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醫院被砍醫生陶勇往事上熱搜!不到40歲,他有多優秀?

北晚新視覺網 發佈 2020-01-23T13:21:58+00:00

據警方通報,目前,三名受傷醫護人員及一名受傷群眾正在醫院接受治療。官網資料還顯示,陶勇目前獲省部級成果獎勵3項,已發表SCI論文57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6篇,主持國際科研基金4項、國家級科研基金2項,省部級/市級科研基金2項,獲國家專利3項。

1月20日下午,北京朝陽醫院發生傷醫事件引發關注。據警方通報,目前,三名受傷醫護人員及一名受傷群眾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犯罪嫌疑人已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據媒體披露,此次傷醫事件中的一名受傷醫護人員名為陶勇,是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北京朝陽醫院官網專家出診信息顯示,陶勇為周一(1月20日)下午出診。

據醫院網站介紹,陶勇除了是眼科主任醫師,還是博士生導師、教授、博士;擅長葡萄膜炎及眼底病。

官網資料還顯示,陶勇目前獲省部級成果獎勵3項,已發表SCI論文57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6篇,主持國際科研基金4項、國家級科研基金2項,省部級/市級科研基金2項,獲國家專利3項。此外,陶勇還先後獲得西城區百名英才稱號、第二屆醫藥衛生界「生命英雄」-「探索之星」獎、2015首都十大傑出青年醫生稱號。

針對陶勇獲得的上述成果,多名醫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對於一名年齡不到40歲的醫生來說極不容易。而關於「培養一個醫生有多難」的話題還因此在微博引發熱議。

陶勇醫生往事上熱搜,微博評論區被刷爆

就在幾天前,陶勇醫生還在微博回應患者的感謝信時說了一句話:「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而這封感謝信的最後一句話是:「陶主任富有愛心,醫德高尚,醫術一流,希望陶主任一生平安。

之後,陶醫生幫助病人減免費用的往事也被網友發現,還上了熱搜。

這條微博發布於三年前,微博來源於名為@設計師田亮 的網友,其在微博中稱,「我朋友得了視網膜脫落加白內障要手術。因為經濟困難,拿不出那麼多手術費,和陶醫生說了情況後,陶醫生自己拿了幾萬塊錢為我朋友做了手術,特別特別感謝。現在這麼有醫者仁心的醫生也是太難得了。」

無數網友在評論區刷爆:陶醫生,一定要平安!

曾獲首都十大傑出青年醫生,

秘訣是:把患者當朋友

2015年,當時還在前單位的陶勇醫生因為科教研取得卓越成就並獲得良好患者評價,獲得「2015首都十大傑出青年醫生」獎。

就如何與患者建立良好關係的話題,陶勇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對醫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少抱怨,通過一些智慧和方法,減少醫患交流的障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才是醫生對解決醫患矛盾的實際貢獻。260萬醫護人員,如果身邊都能營造正能量的環境,就可以帶動很大的能量。

陶勇的原則很簡單:交流中,一定不要把患者看作對立面。「患者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把病看好。那醫生就換位思考,儘量幫助患者實現這個心愿。

以下是當時報導的節選:

陶勇出診不僅僅局限在醫院,他還去社區,也去深山老林。

陶勇曾經三次參加國家衛計委和香港健康快車慈善基金會聯合舉辦的中華健康快車行動,為貧困患者實施免費白內障復明手術,為貧困患者實施免費白內障復明手術逾兩千例。

一次,健康快車開到深山裡,遇上了一位80多歲無兒無女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白內障病情非常嚴重,眼睛眯成了一道縫。當地醫院不給老太太做手術,又沒有人陪著她去大醫院做手術。

做還是不做呢?陶勇一樣面臨著難題:萬一出事,會惹麻煩;可是不冒這個險,自己心裡又愧疚,不能幫老人家實現在有生之年重見光明的願望。「這就如同路邊見到別人跌倒卻不扶起來一樣。」

陶勇與老太太商量,老太太特別開明:小伙子,你能幫我恢復視力,比啥都重要,做壞了也不賴你。

老太太的一隻眼睛恢復了視力。她高興地納了很多雙鞋墊送給鄉里鄉親。自己沒有辦法出山,她就托鄰居把鞋墊帶給陶勇,一同帶來的還有一封信。

這封信讓陶勇動容:醫生擔心像我這樣的病人會鬧騰。我們不會埋怨大夫,即使做壞了,我也不會怪你。因為讓你頂著風險去治了。

「很多時候,人都把對方想壞了,別人不見得都像你想的那麼壞,即使幫壞了,也不一定埋怨你。陶勇說。

幾乎每次出診,陶勇都會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患者的心意。患者送的東西不值什麼錢:蜂蜜、土雞蛋、自己畫的畫、自己做的臘腸……

陶勇沒有辦法拒絕這份心意,他邀請同科室的同事一起分享這份心意。如同那位老太太納的鞋墊一樣,陶勇就把它墊在鞋裡。它總會提醒你,醫生這個行業是值得的。

如何奪下暴力傷醫的刀子?

近年來,醫生高空救人、高鐵救人、體育館救人的新聞一起接一起;與此同時,暴力傷醫的案件也不時發生。公眾在為醫者仁心感動的同時,也有必要進一步反思醫患關係如何改善。面對醫生的犧牲與付出,不該報以更多的理解、尊重、關愛嗎?那些暴力傷醫當事人,不該愧悔自責嗎?醫患關係的改善,需要張紅醫生、許向東醫生的以身作則,同樣需要每一名患者和每一個公民遵循規則、尊重醫學、尊重醫生。被仁心溫暖、得仁術救治的人們,應該把感激和感動付諸行動。

唐代詩人蘇拯寫過一首《醫人》:「我願天地爐,多銜扁鵲身」、「自然六合內,少聞貧病人」。願醫者都有一顆仁心,願醫者仁心點燃更多人心,如此,則醫者幸甚,患者幸甚,社會幸甚!

每一起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都讓全社會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保護醫護人員權益這個老問題。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醫生,怎麼可以在擔驚受怕的氛圍中工作?醫患雙方本是「利益共同體」,共同面對的「敵人」是疾病,患者哪能與醫生為敵?如果對醫療不滿意,就要對醫生拳腳相向,甚至動刀子,那不僅病看不好,還會因為違法吃官司,無視醫生生命,也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任。如果醫院的安全環境得不到有力保障,如果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護,醫生又怎麼可能安心為患者看病?

客觀來說,同任何一個行業一樣,不排除某些醫生自身確實有瑕疵,醫術有待提升,醫德有待提高,產生醫療糾紛也是難免的事。但綜合曆年來的暴力傷醫案,患者對於「看病」這個概念的理解有偏頗,因此在看病過程中與醫生發生過爭執,則是不爭的事實。並不是所有疾病都能百分百治癒,很多疾病的治癒程度也有不同理解,如果對醫生治療過程及療效產生疑問,或者因為醫療帶來身心痛苦,最理智的做法,是和主治醫師深入溝通,調整醫療方案。即便認定醫生誤診,要麼向醫院投訴,要麼訴諸法律,哪能自行裁決?

眼下,很多地方引入第三方調節醫療糾紛,不失為一個有益的嘗試。備受關注的《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去年也已經實施,醫療糾紛有了依法依規的指引,更在一些環節上做到了防患於未然。有了法律法規撐腰,越來越多的醫院擺脫了早先一味息事寧人的姑息做法,採取主動干預、及時處理、積極跟進的措施,平時主動保護員工,出了事也能做到及時發聲、表明立場。

當然,要徹底讓醫患關係得到改觀,還任重道遠;治療暴力傷醫的頑疾,還需要再下猛藥。保護手術刀,就要提前奪下暴力傷醫的刀子。個案無法避免,舊的惡性循環必須打破。長遠來看,一方面要加緊調整現有的醫療制度,讓更多的資源下沉到更廣泛的地區,緩解看病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民眾醫學素養的教育,讓更多的人知道手到病除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病,不是花了錢就肯定且必須能治好。而生命,無論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的,都需要一視同仁地敬畏和尊重。當然,針對每一起暴力傷醫案,必須零容忍,以嚴懲達到震懾的作用。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人民日報 北京晚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2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