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的土茯苓你知道怎麼用嗎?

胡博士說中醫 發佈 2020-01-22T08:55:24+00:00

廣東天氣潮濕,容易以上火,每當這時候就用「土茯苓煲龜」,喝一碗下去,祛濕解毒。土茯苓,別名禹餘糧,刺豬苓,仙遺糧,土萆解等,能解毒祛濕,通利關節。

土茯苓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味清熱解毒藥。廣東天氣潮濕,容易以上火,每當這時候就用「土茯苓煲龜」,喝一碗下去,祛濕解毒。

土茯苓,別名禹餘糧,刺豬苓,仙遺糧,土萆解等,能解毒祛濕,通利關節。用於楊梅毒瘡,肢體拘攣,淋濁帶下,濕疹瘙癢,癰腫瘡毒。還可以解汞毒,對梅毒或因梅毒服用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筋脈疼痛者療效尤佳,為治療梅毒的要藥。而它的別名禹餘糧,據說還和大禹治水有關。

大禹和土茯苓的故事

相傳,大禹在山東西南部帶領部下疏導積水,因為要開山劈土,斬荊棘、填鴻溝,需要力氣,因此也需要大量的糧食。碰巧連連暴雨,糧食運不到,大家只好用樹枝搭起涼棚等待天晴運糧食。誰知道,雨越下越大,沒有停下來。

眼看大家饑寒交迫,突然間大禹看到滿山的土茯苓,綠油油的葉子在陽光下閃動,被水衝出的塊莖頗顯肥厚。大禹靈機一動,用力招呼部下:「弟兄們,我們不能在山上等死,我先嘗嘗這些葉子能不能吃。」說完他真的把葉子吞了下去,有一點苦澀,但是沒有吃壞肚子,就這樣度過了難關。

圍困大山的洪水退去,大禹派人運來了糧食,他們又繼續疏導積水了。人們得知救命的植物叫土茯苓,為了不忘大禹冒著生命危險親嘗土茯苓,遂給它起名叫禹餘糧。

土茯苓的來源和作用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莖。

產地:主產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亦產。

性味:甘、淡、平;歸肝,胃,脾經。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肝腎陰虛者慎服。服藥時忌茶。

土茯苓的服用

《本草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因此,土茯苓可以治療:

1、楊梅毒瘡,肢體拘攣。為止梅毒之要藥。

2、淋濁帶下,濕疹瘙癢。

3、癰腫瘡毒。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中醫藥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即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