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放下吃野味的執念

劇透不眨眼 發佈 2020-01-23T10:45:58+00:00

他還說,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認知,新型冠狀病毒對於兒童等年紀小的人不易感。但經歷過SARS、禽流感的中國人,對於「病毒來自野生動物」,大概沒有幾個會感到意外。

1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他還說,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認知,新型冠狀病毒對於兒童等年紀小的人不易感。

誰是易感人群,可能還不能最終定論。但經歷過SARS、禽流感的中國人,對於「病毒來自野生動物」,大概沒有幾個會感到意外。

1月20日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指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源頭主要在武漢當地的海鮮市場。實際上這個海鮮市場裡相當多的不是海鮮,而是「野味」,就是野生動物。綜合各方面信息,初步從流行病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到人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巧得很,我最後一次吃野味,就是在武漢,2007年,虎泉夜市。

確切地說,那是我最後一次試圖吃野味。煲里是一隻身體被切割開的刺蝟,不久之前,還在籠子裡動來動去。我看著咕嘟嘟冒氣的湯煲,忽然感到一陣噁心。

作為一位曾經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我吃過野味。當然,來源基本合法。我曾在《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為什麼人們愛吃野味》一文中,簡單剖析了人們愛吃野味的一些心理動機,那篇文中的「野味」,包括了野生動物與野菜。

但在那次虎泉夜市遭遇了刺蝟之後,我再沒試圖嘗試食用野生動物。

在地攤上被售賣的刺蝟。網絡圖片

我要表達的重點是:人類食用野生動物,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都不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是可以改變的行為習慣。人類歷史上,包括西方社會在內,有很多主要以食用為目的的獵取,導致一些曾經廣泛分布的物種滅絕的案例,但在今天,大部分地方的觀念都發生了改變。

無論就食用野味的普遍程度,食用習慣的深入,直至對相關野生動物物種的影響力來說,中國人對野味的食用偏好,在當今世界,是獨一無二的,獨一無二到令人側目

這是當下中國人對世界可見的影響之一,可惜,不是令人感到榮光的影響。

中國人吃野生動物的普遍與深入到什麼程度呢?近日,網上流傳出一張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裡名為「大眾畜牧野味」店的菜單,顯示有活狗狸獾、活豬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動物。

一張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商鋪的推銷圖片廣為流傳

中國恐怕沒有幾個城市敢說沒幾家野味餐館,武漢只是被大自然「精選」的「復仇之手」。我曾經在廣東韶關市區菜市場見過一隻籠子裡裝著豪豬,相信不是用來做寵物的。

上圖:曾經有美食博主為「到武漢吃野味」發過廣告

中國人吃野生動物的影響大到什麼程度呢?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過一份《北京綠色指南》,這份指南披露,由於人類的濫捕濫食,中華鱘、果子狸、穿山甲、蘇眉魚、高原魚類、野生鮑魚等野生動物在很多地區已經瀕臨滅絕;大鯢(娃娃魚)、野生海參、野生蛙類、野生鳥類、麂、麝、蛤蚧等物種種群數量急劇衰減。中國有53種蛇被端上餐桌;由於人們無節制的食用,亞洲90種淡水龜中有3/4受到威脅……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的報告,2007~2016年,中國共查獲209起穿山甲走私案件,其中活體2405隻,死體11419隻。

2006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30%(其實比例還要高)的中國人都吃過野生動物;中國人20%(其實比例還要高)不知道食用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20%(其實比例還要高)中國人不清楚所食用的野生動物是否安全。

今天,在全世界,大概都存在著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但同時,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食用野生動物都不被視為一種有趣、有用、有品的行為。

那麼,在什麼時候,中國人相對普遍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會發生改變?

這個問題可以轉換為,那些導致中國人仍然繼續食用野味的因素,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改變?

國人偏好食用野味,大概有三個主要源流。

首先是文化傳統。人類發展300萬年時間,其中299萬年,都要靠野味為生。這當然沒什麼可譴責的。像世界其他地方在大部分時間裡發生的一樣,中國歷史上各個王朝都有過食用野生動物的記錄,據《周禮·天官》記載,其時中國人的野味有「六畜」、「六獸」和「六禽」,包括麋、鹿、熊、野豬、兔、豺、雁、鶉、雉、鳩、鴿、天鵝、龜等。從這份名單也可以看出來,主要確實都是為了獲取蛋白質與脂肪,沒太多其他想法。後來也食用大象、犀牛、駱駝,但也主要以食肉為主要目的,並不見多少人誇讚其美味。


博物館裡的出土物品,展示著原始社會的中國人與動物的關係

從主流記錄看,大部分情況下中國人對野味的態度都比較正常,較少刻意強調其野生來源的珍貴,或者誇大其美味及其他效用。說食用野生動物是中國社會多麼深刻的文化傳統,似乎談不上。

硬說傳統,到清代,才算有點意思。滿清本身是遊牧民族,喜歡狩獵,對野味自然偏愛。皇家鍾愛的所謂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其中有熊掌、鹿尾、犴鼻、駝峰、豹胎……

這個風氣一直延綿向後,直到1949年後,很多部隊幹部到地方,也有打獵的喜好,並且視為風尚。

不過,這兩種傳統,隨著時事世風變化,在今天似乎已經逐步式微。野味原本並不比家禽家畜味道更美,這是常識,也是一種容易判斷的個人體驗,大部分人大概不會為了面子硬把自己覺得不過爾爾的食物,硬說成美味佳肴。作為美食的誘惑程度,自然也淡了。

第二個源流,是食用需求。中國社會長期遭遇程度不等的饑荒,野味對普通老百姓意味著優質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源。包括在建國後的一段時間,這種基本的食物需求一度給中國野生動物資源造成了難以逆轉的破壞。

當然,在今天,這種基本需求,只是作為一種逐漸淡漠的記憶遺存與習慣存在,是對「小時候味道」特別是「救命味道」的懷想存在。而中國有飢餓記憶的人,也越來越老,人數在逐漸減少。這種記憶,自然也隨之湮滅。

第三個源流,是野味的藥用需求。我曾經分析,美味與藥用,很可能是人們為了美化基本生存需求為野味硬安上的功效,但如今,野味的藥用價值卻成為野味食用需求最大的目的。

食用野味的藥用價值,理論根據,不消說,基本來自中醫藥,特別是所謂「以形補形」「吃啥補啥」,而且不像味道,是可以個人體驗判斷的。所以,中醫藥文化越發達、越有影響力的地區,特別是華南等地,食用野味就越普遍,反觀中國東北、西北,食用野味很大程度是遊牧民族傳統的延續,在肉食需求消失的情況下,食用野味的現象反而少很多。

同樣毫不奇怪,野味的藥用價值,最終集中在「」,而「補」,最多的需求,是「壯陽」。

在穿山甲之後,又一種被傳說有壯陽功效而被中國人吃到瀕危的動物

暫且不討論這種理念的正確與否,但中國三十多歲以上的男性,大約普遍相信很多野味的這種功能。也就是說,無論是穿山甲,還是老虎、果子狸、禾花雀……被吃到快滅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人相信食用它們,可以壯陽。

吃下這些「壯陽」野味的食客,當然不會是20多歲的「90後」小哥,不會是16歲的小蘿莉,不會是跳廣場舞的阿姨。他們只可能主要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國男人。

遊牧傳統在式微,肉食需求在消失,飢餓記憶在淡化,惟有中年及以上男人的需求,隨著經濟能力增長而膨脹雄起,成為威脅野味的最大黑手。

2018年媒體報導,張家界多家餐館因兜售包括麂子、五步蛇等野味被查,源頭是一家海鮮批發市場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放下吃野味的執念?答案不言自明:等到這些中老年男人老到沒什麼想法了。前提是,接下來步入中年的「90後」「00後」,身體思想都會清爽很多。

這個進程可能提前嗎?

在《十三邀》節目裡,許知遠與蔡瀾談論美食時,兩個就調侃了食補壯陽的傳說。蔡瀾說:哪裡有壯陽的東西,壯陽這回事根本不是吃的嘛,是兩個耳朵中間的事情,是你的腦子想出來的嘛。許知遠總結說——食物背後都是社會心理。

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也就意味著,可能有野生動物被「合法銷售」。

2014年10月,南方都市報記者走訪宅梧野味市場時,發現偷獵者、野味商人和買家雲集圩鎮,在早上6點至9點公開買賣野生動物。集市上的動物就包括與果子狸極為相似的白鼻仔(鼬獾),「這個(白鼻仔)好吃,燜了吃,放干龍眼去腥,補腎。」記者注意到,市場上還有人賣貓。

《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對於野生動物及產品的銷售、食用或其他利用,是有明文規定的。比如:「第三十條:禁止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沒有合法來源證明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如果這些條文能極為精準嚴格地執行,那麼,也許情況會好很多。但以我對相關領域的了解,由於各種原因,相關保護執法要落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舉個例子,穿山甲,是被保護的。穿山甲鱗片,官方公布的數據,「2008年到2015年,年平均消耗總量達2.66萬公斤」,相當於數萬隻穿山甲因此喪命。很多省都說,現在消費的是庫存。但現實中,很多鱗片的來源,是野生捕獵,還是境外走私,根本無從查證。

我們很容易能查到各地警察調查盜獵或售賣野生動物人員的新聞,但是追查即使到位,追責也很難實現。在上圖新聞里,警察對記者解釋說,對涉案人員無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原因與野生動物數量無關,而是與其種類有關,即所查獲的野生動物均為「三有」野生動物。

2003年的非典僅僅過去四年,廣東省的果子狸食用風氣又開始抬頭,屢禁不止。能說什麼?怎麼評論?本來,果子狸在2003年給中國人已經上過刻骨銘心的一課。今年從武漢發出的訊息表明,那次還不夠疼。只能說,天厭之,天厭之啊。

可以這樣說,現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在實際執行上的高難度,給包括食用野生動物在內的違法行為,留了「後門」,而且是不小的「後門」。

2003年後,中國對野生動物產品利用的管控有過一個跨越式發展。不過,從現實的角度,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可以更加適應國情,適應實際執法能力,對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利用、流通與銷售,還應該更嚴格,開的口子更小,更便於執法部門落到實處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在武漢「兩會」前後開始迅速擴大的。2020年全國「兩會」預計在3月召開,兇猛的疫情,倒是給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的提案建議,提供了很具體的抓手。

《DEEP中國科學探險》2012年第11期《揭開野味進補的荒謬面紗》中提到:青蛙肉含有裂頭蚴寄生蟲、棘齶口線蟲、遲鈍愛德華氏菌;蛇類含有裂頭蚴寄生蟲,還會導致流行性出血熱;哺乳動物會將狂犬病傳給人類;果子狸和菊頭蝠則是SARS病毒的宿主。果蝠和猴子是伊波拉病毒宿主;甲魚內可能含有水蛭寄生蟲;鳥類會傳播禽流感病毒;而由於環境污染,許多海洋動物如鯊魚、海豹、鯨等身體里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屬。

文:宋金波(媒體人,前林調隊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