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上漢帝表》事件背後所隱藏的蜀漢危機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1-23T12:37:08+00:00

劉備在稱為漢中王時,為了標榜自身即位的合理性,曾經給千里之外的漢獻帝上了一封表,稱之為《上漢帝表》,然而恰恰是在這次上表事件背後,卻隱藏著蜀漢內部的危機。

劉備在稱為漢中王時,為了標榜自身即位的合理性,曾經給千里之外的漢獻帝上了一封表,稱之為《上漢帝表》,然而恰恰是在這次上表事件背後,卻隱藏著蜀漢內部的危機。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上漢帝表》事件

《上漢帝表》是劉備手下大臣向漢獻帝求封劉備為漢中王。雖然是冠以奏請之名,其實也跟劉備先斬後奏也差不多。畢竟曹操控制下的漢獻帝是不會主動給劉備封王的。這裡面有一個需要解釋的疑點是,我們都知道劉備明明是跨有荊益,但是為什麼卻要當漢中王而不是蜀王呢?

一方面是因為劉備需要取得漢中這個重要的用武之地以實現自身北伐的理想,因此需要漢中王這塊招牌以給自己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一方面劉備是效仿自己的祖先劉邦以實現先為漢王后為漢帝的戰略。因此劉備稱為漢中王。

而且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劉備此時的身份改變了。此前的劉備流落四方,毫無身份可言,身邊手下也多是因為志向、友誼等團聚在他的身邊;但是此時的劉備已經跨有荊益,包囊漢中,身份從流亡之主變成了一方諸侯,因此劉備需要一個新身份去控御手下,正如同袁紹的大將軍、曹操的丞相之類的。但是這個身份是不可能被曹操控制下的漢獻帝授予的,因此劉備只能出此策略。這樣劉備和周圍身邊的群臣的君臣關係才能夠成立,劉備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方之主。因此《上漢帝表》是劉備日後發展壯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舉動,也是必須要進行的一個舉動。

我們都知道,向帝王上表要求封王一事,自然不能讓劉備來做,不然就是「司馬昭之心」了。劉備需要的是找幾個手下去代替自己向漢帝上這份表。一方面是表達對於漢室的忠心,一方面是為了向曹操和孫權表達自己目前已掌握的力量。

依照我們的觀念看來,劉備找來上表的代表人物應該是自己的心腹手足,例如說諸葛亮、例如說關羽、例如說張飛……但是值得推敲的是,領銜上表的卻是這幾個人:馬超、許靖、龐羲、射援。在這四人之後才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等人。

這不由得便讓人心生懷疑了,這四人是誰?他們何德何能又能在諸葛亮等人的前面?劉備的安排自有其深意,而在這背後,恰恰隱藏著蜀漢內部的新舊融合,是劉備融合新舊勢力的努力,但是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蜀漢內部的人才匱乏。

二、領銜四人究竟是誰?

既然要說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明確一下領銜上表的四人的身份。

首先是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他是領銜上表的第一人。馬超出身西涼,與劉備淵源不深,為何能以降將身份而充當上表的第一人呢?很重要的一點是馬超的身份。馬超論家世來說,作為馬援之後,扶風馬氏的後人,家世上面有所加分;其次是爵位,馬超是漢室所封的都亭侯,這可是正八經的侯爵,甚至論其爵位還在主公劉備的宜城亭侯之上;最後是馬超在漢中一帶的影響力,馬超因為自身神勇,在漢中一帶也素有威名,據記載:

「超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

因此我們便可以明確馬超在這其中的身份了,馬超本身代表的是劉備的軍方勢力,家世顯赫,爵位較高,而且在漢中一帶素有影響力和威懾力,因此馬超充當劉備上表的第一人再好不過了。

然後是左將軍長史領鎮軍將軍許靖,許靖是上表的第二人。許靖屬於漢朝的老人了,早在靈帝之時,許靖就已經出山了。許靖是汝南一帶的士人,素有文名,天下皆知。曾經被舊友舉薦給荀彧,稱其為「英才威士」。後來許靖到達蜀地,與劉璋多有交往,曾經擔任巴郡太守和廣漢太守。

因此我們可見許靖所代表的勢力,許靖代表的正是士人階層,雖然許靖已經垂垂老矣,但是對於缺少北方士人的蜀漢而言,許靖正是蜀漢的一個「門面擔當」,表示蜀漢還是有許多北方士人的支持的,並非所有的北方士人都效力於曹魏。因此許靖脫穎而出,充當了上表的第二人、

然後是營司馬龐羲,這是上表的第三人。龐羲是劉璋的姻親,其代表的恰恰是劉璋的舊部勢力。因此龐羲屬於劉備陣營中的劉璋舊部,代表的也是益州本土勢力。

最後是議曹從事中郎君議中郎將射援。射援來自於三輔地區,據考證,射氏一家應該是在東漢末年的大亂局之中隨著難民遷徙到相對安定蜀漢一帶的,此後這一批難民多被劉璋所任用,稱為「東州兵」。

因此射援代表的勢力屬於先期到達蜀地的外來人,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外來勢力,但是其本質還是劉璋臣子。因此射援所代表的是益州外來勢力。

第五人便是諸葛亮,諸葛亮等人所代表的便是劉備的荊州班底;第六第七人為關羽張飛,其代表的就是劉備的舊人勢力了;第八人為李嚴,代表的則是益州本土的青壯勢力。

因此我們可見,勸劉備上書的人的排名,看似雜亂無序,實則暗藏玄機。劉備想要利用這樣的排名,表達自己的一視同仁,甚至表達出自己更加注重這一批益州的本土勢力,以表達自己的誠意,甚至不惜將與自己打天下的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放在後面,以表達自己對於益州勢力的團結。

但是後面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劉備的這一次上表事件的嘗試失敗了。這四人在蜀漢之中幾乎毫無作為,對於劉備想要團結蜀漢勢力的良苦用心絲毫沒有起到作用。這也向我們展示了劉備此時所面臨的巨大困境。

三、劉備面臨的巨大困境

這次獻表的四個領銜人物,恰恰向我們展示出了劉備占領了蜀地之後面臨的兩大困境。第一方面是蜀漢內部強大的派系鬥爭;一方面是蜀漢內部人才的極度匱乏。

先說第一方面,蜀漢內部所面臨的派系鬥爭。劉備取代劉璋占領蜀地,實屬鳩占鵲巢之舉,雖然占據「鵲巢」,但是「鵲巢」之中滿滿都是前人留下來的印記。不同於曹操、孫權經過了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一個堅實且可靠的班底,此時劉備的班底還是七拼八湊出來的一套班底。

作為劉備的嫡系的荊州、舊人勢力尚不足以穩定整個益州的局面,而此時益州之中也多有劉璋的舊勢力殘存,並且力量十分強大。因此形成一個穩定可靠且有力的新班底便成為了劉備的首要目標。

在上表勸進的時候,我們可見劉備尚且沒有形成一個這樣的班底,因此只能通過馬超、許靖、龐羲、射援等人的力量及其背後所代表的特殊背景來表示自己的團結之意,希望通過勸進一事來重建蜀漢的班底。

但是劉備此舉有用嗎?恰恰沒用。這四人沒有派上任何用途。馬超因為遭遇劇變,身心備受打擊,最終早死;許靖有才能且為名士,但是因為年齡太大,已經不堪大用;龐羲在劉璋時期便因為「恃功驕豪,欲有外意」而不被重用,劉備自然也不會重用他;射援則更是不堪大用,最終「泯然眾人矣」。

由此可見,劉備此舉並沒有結束掉蜀漢內部的分裂傾向,這與劉備所援引的人才本身能力不夠有著密切關係。並且在之後劉備任用李嚴作為蜀漢內部益州集團的代表之時,因為李嚴本人的才能和其自負的心理,這種分化傾向反而愈演愈烈。此後諸葛亮採用了打壓益州本土士人的做法更是引發了益州士人的反感。因此蜀漢從始而終沒有形成一套堅實的班底。我們從勸表上進一事中就可見一斑。

另外,此時還反映出來蜀漢內部的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人才的極度匱乏。我們可以發現,在劉備選擇的勸進四人組裡,這四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名大才疏,雖然有名氣,但是缺乏才能。包括猛將馬超和名士許靖,都是名大才疏之人。難道劉備沒有更合適的人用嗎?此時還真是沒有。諸葛亮等人此時尚屬於新人,關羽張飛出身卑微,因此劉備只能使用這四人。這恰恰就反映了蜀漢的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格局太小缺乏人才,以至於挑選人才的時候只能慎之又慎。

在未來的日子裡,蜀漢的人才危機問題會愈演愈烈。我們現在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會感覺是對廖化的嘲諷。但是實際上,這句話的背後恰恰是蜀漢內部嚴重的人才危機的表現。這種人才危機最終會像病毒一樣一步步蠶食掉蜀國。而這種危機早在蜀國人才尚算濟濟的上表之時便顯現出來了,真的是細思極恐啊!

四、總結

總而言之,《上漢帝表》事件是劉備剛剛進入益州,腳步不穩的明顯反應,因此劉備只得拋棄老班底,尋求新班底的幫助。

但是不得不說,劉備所尋求的新班底因為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並沒有給劉備的團結計劃帶來什麼是執行的幫助,反而暴露了蜀漢內部的不團結和人才匱乏的缺點。

而在之後,這兩個弱點將會導致蜀漢的最終失敗,而這局面,早在多年前便已經有所預兆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