黃磷,1942年又在昆明設廠,從磷礦中提取黃磷,基本滿足了生產需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