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淮南三叛」,為何紛紛以失敗告終?

夢回商周說歷史 發佈 2020-01-02T12:46:29+00:00

淮南一叛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將曹魏的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他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雖然當時一些人迫於壓力不敢與司馬懿抗衡,但內心中卻充滿著憤怒,王淩就是其中一人,司馬懿為了籠絡王淩,提拔任命王淩為太尉,但王淩一直不服司馬懿。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將曹魏的大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此時的司馬家族走上了復興的道路,但復興之路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司馬懿是篡權者,所以必將引發諸多的反對,很多殘餘的曹魏勢力正在蠢蠢欲動,不久,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淮南三叛」,那麼他們為何會紛紛失敗呢?

淮南一叛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將曹魏的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他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雖然當時一些人迫於壓力不敢與司馬懿抗衡,但內心中卻充滿著憤怒,王淩就是其中一人,司馬懿為了籠絡王淩,提拔任命王淩為太尉,但王淩一直不服司馬懿。王淩與令狐愚見魏帝曹芳軟弱無能,使得大權旁落司馬懿手中,於是想廢掉少帝曹芳,改立楚王曹彪為帝,於是暗中派人聯絡楚王,然而不久後令狐愚就病死了,此事就落在了王淩的身上。

此時王淩發現東吳在凃水有軍事行動,於是上書朝廷希望能出兵討伐東吳,當然王淩有自己的算盤,他想趁此機會反叛司馬懿,然而他的請求朝廷沒有回應。王淩見此事不成,於是想聯合其他人共同舉事,不久王淩派部將楊弘去找兗州刺史黃華,並將反叛的計劃告訴了黃華,希望能得到黃華的支持,共同為曹魏出力,結果楊弘、黃華懼怕司馬懿的權勢,將王淩反叛的事情全部告訴了司馬懿,司馬懿先是一驚,隨後率領士兵討伐王淩,王淩自知不敵,於是向司馬懿投降,希望司馬懿能饒恕自己,但司馬懿沒有放過他,而是將他押往了洛陽,王淩自知必死無疑,於是在去往洛陽的途中服毒自殺。王淩死後,司馬懿下令夷滅王淩、令狐愚等人三族,曹彪也被賜死,至此,淮南一叛平定了。

那麼淮南一叛為何會失敗呢?

首先,王淩、令狐愚、曹彪準備不足,實力也不足以抗衡司馬懿,手上兵少、將寡,本來令狐愚還掌控著一些兵馬,結果令狐愚後來病死了,這樣一來,王淩、曹彪孤立無援,最後再加上叛徒出賣,消息走漏,使得司馬懿提前做好了準備,因此才會失敗。

其次,朝中都是司馬懿的人,這些人紛紛依附在司馬懿身邊,所以等王淩要兵抗吳的時候,朝廷竟然沒有回應,也就是說朝中大臣早已看出王淩的心思,所以故意沒有回應,他們早就站在了司馬懿一邊,所以王淩反叛,實際上就是以卵擊石,沒有眾人支持,焉有不敗之理。

淮南二叛

公元254年,一些曹魏的大臣開始反對司馬師掌權,其中就有李豐、夏侯玄、張緝等人,他們想以武力推翻司馬師,結果事情敗露,李豐、夏侯玄、張緝等人皆被屠殺,魏帝曹芳見李豐等人被殺,內心十分痛苦,對此事憤憤不平,因此引起了司馬師的不滿,司馬師於是將曹芳廢掉,改立曹髦為帝。一時間李豐等人被殺,曹芳被廢,種種事件連在一起,這讓駐守壽春的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十分不滿,他們都是曹魏的舊臣,因此十分痛恨司馬師,痛恨之餘,又害怕一些事情會牽連到自己,於是他們決心反水,共同反叛司馬師。

不久後,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一直攻打到項城,東吳聽說毌丘儉反叛,也派兵前來支援毌丘儉。司馬師無比憤怒,於是親自率軍討伐,司馬師讓荊州刺史王基率兵與叛軍對抗,自己則率領大軍占領南頓。隨後,諸葛誕、胡遵、鄧艾率軍與司馬師會合,司馬師命令諸軍不可以輕易出擊,這就導致毌丘儉、文欽進不得攻,退又怕壽春被襲,軍中的士兵家屬多在北方,一時間軍心渙散,只有新歸的農民聽從差遣。此時,鄧艾率軍駐守在樂嘉,毌丘儉覺得鄧艾兵弱,於是派文欽攻打鄧艾,結果文欽率軍剛到,發現司馬師已率領大軍趕來,文欽自知不敵,於是撤退。

司馬師隨即派司馬班追殺文欽,文欽軍不敵,敗退,敗退中其子文鴦力戰,才使得文欽全身而退,當時有人想勸降文欽,但遭到了文欽的拒絕。毌丘儉得知文欽敗退後,乘夜逃走,部將於是崩潰了,毌丘儉在逃亡途中,被平民射殺,首級被送到了洛陽。文欽率軍回到項城時,大軍已經潰散,壽春也被諸葛誕占據了,文欽十分無奈,只能率軍逃亡東吳。東吳將領孫峻得知諸葛誕占領壽春,於是退兵,與此同時,諸葛誕命蔣班追殺東吳部隊,並斬殺了留贊。至此,淮南二叛被平定了。

那麼淮南二叛為何會失敗呢?

首先,毌丘儉、文欽勢單力薄,雖然有幾萬人馬,但實力依舊比不過司馬師,他們沒有一個合理的進軍計劃,打到項城就停止了。面對司馬師的進攻,文欽不戰而退,使得軍隊士氣一下子就下來了,最後被司馬班打的大敗,而毌丘儉得知文欽戰敗,竟然選擇了逃亡,最後死在了逃亡的途中,如果此時毌丘儉與文欽合兵一處,力戰司馬師,或許會有勝算,這都是說不準的,然而毌丘儉、文欽的指揮作戰能力實在是太弱了,最後一個被殺,一個逃亡。

其次,很多士兵都是被逼參戰,他們的家屬都在北方,因此軍心自然渙散,只有新歸屬的農民聽從差遣,而此時司馬師所率領的部隊則士氣正盛,作戰勇猛,因此勝敗自然分明。

淮南三叛

毌丘儉、文欽被鎮壓之後,司馬師不久病逝,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手了他的權利。諸葛誕見老朋友一個一個死去,於是心中十分不安,此時諸葛誕覺得自己或許也難保全。於是他一方面籠絡淮南人心,一方面養死士自保。而此時的司馬昭已經將矛頭對準了諸葛誕,司馬昭聽從賈充的建議,讓諸葛誕入朝擔任司空,諸葛誕聽聞後內心恐懼,覺得反正都是死,於是率軍誅殺了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而反,為了能得到東吳的支援,他將自己的兒子諸葛靚送到東吳做人質。

司馬昭聽說諸葛誕反叛,於是親自率領二十六萬大軍討伐諸葛誕,派王基、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州泰領兵抵抗吳軍。東吳援軍很快趕到壽春,文欽、唐咨、全懌等率兵趁魏軍未完全包圍壽春之時,突進壽春城。之後,魏軍將領王基在壽春建起了牢固的包圍圈,文欽等人數次想突圍,都沒能得逞。與此同時,吳將朱異率軍駐紮在壽春西南的安豐作為外援,但是被魏軍將領州泰率軍擊破,而孫綝率軍屯鑊里,派朱異、丁奉、黎斐等率軍解救壽春,結果被石苞和州泰擊敗,而太山太守胡烈更是出奇兵焚燒了吳軍的糧草。

吳軍糧草被燒,朱異拒絕進攻,孫綝大怒,斬殺了朱異,但沒心再戰,於是返回了建業。被困的壽春城一直等不到救兵,於是蔣班、焦彝建議諸葛誕專攻一方,然後突出重圍,如果固守壽春,必將死路一條,但文欽認為東吳一定會救援,所以勸諸葛誕固守壽春。諸葛誕沒有聽蔣班、焦彝建議,反而想殺了他們,使得二人出逃投降了魏軍。後來司馬昭採用鍾會的建議,偽造書信,使得吳將全禕和全端等人投降,這一舉使得壽春百姓大驚。

再後來,諸葛誕、文欽、唐咨想要突圍,但死傷無數,只能被迫退回城中。然而此時城中糧草斷絕,部隊紛紛投降,文欽建議諸葛誕盡釋城中北方人,只讓吳兵據守以減少糧食消耗,但諸葛誕就是不聽,還更加忌恨文欽,不久便將文欽殺害了,文欽之子文鴦、文虎知道父親被殺,於是投降了司馬昭。他們投降後,受到了司馬昭的封賞,這使得壽春軍民喪失了抵抗的決心,最終,司馬昭攻克了壽春,諸葛誕兵敗逃亡,被魏軍擊殺,吳將於詮也力戰而死,唐咨、王祚等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了魏軍。至此,淮南三叛被平定了。

那麼淮南三叛為何會失敗呢?

首先,司馬昭率領二十多萬大軍討伐諸葛誕,在兵力上完全勝於諸葛誕,使得諸葛誕處於一定的劣勢地位,而且諸葛誕的士兵多是屯田兵,這與正規作戰部隊比起來,作戰能力自然不行,儘管諸葛誕也有兵力十多萬,但對比朝廷的正規軍,則依舊處於劣勢地位。面對司馬昭的進攻,諸葛誕只能選擇困守壽春,最後被圍著打,最終導致糧草斷絕,軍力不振,再加上東吳援軍救援不力,所以壽春城被攻破,也在常理之中,只是時間問題。

其次,諸葛誕沒有指揮才能,先是沒有聽取蔣班、焦彝突圍的建議,錯失突圍之機,並使得二人投降曹魏。隨後,諸葛誕又沒有聽取文欽的建議,並斬殺了文欽,使得文鴦、文虎投降曹魏,從中就可以看出諸葛誕沒有應變能力,沒有指揮才能,沒有一個主心骨,最後眾叛親離,怎麼能不失敗呢?

最後,固守壽春待援落空,守城也是死,出城迎戰也是死,何不率軍迎戰司馬昭呢?沒準還有勝算呢?與其等死,不如和魏軍拼了,但諸葛誕沒有這個勇氣,只能固守等死。當然,此時曹魏天下已落入司馬昭之手,很多地方勢力不敢反對司馬昭,也不敢支援諸葛誕,這就使得諸葛誕只能以失敗告終。

參考文獻《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