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科普:什麼是霧霾?什麼是PM2.5

哈爾濱氣象 發佈 2020-01-23T09:53:27+00:00

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先後遭遇多次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霧霾污染漸成污染新常態。所以,光知道PM2.5濃度,空氣污染指數,細顆粒物等等這些名詞,對防治霧霾來說沒什麼用,當聊天談資都有股子煙燻味兒。

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先後遭遇多次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霧霾污染漸成污染新常態。雖然經過多年的霧霾科(si)普(nue),但人們已經不再談霾色變,轉而從無奈到調侃。不過,仍然有許多小夥伴對霧霾知之甚少,以致讓一些謠言沒被拍死在沙灘上。今天小編就再給大家漲漲姿勢,爭取為早日戰勝霧霾準備點乾糧。

1、 霧霾到底是什麼鬼?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光知道PM2.5濃度,空氣污染指數,細顆粒物等等這些名詞,對防治霧霾來說沒什麼用,當聊天談資都有股子煙燻味兒。

關鍵是要知道,霧霾到底是個啥,又如何起作用。

霧,是接近地面的空氣因氣溫下降水蒸氣凝結而成的懸浮的微小水滴;

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顆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也稱灰霾。

在氣象學上,霧和霾的判識標準為:相對濕度小於80%時為霾;相對濕度大於90%時為霧;相對濕度在80%—90%之間時為霧和霾的混合物,其中霧和霾的程度要按照大氣細顆粒物PM2.5和PM1.0(指空氣動力學直徑分別小於2.5和1.0微米的細顆粒)的濃度來判識。

所以霧和霾的區別就是:「療效」好不好,關鍵看大小。

值得指出的是,霧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在污染導致大氣細顆粒物增多的情況下,即使氣象上判識為「霧」,也不再是完全的自然現象,而是有細顆粒物附著的微小水滴。

2、 PM2.5從哪兒來?

PM2.5的來源可分為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生成)。

一次源又可分為自然排放源和人為排放源。其中,自然排放源包括風揚塵土、火山灰、森林火災、海浪飛沫、生物來源等。

人為排放源包括工業粉塵、機動車尾氣顆粒物、道路揚塵、建築施工揚塵、廚房煙氣等。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氣中的氣態污染物通過多種化學物理過程產生的二次細顆粒物。人類活動排放的大量氣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氣NH3、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等,都能在大氣中被氧化產生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SOA)。這些新生成的細顆粒物是大氣中PM2.5的重要來源。全球範圍內,二次顆粒物貢獻率在20%—80%之間,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常常高達60%,在成霾時往往二次顆粒物所占比例更高。

也就是說,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次顆粒物占比更高!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次顆粒物占比更高!

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次顆粒物占比更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原來,霧霾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3、 那這些顆粒物又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的呢?

首先,顆粒物經過人的呼吸系統進入人體,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肺。PM2.5之所以對人體危害大,是因為它可以吸到肺里去。而且,小顆粒甚至可以直接進入血液及其他器官。一個人平均每天大約呼吸一萬升空氣,一旦空氣含有污染物,人體健康就必然會受到危害。

其次,至於造成哪種危害,則由PM2.5所吸附的東西來決定。PM2.5表示吸附什麼東西決定它產生什麼危害。如果這個地區主要吸附的是重金屬,那可能這個地區產生重金屬中毒的就多;如果吸附的是苯並[a]芘這類致癌物,那它就可能更多是產生人群癌症的高發,如果這個地區PM2.5表面吸附的很多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那它可能產生的生殖生育危害比較大。不同的地區,同樣霾的濃度,或者說污染物的濃度,對健康的危害是不一樣的,可能關鍵在於成分。雖然目前的科學研究表明霧霾和某些疾病有相關性,但並沒有揭示他們之間確鑿的因果關係。因此,霧霾危害健康不假,而其中的因果關係還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來源於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