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製片人侯曉東、申申:一部文藝片的誕生

導演幫 發佈 2020-01-22T09:36:11+00:00

繼《過春天》、《武林孤兒》之後,又一部青蔥計劃走出的電影《蕃薯澆米》日前登陸內地院線。因此在最後,《蕃薯澆米》的兩位製片人也表達了對出品公司中視合創、阿里影業、優酷電影、大地電影、其麥影業、映可大方傳媒的感謝。

繼《過春天》、《武林孤兒》之後,又一部青蔥計劃走出的電影《蕃薯澆米》日前登陸內地院線。

從獨立設計師到電影導演,從初創劇本到登陸院線,在青蔥計劃的幫助下,葉謙導演借《蕃薯澆米》,完成了導演這個身份的處子秀。

不過在《蕃薯澆米》的製片人侯曉東和申申看來,雖然青年導演拍攝第一部電影很難,但真正進入電影工業其實才是更艱巨的挑戰。而製片人的目標,就是帶領導演邁出這最為關鍵的一步。

因此,導演幫在對話侯曉東、申申兩位製片人時,除了《蕃薯澆米》的「誕生記」,對於青年導演進入電影工業的門檻,我們也有了更多了解。

首部國產閩南方言電影「誕生記」

每一部電影的初創,都有太多故事可講,《蕃薯澆米》同樣如此。在侯曉東和申申看來,《蕃薯澆米》中暗含的現實意義,是電影之所以會從青蔥計劃中脫穎而出,並最終被推向院線的原因。

談起參與《蕃薯澆米》這部電影的初衷,製片人侯曉東直接而有力地強調道:「發掘有核心立意,並且在內容上對人生或社會有更多探索的故事,是作為一個製片人對內容生產的長期要求。」

另一位製片人申申則站在作品創新的角度表達了對作品對喜愛:「《蕃薯澆米》結合了閩南文化與直面衰老兩個全新的視角,能夠給年輕人或者正面對這一議題的觀眾,多一個思考的方向,是電影打動我的原因。」

從現實出發的劇本,除了在敘事上更有吸引力,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強烈情感,對於電影的生產也有促進作用。

不過,即使做足了功課,導演也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但在籌備期,侯曉東和申申還是遇到了困難。

首先需要應對的,就是資金方面的問題。

作為青蔥計劃的五強學員,導演葉謙獲得了國家電影局的一百萬扶持金,但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和演員固定的檔期要求下完成對影片的融資,對製片人有不小的考驗。

其實對於青年導演創作的文藝電影而言,資金始終是最大問題的之一。在此,青蔥計劃的平台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對接電青年導演的拍攝需求,另一方面要兼顧到出品方的市場需求。最終雖然時間緊迫,但電影還是在兩位製片人的努力下如願進入了正式拍攝的階段。

不過在同期,如何讓電影的主演歸亞蕾、楊貴媚兩位老師儘快進入閩南方言的語境,成了《蕃薯澆米》的另一個挑戰。

申申講述了兩位主演細緻的角色籌備過程:「楊貴媚老師本身是閩南人,所以會好一些。但對完全不會閩南話的歸亞蕾老師而言,閩南方言的對白是很有難度的。為此,她自己請來了閩南方言的老師學習。即使到現場亞蕾老師說的閩南語我已經聽不出問題了,但她還是精益求精,在現場和導演反覆確定。」

兩位老師職業的態度,為《蕃薯澆米》拍攝的進行提供了保障。但在發行時,是否要挑戰內地首部全閩南方言電影的頭銜,也成為了申申的疑慮。

「我們當時還在考慮要不要做普遍話的版本,歸亞蕾老師也已經錄好了普通話的配音。但最後還是放棄了。首先現在市場上方言的電影並不少見,因此閩南方言的作品出現並不會影響市場。其次電影的原聲配音特別重要,所以最終的決定還是閩南方言版上映,配上字幕。」

雖然從初創階段開始,《蕃薯澆米》就遇到了諸多問題,但兩位製片人對幫助青年導演的堅持,還是讓電影最終登陸院線。

更值得肯定的是,在侯曉東和申申的幫助下,葉謙在拍攝《蕃薯澆米》時可以完全專注於內容,而這對於青年導演的成長,文藝電影創作土壤的培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青年導演成長的兩道坎

《蕃薯澆米》的導演葉謙是首執導筒,兩位製片人和他的合作也是首次。因此如何在幫助青年導演成長的同時,高質量的完成電影創作,是雙方都要經歷的挑戰。而第一個「關卡」,就是《蕃薯澆米》的拍攝任務。

對於侯曉東而言,陪伴和引導,是他應對的方法。

「雖然在做《蕃薯澆米》時,我們擁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團隊,可以大致預判新導演在拍攝時會遇到的問題,但整個流程下來,培養青年導演,更像是陪他重走成長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懷著極大的耐心和包容度,和青年導演共同經歷成長的痛苦和喜悅。」

而在拍攝《蕃薯澆米》之前就認識葉謙的申申,則因為對他的了解,通過獨立設計師可以理解的話術,帶葉謙熟悉電影工業。

「因為設計師需要靈感,在選景時比較散,所以秀妹家的主場景一直沒定。有一天晚上我告訴導演,明天開始一定要找主場景,但他不理解。我就轉換了思維,跟他說現在你只是找了一堆針線和拉鎖,但是沒有找到主布料。這麼說他一下就明白了。那天之後,主場景很快就找好了。」

從「因材施教」到整個創作階段的陪伴,兩位製片人在嚴謹的分工合作下,幫助葉謙導演在起步階段有了更多的自信,

而除了兩位製片人的幫助,據侯曉東透露,作為《蕃薯澆米》的監製,著名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在《蕃薯澆米》拍攝前專門將葉謙帶到了自己的攝製現場,坐在監視器後面手把手的教葉謙如何拍電影,後續在影片融資、談主演主創時也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對於青年導演來說,看成熟導演如何去協調各個部門、如何去創作,一定是非常寶貴的財富。甚至在《蕃薯澆米》開拍後,少紅導演也有很深的介入,現場手把手的傳授經驗,再加上經驗豐富的工作團隊,因此項目的進行還是比較順利的。」

第二個「關卡」,是青年導演從處女作問世,到正式邁入電影工業的門檻。

在侯曉東看來,相比於拍出第一部電影,青年導演更需要對接到行業內的資源、打通進入行業的通道,建立對電影行業的全面認識。尤其在經驗方面,專業院校更多是傳授方法,但如果能通過青蔥計劃借鑑到業內前輩在摸爬滾打中總結的經驗,能夠讓青年導演汲取養分,少走彎路。

「同時,青年導演需要提高對導演這個職業的理解、增加對行業的認知。對整個行業是否有清晰準確的判斷,也是青年導演能否為中國電影市場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關鍵。」

如果說第一部作品是敲門磚,那帶領青年導演了解並走進電影工業,才是兩位製片人在合作時希望達成的目標。也正是侯曉東和申申在整個拍攝流程中所做出的努力,青年導演才增加了未來完全投身於電影創作的勇氣和能力。

文藝電影如何持續發展?

以《過春天》《蕃薯澆米》為代表,目前青蔥計劃已經問世的作品大多為文藝電影,所以最後,侯曉東和申申也聊到了未來文藝電影市場的發展方向。

侯曉東表示,文藝電影之所以在青蔥計劃中占比較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青年導演通常會選擇自我表達深刻、操作難度低、投資小融資難度低的項目,這樣有利於促進作品的誕生。而商業類型片對於導演本身的能力以及市場認可度的要求都比較高,可能更適合相對成熟的導演或在有一定行業基礎後操作。

正是因為看到了青年導演的訴求,以及目前文藝電影市場的局限,青蔥計劃也開始致力於打通青年導演與低成本電影的通路。

「對於市場來說,在發行階段讓更多的人看到,才能引發大眾對於作品或者類型的探討。對於青年導演而言,因為藝術電影有受眾上的局限,所以在創作初期,導演應當兼顧個人的表達與電影的目標受眾。只有作品獲得大眾的認可,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分享,藝術電影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申申也認為,發展獨立院線是文藝電影發展的必由之路。

「內地的院線沒有區分商業電影和文藝電影,但近些年已經有公司開始慢慢的培育這個市場了。從觀眾的反映看,文藝電影具備自己的受眾,而這些受眾甚至會對文藝電影的排片提出要求。所以在文藝電影自己的院線上做大做強,對於文藝電影本身的發展也會有幫助。」

結合二位的想法,對於文藝電影的發展而言,導演了解目標受眾、發行增加排片量、加速文藝電影院線的發展缺一不可。但不可忽略的,是出品方對於青年導演以及藝術電影在資金上的幫助。因此在最後,《蕃薯澆米》的兩位製片人也表達了對出品公司中視合創、阿里影業、優酷電影、大地電影、其麥影業、映可大方傳媒的感謝。

正是因為有這些願意幫助文藝電影走向院線的出品公司,中國的文藝電影才有「過春天」的希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