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這樣測體溫並不靠譜

麻醉medicalgroup 發佈 2020-01-23T13:29:16+00:00

但由於很多的老式監護儀並未安裝體溫監測模塊,因此體溫檢測也經常成為手術中麻醉監測的盲區。除了監測之外,手術中利用電熱毯或者加溫輸注液體等措施保護體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低體溫發生率。

歡迎關注麻醉MedicalGroup,收看更多醫療行業爆料猛文~

隨著現代化手術麻醉的精益求精,麻醉監測技術也越來越完善。其中,體溫監測技術已被大家認為是術中重要的監測項目之一。

但由於很多的老式監護儀並未安裝體溫監測模塊,因此體溫檢測也經常成為手術中麻醉監測的盲區。為了彌補這個空缺,很多醫院採用腋下夾水銀體溫計來測量病人體溫。這時,有的人會質疑:不可能吧?即使你們監護儀上沒有體溫監測,紅外線那種總有吧?

不怕大家笑話,真沒有!就拿我們科來說,早上一人一根體溫計幾乎是必須的。

​那天,我帶著一個實習生做一台肝的手術。靜息狀態下,人的內臟是主要的產熱來源。而肝臟,更是產熱的主力。由於手術中開腹熱量流失、肝門血流阻斷及肝組織的破壞等手術直接因素會加劇病人發生低體溫。因此肝臟手術中的體溫保護一直是我們非常重視的。

除了監測之外,手術中利用電熱毯或者加溫輸注液體等措施保護體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低體溫發生率。但術中低體溫事件依然時常發生,而且一旦發生就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實踐還是教學,我對學生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那天這個學生倒是很聽話,早早就把插管設備、麻醉藥品及體溫計等準備一應俱全。

也趕上巧,手術中旁邊房間遇到一個困難氣道病人。那個同事喊我來幫忙,我就過去了。等幫著他們插完管以後,時間已經將近過去一個小時。

按照平時我對這個學生的觀察,她是比較讓我放心的,因此我就沒著急回自己房間。

等我回到自己的手術間後,那個學生規規矩矩地坐在麻醉機前面,不時觀察著台上、台下情況。

​我用目光快速地掃視著房間裡的一切,儘量發現是否有異常情況。當我的目光落在麻醉記錄單上之後,我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在體溫記錄那一欄里,每隔15分鐘一記錄的體溫居然都是36.5°!我心裡想: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這個體溫控制太好了。但轉念一想,也不太可能啊。就算是我這個20多年麻醉經驗的老手,也控制不出這麼漂亮的數據啊!

於是,我決定拿出病人腋下的體溫計親自看看。拿出來一看,依然是36.5°。

​我問她,你看體溫計了嗎?老師,我看啦,隔15分鐘一看的。那你甩體溫計了嗎?聽到我這麼一問,她驚訝的恍然大悟:老師,不好意思啊,我忘記甩了。上個月,我那個手術間裡監護儀上有電子體溫監測。我第一次用這個,我以為這個不用甩呢。

我心裡想,真暈吶,現在的小孩都在蜜罐里長大。可能她家裡也都是紅外線體溫計了,因此才沒用過這麼落後的東西。

學生出錯,是老師沒教明白,我在心裡檢討著。嘴上告訴她:沒事兒,下次記得甩就行。她一面答應、一面甩了甩夾在病人腋下了。

​過了一會,她把體溫計拿出來了。一看數值,嚇她一跳:35.1°!顯然,她也略知道低體溫是有危害的。於是,趁這個機會我就給她重新梳理了一邊圍術期低體溫的危害:

1.增加手術切口的感染率:低體溫導致血管收縮,降低了組織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時降低了中性粒細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細胞的氧化殺滅作用減弱,導致傷口感染率增加。

2.影響機體凝血功能:手術過程中輕度低體溫可阻斷血栓素A2的釋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導致手術中出血量增加和對輸血的需求增加,嚴重的低體溫可激活纖溶系統,可致DIC的發生。

3.影響機體心血管功能:輕度低體溫(低於中心體溫0.5℃-1.2℃)可引發交感神經興奮所介導的高血壓,當中心溫度降低1℃可出現寒戰,機體耗氧量增加,從而加重心臟負擔。

4.影響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低體溫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極其明顯,體溫每下降1℃,腦血流量減少6%-7%,出現意識障礙,判斷力損害和模糊。低體溫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變遲鈍,影響機體識別和運動功能。

5.影響機體代謝: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增加13%,體溫下降使機體重要組織代謝率降低,從而提高機體對缺氧的耐受性,同時低體溫又可導致靜脈瘀滯和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易導致靜脈血栓的發生。

聽到這些後,她趕快囑咐護士給術間升溫、自己也跑去拿了幾瓶加溫的液體。

歡迎關注麻醉MedicalGroup,收看更多醫療行業爆料猛文~

關鍵字: