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馬超名門之後,為何投靠賣草鞋的劉備?背後或藏曹操一個秘密

白馬晉一 發佈 2020-01-22T08:53:30+00:00

文:立早閒人馬超,是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馬騰的兒子,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出身於名門,成長於望族,年少成名;而立之年統帥軍隊,割據關中,成為一方手握重兵的諸侯;而後起兵反曹,兵敗潼關,父死族滅,卷土涼州,投奔漢中,依附張魯;最後,歸附劉備,平定益州,輔劉七載,雖拜將封侯、風光無限,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馬超,是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馬騰的兒子,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出身於名門,成長於望族,年少成名;而立之年統帥軍隊,割據關中,成為一方手握重兵的諸侯;而後起兵反曹,兵敗潼關,父死族滅,卷土涼州,投奔漢中,依附張魯;最後,歸附劉備,平定益州,輔劉七載,雖拜將封侯、風光無限,但父仇未報,含恨而終。

馬超起兵反曹操,有諸多歷史原因,也未必都是他的錯。同樣,馬超帶兵投劉備,還是有許多歷史原因,也不見得都是他的對。馬超之所以起兵反曹操,是因為他已正確而準確判斷出曹操的意圖,即逼反關西,統治西涼。正如倉曹屬高柔諫(曹操)曰:「大兵西出,韓遂、馬超疑為襲己,必相扇動。宜先招集三輔,三輔苟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

三輔,又稱「三秦」,本指西漢武帝至東漢末年(前104-220)期間,治理長安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同時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方。隋唐以後稱「輔」。三輔之地,正是關中所在,也是馬騰馬超父子割據的地盤。馬超之所以帶兵投劉備,是因為他已窮途末路,無人可靠,有且只有歸附劉備。

換句話說,以馬超當時的情況而言,投靠劉備是最好最佳的選擇也是唯一可靠的選擇。原因如下。

其一,形勢所迫。

放眼建安十九年(214年)東漢大地各諸侯,只剩下遼東公孫康、許都曹操、漢中張魯、益州劉璋、荊州劉備和江東孫權。曹操雖地廣人多,兵強馬壯,占據九州之多,但與馬超有殺父之仇,滅族之恨,水火不相容,不可能也不會歸順;張魯雖只有漢中一郡,本與馬超的故土涼州相鄰,本方便伺機而動,但張魯聽信讒言,刁難馬超,要馬超在一個月內完成三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故張魯那邊也回不去;孫權擁有兩州之多,可相隔千里之外,還要穿過劉備和曹操的地盤,不可能做到。同樣,公孫康地處遼東郡,相距更遠,一路全要經過曹操的地盤,更不可能實現。劉璋雖有一州之地,與馬超防守地相鄰,卻昏庸軟弱,正受劉備圍困之危,也不是長久之計。權衡利弊,只能選擇歸附劉備。

其二,目的所選。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劉備與曹操天生就是宿敵。劉備從出道後二十多年之所以東躲西藏,無法安身,大都是拜曹操所賜。特別在曹操南下荊州之際,劉備與曹操有殺妻之恥,奪女之辱。而馬超與曹操有殺父之仇,滅族之恨。因而,仇人的仇人就是朋友。依附劉備,就能與劉備思想統一,目標一致,行動一律,齊心協力地找曹操報仇雪恨。

其三,利益所需。

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馬超和劉備只有共同的敵人,卻不存在共同的利益。因此,馬超投靠劉備,稱得上是各取所需,也是馬超劉備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兩權相利取其重」選擇的最終結果。傍上劉備,馬超不僅遇到禮賢下士的明主,可成就豐功偉業,建功立業;還能碰上志同道合的故人,可更有把握完成報仇雪恨的重任,大快人心。招納馬超,劉備不但能得到一員能征善戰的虎將,攻城掠地,開疆拓土;而且能借馬超的威名,鎮守邊疆,威懾西羌等少數民族,保障益州邊界的安定。為此,馬超歸順劉備是必然的結果。

馬超投靠劉備,即是兩人選擇的結果,也是歷史選擇的結果。馬超輔佐劉備吸有短短的七年時間,卻奪益州,平漢中,守邊疆,拜將封侯,青史留名。

筆者按:無奈,指沒有別的辦法,表示無計可施。馬超,歷代名門,曾是一方諸侯,在兵敗勢窮,走投無路的時候選擇並追隨以「匡扶漢室」為已任的劉備,這也是馬超合情合理的選擇。馬超歸順劉備,而劉備接受馬超,都是雙向最優的選擇。正所謂,人生的選擇無所謂對錯,只有最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